文教生活

文化價值最終審判 化南新村何去何從?

記者 許宸瑄、陳雨竹、謝鈺琦/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政大)教職員宿舍化南新村,因政大希望改建而面臨拆除的命運,在2018年已召開過兩次文資審議大會,但因政大繼續提出訴訟,使文資審議案延宕至今。充滿文史氣息的老屋,究竟應該轉型融合教育文資多元空間,還是完整保留當年風采供世人回味,今年12月或2020年1月即將召開的最終審議大會,將決定化南新村的未來發展

政大1954年於台灣復校,當初決定做為教學用地的台北市木柵新光路一帶,因1962颱風造成嚴重的淹水問題學校為了安頓教職員,時任校長陳大齊將原本的教學用地,劃分為甲乙丙丁四區並改建成教職員宿舍,成為現今的化南新村,隨著時間累積乘載歷史記憶文化寶盒。

化南新村綠意盎然的巷弄。攝影/謝鈺琦
文化與教學並存 政大望雙贏

化南新村走過近60年的光陰,有許多令人景仰的學者,如前西北聯合大學教務長高明、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學家楊樹藩等人曾居住在此,文學氣質濃厚。

整個社區放眼望去,一塊塊古色古香的清水紅磚及排水的斜頂設計保留台灣戰後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巷弄間能看見台灣本省與外省的文化融合。在1990年,丙、丁區被拆除改建為化南新廈後,僅剩甲、乙兩區仍完整保留。

化南新村的甲、乙區因政大教學空間不足校方2014年起與化南願景團隊進行近五年的溝通希望保留部分做為文資空間,其餘改建為學人宿舍,吸引海外學者前來交流,保有文化價值並同時達到教育目的。

政治大學秘書處主任秘書張其恆表示,全區保留是對政大財產權的不尊重,他認為文資是一部分的考量教育目的也需列入考慮,望能獲得台北市政府尊重,並共創雙贏局面

政大主任秘書張其恆翻閱化南新村資料,說明政大立場。攝影/謝鈺琦
文化的保存 資金為關鍵因素

政府角度而言,化南新村不僅有歷史文化價值,整個環境也具生態多樣性,經過社區以及地方團體多年的營造,化南新村現今不僅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也逐漸轉化為一種社會教育資源。

台北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統計,截至2019年,台北市共有4處為公有文化資產。但台北市政府每年的文資補助經費僅470萬元上下,該如何分配這筆預算是一大難題。

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解說化南新村位置。攝影/陳雨竹

化南新村雖為國有土地,但管理者為政大校方,若是被判定為文化資產,維護及修繕的責任皆歸屬於政大。

張其恆認為,在有限的古蹟維護預算下,只能比較各古蹟的文化價值分配修繕金額,政府不能將所有歷史建築都視為古蹟,不停開空頭支票卻不編列更多的預算。全區保留對政大而言,不僅是失去重要的學用空間,後續的建築修繕費用,同樣也是一筆鉅額開銷。

全留還是半留 全看最終審議

對於化南新村的未來發展,張其恆表示,政大當前有三種想法。

第一種是與地方團體創造雙贏的局面;第二種是政府以換地的方式補償,用其他市有地與化南新村進行交換,讓政大進行其他教學用途;第三種則是賠償,支付與化南新村相應的地價給政大,並將管理責任交還給政府,而結果全看今年12月或2020年1月將舉行的文資審議大會如何定奪。

對於政大當前最期望的雙贏結果,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王秉五科長透過書面回覆,化南新村一案還未經文資會的正式審議,之前二次會勘的北市專案小組委員全都贊同全區保存。

只有聚落建築群實際保存方案,還需要先依照《文資法第40》制訂聚落建築群保存及再發展計畫,最後才能根據建築物現況做出化南新村的最終判定。

居民盼保留 活化空間再利用

化南新村文資審議案討論多年,參與其中的化南萬興願景團隊是推廣化南新村保留的最大推手之一。化南萬興願景團隊成員苑舉民表示,針對於最終文資決審大會的預期結果,希望政大不僅是不拆,且要積極的活化此空間。

