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陽明山老宅改建 藝術平台共享參與

記者 邱芃睿採訪報導

西元2019年1月14日在陽明山上的URS27M郊山友台文創基地計畫,正式宣告完成長達六年的階段性任務。這裡原先為自來水處員工宿舍,現在成為陽明山地區第一處由公部門推動老屋再生與街區活化的駐點基地。

這項計畫當初因被居民看好能活絡地方,但在基地舉辦活動與開設工作坊後,環境變得複雜,不知情的民衆也經常誤闖民宅或是將車輛停靠在里民的家門口,造成生活諸多不便。

這項計畫主要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在6年前開辦的一項發展項目,由官方提供平臺媒合公部門釋出空間,與民間設計公司或藝術工作室合作,以建立文創基地的方式活絡老社區,帶動地方觀光。郊山友台在脫離實驗性階段後,現已經由民間單位衍序設計公司管理。約莫每隔一季,經營單位與雲森陶陶工作室合辦展覽,邀請國内外知名藝術家到館内開展並開辦工作坊。

本期展覽邀請邀請到英國陶藝藝術家蘿珊.陶德伯。在興趣驅使下,她開始在大學申請陶藝課程,從此愛上陶藝。

她對陶土很有自己的見解,認爲不同的材質下觸感也不同。因此在塑模造型時必須根據所用的材料,發揮材料本身的性質;她更提到自己的作品靈感多源自大自然的元素,所有在陶藝上的線條都與自然環境有關。她的想法也與郊山友台的建立不謀而合,兩者都希望結合人文與自然環境,帶領人們體驗大自然。

英國藝術家蘿珊的陶壺設計除了美觀外,更提到使用性必須被納入考量。
攝影/邱芃睿

來到基地的訪客或許只知道這裏過去是老宿舍,但其實在整個陽明山山仔后地區的發展有段不爲人知曉的過去。在西元1960年,國民政府來到陽明山建設青山路水源地,因此造就山仔后今日的熱鬧景象。或許很難想象,山仔后一地其實就是陽明山上的鬧區,在這裏除了自來水處以外同時有商場與電信局,在當時更因爲美軍俱樂部在此處,使得陽明山山仔后地區自成一格。

URS27M郊山食堂,提供訪客在參觀展覽後喝茶談天的空間。攝影/邱芃睿

對在山仔后一帶居住近一甲子的張家人而言,除了因當年政府給自來水員工眷屬的保障,這裡靜謐、清幽的環境在大臺北地區更是少見。張小姐就提到,這邊出生的人身份證字號開頭是Y,在西元1981年以前陽明山屬於特別行政區,當年蔣公行館都在這裏。

張小姐回憶,到了西元1981年,當時臺灣行政區整併,導致陽明山的產業環境也發生很多變化。以自來水處的員工宿舍爲例,以長官眷屬爲首,當年一共六戶人口被分配在凱旋路27號,現在一共剩兩戶家庭。主要因爲長輩逝世,而另一部分的人選擇離開陽明山。

張家七個孩子在自來水處宿舍長大,一同在庭院前合影。攝影/邱芃睿

提到社區活化,文創基地進駐企劃URS27M主持人暨衍序設計公司代表詹真蓉曾經公開表述,期望基地的建設能夠融入在地的自然環境,帶領訪客體驗大自然。爲了讓原本封閉的格局變成公共空間,設計公司將隔開前後廳的磚砌牆面打破。這個舉動確實讓空間變得寬敞明亮,但是也從此改變舊社區的生活環境。

現在仍住在社區的兩戶人家對文創基地並沒有持反對意見,但是他們仍然希望在開發後能保留私人空間。封閉的牆面或許回不去了,改建好的階梯更不可能拆除。若在策展期間時能考量到私人空間有可能會被侵犯,或許就會有不同的做法。改造社區必然對舊環境帶來衝擊,現今能彌補的方式或許剩下民衆與經營單位多多體諒在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