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推行三年 共融式遊樂場供不應求

記者 許宸瑄、陳雨竹、謝鈺琦/採訪報導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照片提供/許家蓓

台北市政府自從2016年開始設立共融式遊樂場至今三年,推行Play for All」政策,聯合各機關打造多元遊戲空間,讓身心障礙孩童能夠跨越肢體的限制,和一般孩童一起遊戲。然而,政策推行後卻傳設施安全性等疑慮,且因推行時間不長,法律規範上仍不成熟,要如何打造出安全又有趣的遊戲空間,政府與民間還須相互溝通。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台未滿十五歲且身心障礙者總計有25017人,人數非常龐大,即使是最早推廣共融式遊樂場的台北市,仍難以負擔大量身障孩童的需求。

區域設施分配不均同時也是當前需要面對的問題,台北市議員許家蓓於八月七日在議會質詢時表示,士林區已完工或規畫中的共融遊樂場有十座,但松山區卻只有兩座,造成各區遊戲權不平等的問題。

一起遊戲 需要同理心

十二歲的陳姓少女有著青少年的身體,卻因為全面性發展遲緩,只有大約一歲孩童的智力,日常生活起居都需要母親從旁協助,對於需要肢體刺激的她,共融式遊具是很好的媒介,然而以現在的共融式遊樂場而言,要和一般的孩子遊戲,對她和陳媽媽來說卻是一大挑戰。

陳媽媽表示,行動不便的孩子本來干擾因素就比較大,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同理心能去體諒其他人。當孩童集中在同一個遊樂場,一般的孩子在遊戲時較沒耐心,然而身心障礙的孩子需要比較長的遊戲時間,加上他們可能會有一些像流口水等無法控制的狀況,他人可能就會投以歧視的眼光,她認為,現在的社會對特殊孩子的同理、包容心仍偏於少數。

陳媽媽和陳姓少女。攝影/陳雨竹
安全問題 政府家長不同調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河管科股長林益正。攝影/謝鈺琦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河管科股長林益正表示,在建造上的考量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安全上的考量,二是後續的管理問題。

林益正說明,安全上依照國家標準兒童遊戲設施的設計準則,強調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以及適當的材質,設施完成後會進行定期的巡檢,開放前也需要請來相關單位現場辦理檢驗,合格後才可供民眾使用。

雖然政府對設施有嚴格的安全把關,但親身體驗後,陳媽媽認為就她看過的共融式遊樂場,身障孩子能玩的設施平均低於一半。

以圓山的共融式遊樂場為例,有一個可以乘坐的橘色球體的設施,她坦言,許多身障者的媽媽向她抱怨其實這樣的設施非常危險,當一般孩子轉速很快時,身障孩子根本沒辦法做到自我保護的機制,儘管有安全帶,對他們來說還是危險的。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河管科股長林益正說明共融式遊樂場建造安全的依據:

設配套措施 平等才能實現

相較國外,台灣在共融式遊樂場的起步較晚,如何維護以及普及化仍是一大課題,政府與身障者家長間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林益正表示,在遊具設計間會多次開設工作坊,邀請身障團體一同討論,過程中也會參照他們的意見去做設計上的微調和修正。

陳媽媽也建議,就像是博愛座勸導讓座給需要的人,共融式遊樂場也可以勸導坐輪椅的孩子有優先使用權。她認為,既然設計這樣的共融式空間,就不應該是一般孩子跟身障孩子一起排隊,甚至是等一般孩子玩完了才輪到身心障礙的孩子,應該要搭配配套措施,才能更接近真正的平等。

道南河濱公園。攝影/謝鈺琦
普及共融遊具 從生活周遭開始

台北市為最早推動共融式遊樂場的縣市,根據台北市政府網站,目前已完成的有40座,其他像是花蓮、台南、屏東等縣市,雖有政府陸續推動和完工,但速度緩慢。根據屏東縣政府網站,屏東縣目前僅有三座共融式遊樂場,顯示其他縣市仍須努力提升共融式遊樂場的數量。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攝影/許宸瑄

早在201412月,台北已在兒童新樂園啟用共融式遊具,身為全台身心障礙者人數第二多的高雄,卻在2018年才將共融式遊戲設施納入公民參與計畫,顯見各縣市對於共融式遊樂場進度的規畫不一。

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談到,其實各個地區都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生活著,各縣市政府都應該著手規畫,身障孩童對於遊戲的需求,並不限於都市地區。此外,若能透過在地的設計,在有限的經費內建造出眾孩童皆能遊戲的空間,便能達到最高效益。

周淑菁說,共融應該是發生在生活周遭。她認為,若住家附近的小公園能有共融遊具,身障孩童便能就近在周遭場域練習,往後至其他空間,或社會參與時,身障孩童將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

而許家蓓認為,若要加強普及率,除了增設公園的共融遊具,還需配合市府的其他政策。像是若能在規畫公宅時,將共融遊具納進公宅基地,或是台北市目前正在推動的EOD(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也就是盤點市有建物及土地,進行改建與用地的重新規畫,都能增加共融式遊樂場的數量。

此外,許家蓓提及,在老舊校舍翻新改建時,若能加入共融式遊樂場的設計,如此一來除了公園,共融遊具便能在更多的空間開枝散葉,保障身心障礙孩童就近使用的權利。

共識難達 強制立法還需深思

共融式遊樂場的推行愈發受到政府重視,然而除了台北有較多的共融式遊樂場,其他縣市的設施數量還是不多,造成部分身障兒童的遊戲權被忽視。而根據台北市政府網站,目前中央也無統一的設置原則或標準,僅有遊具參考國外設計。

許家蓓表示,遊樂場設置的規格與安全性,以及整個產業發展、人才的扶植與獎勵等,若是能立法保障與規範,讓政府的力量與資源和民間結合,相信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不單僅限於身心特殊需求的朋友或家庭,都能夠帶來很大的助益。

台北市葫蘆國小特教老師李美香則認為,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社區參與是先進國家的趨勢,可以宣導,但沒有必要立法強制施行,畢竟現有的遊樂設施都有使用年限,應該隨著時間考量現有的設施,汰舊換新。在共融遊具受重視的潮流下,公園管理處可以長期規畫共融遊具的設置。

道南河濱公園。攝影/謝鈺琦

提及身障孩童玩樂時的安全,周淑菁認為,遊樂設施的安全性需納入法規一同保障,因為目前台灣對於共融式遊樂設施並無詳細的操作說明,造成兒童的遊樂安全存著疑慮,周淑菁表示,建造共融式遊樂場是一種趨勢,因此需要有相關規範讓施工單位和政府部門遵守,進而保障孩童玩樂的安全。

目前台北僅有少數國小設有共融遊具,周淑菁提出,教育單位的配合強度明顯不足,因為大部分學校仍認為孩童上學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相較之下,遊樂場並不重要,便不會在此花費金錢,然而玩樂確實伴著孩童成長,若能充分利用學校這個重要的場域,相信對身障孩童的身心發展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