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長李應元與眾商家一同為無痛減塑膠活動造勢。攝影/張博
焦點環保公衛

限塑來年擴大實施 盼邁向無塑家園?

記者 施元文、蔡宇蓁、宋馨、張博/台北報導

「明年我們就要減掉15億個,我們每年減掉15億個,十年,台灣就沒有塑膠袋。讓美麗之島變成是一個無塑之島,無塑的國家是多麽美麗。」為向大眾推廣減塑政策,環保署長李應元於10月1日的「無痛減塑創意市集」活動中說了這樣一番話。該活動於當日邀請了著名藝人一同宣傳,號召民眾響應並落實日常生活減塑。

台灣塑膠袋年使用量180億個修法後預期再減15億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資料所述,台灣每人每天平均用掉2.7個塑膠袋,每年就用掉約180億個,是歐盟國家的3.9倍,被列為大量使用塑膠袋的地區。長久以來,台灣的店家都習慣免費提供塑膠袋,有時消費者還會多索取一兩個,店家也不會拒絕。直至民國91年第一波限塑政策上路,賣場、超市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民眾才漸漸習慣隨身攜帶購物袋,但民眾仍會因一時方便或忘記帶購物袋而購買塑膠袋,更不用說其餘未被規範到的商家,民眾自備購物袋的意願可能更低。目前,多數民眾還是會使用店家提供的免費塑膠袋,例如學生購買手調飲料時,常常向店家要求「分開裝」,店家便會提供飲料一杯袋。這種杯裝小袋子,容量有限,難以再利用,最後淪為塑膠垃圾,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今年8月,環保署正式公布新修正的「廢棄物清理法」,擴大購物用塑膠袋限制的使用對象,從原先受規範的公部門內商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超市等七大類,擴增至藥妝、醫療器材行、3C零售、書店文具店、洗衣店、飲料店及西點麵包店,共計14類。受管制店家將由現今兩萬多家增加至約九萬家。另外,新修法案也取消了塑膠袋厚度限制,原本厚度0.06公分下的塑膠袋可以免費取得,之後將納入付費管制,未來若發生違規事件,將直接開罰。該修正後的法規也將於民國10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預計每年將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使用量。

限塑政策演進歷史。製圖/張博

環保署於民國95年11月針對管制對象進行購物用塑膠袋的使用情形調查,發現自民國91年第一階段限塑以來,以受管制對象的年均塑膠袋使用量來計算,從限塑政策尚未上路前的34.35億個,減少至14.3億個。此外,也有約45%的民眾不使用店家所提供的塑膠袋,與限塑政策實施前的只有不到兩成相比有了明顯改善。

地方政府攜手各大賣場推購物袋循環再利用

現今許多大賣場也出現為響應塑膠減量的相應舉措,如雙北的某知名連鎖大賣場就同市府合作,推出了「兩用袋」,即購物袋及商品包裝袋可充當雙北的垃圾專用袋,讓塑膠袋可以再次利用。

新北市政府與賣場合作推出的“REBAG 袋袋箱傳”計畫。攝影/張博

另外新北也與賣場合作推出「REBAG」計畫,該計畫為在新北市各大賣場44處放置回收箱,民眾可將不要的紙袋、環保袋放至回收箱,由新北市環保局統一收集後,在上面掛上「REBAG」吊牌,發回至「REBAG」計畫的合作店家供民眾借用,民眾使用後再把袋子放回回收箱或回收車,讓「REBAG」繼續循環使用;今年更推出「REBAG」計畫更新版本,增加了乾淨塑膠袋這一項目,由民眾提供乾淨的塑膠袋,放至「REBAG」回收箱,或經由回收車統一回收再發放,繼續將「REBAG」循環使用。

環保意識抬頭新政策民眾普遍接受度高

對於明年將擴增塑膠袋限用管制類別,有藥妝店業者表示,目前提供的塑膠袋已經需要付費了,只是店家一般不會主動詢問,多以紙袋代替,除非遇到購買較私密物品的客人才會詢問。但也有消費者考慮到將來若擴大管制店家,在消費上就會比較購買的便利性,會選擇至能將想要的東西做一次性採買的賣場,再視情況決定是否採購塑膠袋或是使用自備購物袋。

