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環保公衛

環保市場遭搶灘!商品多元令人眼花繚亂

記者 張芷晴、周洳萱、邱凱文/採訪報導

環保署推出「2018至2020年資源回收再利用推動計畫」中第四條,是要創造綠色消費模式,減少一次性用品,響應可重複性產品。市場隨即刮起環保風潮。商家趁機搭這股熱潮,生產冰霸杯、環保吸管、矽膠袋等「更綠色」商品,讓人眼花繚亂。不過,上述所謂的「環保商品」在環保署的「綠色生活資訊網」裡卻沒有任何資料。

民眾缺正確環保意識 致商家濫用環保噱頭

截至2019年10月日,台灣共有4623件產品授予環保標章。到底什麼才是環保商品呢?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志工黃嘉瑩指出,每個單位對「環保」二字持有不同的定義,但對她而言,只要經過工廠大量生產,都會帶來汙染,這已違反了環保的定義。

新北市新店區信義里第九鄰鄰長黃火塗指出,民眾所具備的環保意識,還未能真正清楚分辨環保商品的真偽。「購買環保商品有如投資,它們價格固然較貴,但卻能長期使用,現今消費者一味選擇購買品質佳及容易攜帶的環保商品,不惜購買價格較高的商品。」

廠商推陳出新,因而生產更多「更綠色」商品。 攝影/邱凱文

因此,政府應擬定一套相關法律以審核環保商品是否達標,既能盡量的減少資源消耗,也能幫助人民達到辨識真正環保商品的能力。對商家而言,最直接的做法是在製造成本上政府應給予適當的津貼,降低環保商品的售價。

黃嘉瑩透露,如今的環保商品都是由商人操作,他們利用民眾認爲「不亂丟垃圾」及「做好事」就等同於環保的錯誤觀念来兜售環保商品,讓購買環保商品的民衆會感覺心安,就像歷史上的贖罪卷。

黃嘉瑩指出,商家會假借環保來推出各類產品。攝影/邱凱文

因此,商家利用此商機讓環保商品成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她就以時下正夯的矽膠袋與環保吸管為例,部分商家以可在矽膠袋裡吃泡麵作為推廣手法提高民眾的購買慾。但這已違背產品原先減少包裝的初衷,因爲泡麵有多重包裝,造成更多的垃圾,根本本末倒置。

QC館在2017年的不鏽鋼吸管銷量來看,他們在四年內共賣出20萬支不鏽鋼吸管。這驚人的數量尚未包括其他品牌的出產量,但可以總結出環保吸管在台灣的銷售是十分龐大。

不過,黃嘉瑩也說到,任何產品在製造過程中都會帶來汙染,民眾如今要做的是想方設法把汙染降到最低。所以,當消費者在購買環保吸管前,必須要認真思考它的必要性,而非另尋其他替代品,這樣才不會被商家創造出的需求假象所誤導。

民間環保團體出身的立法委員陳曼麗透露,環保分為兩種,即是觀念與行動。她說,管制環保商品制度方面,民間團體走在政府前面,他們的訴求也是政府的挑戰,因為在執政過程中,要把各個民間訴求有法可依,需要政府與各產業溝通及協調。

針對政府沒有立法規定環保商品需註冊環保標章的問題,陳曼麗表示,由於環保範圍過廣,任何物品都可與環保掛鉤,因此政策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她強調,政府已在推動業者註冊環保標章上下了不少功夫,如註冊的商家將授予項目公告、政府協助提升銷售業績及綠色採購申報。

需有法可依 避淪為謀利工具

若台灣有法律可管制環保商品,意味朝野可著手討論立法的技術問題,包括是否應維持原有的法律,或對舊法進行適當修改,又或者重新立一條新法。相反,若政府未立法或尚在計畫中,企業除了考慮自身銷量外,也需思考商品對大自然所造成的影響考量,才有機會推動全球邁向積極方向發展。

陳曼麗說,雖然現階段無法一網打盡不符合標準的商品,但政府已從小範圍開始,如規定製造業者或代工廠需繳納製造、進口公告回收與清除處理費、向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辦理責任業者登記,以獲取容器商品標示回收標誌。這樣一來,民眾就不必付上昂貴的廢棄物處理費。

但陳曼麗也點出政策的不足,就如政府無法掌握規模較小的工廠如地下和家庭工廠,在實行政策時,會優先挑選好管理、配合且合法的工廠來納管,導致國內還存留許多無法被回收的廢棄物。

蕭湘文說,業者為了生存,使得創新成為求生存的要件。攝影/邱凱文

除了政府的控管之外,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教務長蕭湘文則認為,要讓環保概念發酵,需業者積極配合,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並非單純的謀利工具,其實,商家的自律也能夠有效杜絕「偽」環保商品。她說,業者投入環保商品相關研發,是一種回饋社會的理念。她舉例,綠樹、淨化植物、凈灘等,已充分展現業者社會責任的實踐。

蕭湘文也提到,一旦民眾環保意識覺醒,就代表著綠色主義蔚然成風,商家也會對準此商機大量生產環保商品,為捍衛大地之母出一份力。她表示,這類高掛環保旗幟,又懂得市場行銷道理的商家值得被鼓勵與讚揚。

確保市場機制有效運作 政府無權插手

民眾不難發現,市面上所售賣的環保商品價格偏高,難道想要環保,還得花大錢嗎?政府是否應該管制價格讓民眾可以獲得價格可負擔,品質獲保證的環保商品呢?陳曼麗和世新大學經濟系主任林玫吟持有不同的看法。

陳曼麗提到,不少商家會優化產品名字來引起購買慾。但只要商家可列出自己的優勢,再高的價錢,基於自由市場機制政府也無權管制。

陳曼麗說,環保商品的價格不在管轄範圍內。攝影/邱凱文

若民眾發現環保商品規格未達到環保標準,她建議民眾向商家反應,相信有知名度的商家會願意對此做出改變。雖然台灣目前沒有任何標準來審查環保商品的製造過程,但政府如今努力積極推動全面環保,即使是一次性產品,也需要通過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之審核。

此外,林玫吟指出,政府的介入不但能使廠商加入生產環保商品,使得價格盡快回到民眾都能接受的水平,還能促進民衆的消費習慣,把環保的概念建立起來。她認爲環保是永續經營的事情,而非一時的風潮,因爲當民衆所得提高時,就會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質。

另一方面,林玫吟表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環保商品的價格普遍偏高是因爲市場屬不完全競爭市場,且製造環保商品需要時間。從供需的角度出發,如需求增加了,但供給卻沒有相對增加的話,價格自然就會上升,這是自然現象。

她說,當大量廠商都加入生產環保商品,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價格才會隨著時間調整到民衆都能接受的價格。林玫吟認為,現在尚屬於初步階段,未能完全反映出環保商品的邊際成本。

  • 不完全競爭市場:相對於完全競爭市場而言的,除完全競爭市場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帶有一定壟斷因素的市場都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
  • 完全競爭: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響價格的企業或消費者的市場。是經濟學中理想的市場競爭狀態,也是幾個典型的市場形式之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