苑舉民在化南新村住了50年,他表示以前所住的區域為化新南村的丁區,但是在19931994年為了建化南新廈都被拆除了。回憶起有關於化南新村的往事,苑舉民指出,相較於現今顯得蕭條的化南巷道,以前的化南新村是住滿了人。

化南居民苑舉民介紹甲區房子。攝影/陳雨竹

而目前看到部分的殘垣斷瓦,就是四年多前未經居民同意就遭政大拆除的結果,當時雖然拆了兩戶,但居民並沒有想到化南新村可能必須受到文資法保存,不能拆除,阻止的原因僅是因為怪手的噪音,認為政大怎麼能破壞社區的安寧。而後居民更體認到化南新村對自身的意義和其文資價值,遂開始展開捍衛化南新村的行動。

部分房屋因老舊損壞圍起封鎖線。攝影/謝鈺琦

苑舉民認為可以改造部分空間成教室,他提起他曾帶學生在梁實秋的故居上課,因為他認為大一是奠定學習的根基,若是大一能有好的學習環境,感染歷史氣息,整個大學四年就會學得很豐富,也希望學生在歷史空間上課能感受70年前老教授上課的情景。

談及化南新村的存在意義,苑舉民指出,若狹義來講化南新村,就是政大的一個根本,但廣義而言,它是整個國家歷史的縮影。因為多數曾住在這裡的教職員都參加過1944年的抗戰,是十萬青年十萬軍其中的一員,那時國家已經進入生死存亡之秋,而當時他們僅有1718歲,多數的老師都是這種背景出身的。

苑舉民擔心若是化南新村拆除並改建成大樓,現今的年輕人恐怕就沒有時代的歷史概念,但如果保存下來,親眼看見當年士兵的家,就能親身感受那個時代,更貼近當時的社會。

化南審議定案 取決決審結果
律師李慶峰。攝影/謝鈺琦

今年12月或2020年1月的文資決審大會,將為五年來政大和化南新村居民的角力畫下句點。衡律法律事務所律師李慶峰說明,以法律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哪一方的立場較站得住腳,完全取決於文資決審大會結果,若要保留則依《文資法》處理,若最後沒有通過則依一般《民法》。

李慶峰提及,假設化南新村最終沒有通過文資審議,不符合古蹟的要件,在一般的法律關係上,因為所有權人是政大校方,政大就有權力要求居民遷出,或是把相關的違建拆除。

而如何讓化南新村免於被拆除,李慶峰說必須透過審議的程序,請專家評估化南新村是否符合古蹟的定義,只要核定為古蹟,依照《文資法》就必須予以保留。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也表示,文資保留不是一個最終目的,而是一個使用手段,透過這樣的手段讓政大、原來住戶和學生能更正視化南新村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並對它的未來產生更多想像。

目前化南新村居民承受著來自於政大的拆除壓力,顏世樺認為若居民想保留化南新村,就必須論述化南新村的文資價值,透過一定的程序讓更多人認同,同時要讓大眾知道化南新村留下來後的未來方向,讓彼此間產生實質的連結,這也是他認為文資保存比較核心的價值。

問到以基金會的立場來說,認為這場文資審議案該做什麼樣的決議比較適當,顏世樺認為並不是所有舊的建築都要保留,因為情感是基本,但是單有情感是不足的,任何一個環境如果只凍結在某一代人才有情感連結的狀況下,就會產生保存爭議。

對於如何圓滿解決化南新村審議案,除了由台北市文化局進行審慎評估,顏世樺認為,能夠鼓動多少政大的師生對化南新村有想像是重點。

以站在目前希望它保存的人的立場來說,他認為下一個階段可能會比現在所做的事還更難,因為必須要讓政大的校方跟師生,甚至當地居民對留下來後的未來發展,是認同且願意參與的。

 

延伸閱讀:

政大拆化南新村建學院 民眾疑慮交通衝擊

五十載歷史 化南新村飄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