目前消費者已有基礎的環保意識,沒有必要就不會索取塑膠袋。中國大陸海外留學生唐熊一則認為,雖然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廣環保,但塑膠袋的使用卻沒有多加限制,塑膠袋的使用量仍非常巨大。很可能因為在處理塑膠技術上已經成熟,而台灣的環保措施尚未完善,相關技術也還在琢磨,或許這也是促成政府擴大限塑令的原因之一。」

未納管對象先採宣導將陸續評估相關措施

即使塑膠袋限用政策再次擴大規範對象,仍有許多商家並未在政策規範之內,比如小吃攤、夜市、早餐店及傳統市場等,都是使用塑膠袋的大宗。有小吃店家表示雖然提供塑膠袋也是有相應成本的,但若將他們納為限塑政策的規範對象,則可能導致民眾購買不便,影響生意。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表示,對於傳統市場這類商家,在政策設計時也要考量生鮮魚肉蔬菜的包裝問題,以免造成食物汙染與保鮮的問題,以及攤販販售食物安全包裝的問題等等。目前針對未納入列管對象的店家,將先透過宣導的方式,讓經營者逐漸不再主動提供購物用塑膠袋,並逐步引導民眾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未來將持續掌握國際管理的經驗與國內各界意見,審慎評估後續相關管理措施。

未被政策限制的手調飲料店塑膠袋。攝影/蔡宇蓁
塑膠袋規範仍存問題環團:應向禁塑邁進

然而許多環保團體對限塑政策的效率提出質疑。其中,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認為,如今國際間已漸漸順應此外,消基會還表示,目前限塑政策對提供塑膠袋販賣金額無統一規定,全交由業者訂價,鎖定金額是否能有效達到以價制量的目標難以確定,且售袋盈餘亦歸業者所有,可能會有圖利廠商之嫌,所以必須考慮是否如國外一樣採取課稅政策—塑膠袋的販賣金額收為國有,迫使商家減少塑膠袋供應的數量,從而影響消費者對其的依賴。

塑膠袋成分大不同專家:仍有許多問題

即便對塑膠袋使用進行嚴加管制,也有專家進一步提出質疑。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錢玉蘭表示,新政策並未規範到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袋,這類塑膠袋多半訴求添加玉米澱粉碳酸鈣成分,但國內許多塑膠袋雖然標示「環保分解」、「生物分解」、「自然分解」,卻仍含有聚乙烯(PE)成分,掩埋時在土壤中並不能真正分解,僅能裂解成小塑膠,影響土壤性質,並不環保。而真正「生物可分解」塑膠袋,也只能在特定環境(例如掩埋場或是堆肥)分解,如果被棄置在沙灘、海洋、或一般環境中,便無法保證完全分解,且未完成分解的過程中仍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建議可分解塑膠袋也必須納管,或妥善管理這類廢棄物,才能有效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不同塑膠廢棄物處理方式對環境可能造成的種種危害危害。製圖/張博

錢玉蘭更指出除了限制使用外,廢棄物處理才是一大問題,回收再利用只是一部分,許多塑膠袋最終還是進了掩埋場,絕大多數塑膠袋成分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醋酸乙烯(EVA)等,皆為石油製品,並因其特定用途所需而添加其他的化學物質如穩定劑、阻燃劑、潤滑劑、著色劑等。掩埋會因為極難分解,會造成掩埋場容量很快不足,並可能對土壤造成危害;若採焚化,則會因為PVC含氯,焚化溫度不夠高時會產生戴奧辛,造成空氣汙染;隨意丟棄塑膠袋更會堵塞排水溝與下水道,甚至進入河川與海洋,危害生物。

正視減塑潮流嚴加控管環保從你我做起

無論如何,減塑潮流正影響世界各國的環保政策,不只是塑膠袋,對於各項塑料製品、包裝等也加以管制,並嚴加控管廢棄、回收端,降低塑料流入大海、空氣汙染或是破壞土壤等對環境的衝擊。我國也針對塑膠免洗餐具祭出管制,受規範商家禁止提共任何免洗餐具(含保麗龍),另外針對一次性使用的塑膠餐盒加以管制、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以折扣或優惠鼓勵民眾自帶容器,並指導店家宣導政策,未來也研擬進一步擴大實施其他相關規定。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最重要的還是民眾的配合與觀念改變,近年來國內傳統塑膠容器回收再利用成效相當良好,民眾環保意識有所彰顯。環保團體也建議民眾持續做好回收工作,養成隨身攜帶環保袋、環保杯、環保筷及環保容器的習慣,畢竟愛護地球,人人有責,希望留給下一代一個美麗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