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王吃飯兄弟的弟弟以最快的速度進食鮭魚壽司。攝影/于子珽
社會社福

「大胃」迷思 揭露大胃王的幕後祕辛

記者 郭采樺、于子珽、陳佳敏/採訪報導

大胃王」一詞長年佔據YouTube搜尋榜單,成為現下最為流行的關鍵詞之一,讓許多人認識和了解「大胃王」這個職業。近年來,許多餐飲業者為了促銷、打響餐廳知名度,常舉辦大胃王比賽或找YouTuber介紹餐點等商業活動,配合高額獎金,吸引許多會吃、能吃的人,紛紛投入大胃王比賽的行列。然而大胃王的健康疑慮、吸收代謝更是大眾所好奇的問題。

大胃王吃飯兄弟的弟弟以最快的速度進食鮭魚壽司。攝影/于子珽

成為大胃王YouTuber面臨的挑戰

從小食量偏大、嚮往進軍日本比賽成為大胃王的「吃飯兄弟」,藉由參加大胃王比賽了解自己的體質以及興趣。不過吃飯兄弟的父母起初並不同意他們從事這項運動,在傳統觀念下,這樣快吃又大量的飲食習慣並不健康。

對此,吃飯兄弟表示:「大眾應該跳脫傳統觀念,換個角度思考,這只是極限運動的比賽,不是長期的暴飲暴食,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並沒有造成身體的不適或是疾病。」不過每個人體質並不相同,一般大眾不應該輕易模仿、嘗試,應衡量自身身體健康狀況,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吃飯兄弟挑戰的食物沒有局限類別。照片提供/吃飯兄弟

起初只是單純記錄自己用餐的畫面,沒想到意外受到觀眾的喜愛,走上YouTuber之路。作為一名網路影片創作者,必須面對不少挑戰,包含:成本龐大、剪輯師難找、溝通上的衝突、流量製造等,但最大困難之一,是面對網友的惡意評論。

吃飯兄弟剛起步時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論,惡意的批評常常使吃飯兄弟情緒低落,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克服了心理障礙,運用正面的心態看待。吃飯兄弟坦言:「我很感謝每個願意來觀看影片的觀眾,不管好的、壞的留言,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動力!」

吃飯兄弟也提到,近年來越來越困難的地方在於觀眾的胃口被養大了,三公斤的食物已經被網友視為是大胃王的基本食量,現在必須吃到四到五公斤的份量才能滿足觀眾的口味。許多網友都曾留言希望能看慢慢品嚐食物的影片,不喜歡看快吃的題材,但要是沒有大胃王實力的頭銜,哪位網友會願意關注大胃王拍攝的影片,所以網友時常是矛盾的。

大胃王吃飯兄弟第一名完食。攝影/于子珽

大胃王快吃秘辛

在大胃王比賽中,都可看見參賽選手的速度及食量異於常人,面對這項極限運動,大胃王們紛紛表示,食量及速度是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達成的。提起他們在比賽中提高效率的方法,大胃王黑哲教練分享:「自己的節奏很重要,且在比賽之初盡可能不要咀嚼太多,因為味覺會疲勞,造成後面續航力變差,要在味覺神經跟感覺神經還感覺不到的狀態下,趕快進食。」他補充更特別的秘訣像是咽喉的吞嚥反射、訓練食道括約肌以及鼻子鼻腔閉氣等,都是在螢幕前觀眾看不到的技巧。

大胃王黑哲教練:「參加大胃王比賽最重要的在於吃的節奏。」攝影/于子珽

大胃王職業和健康如何取得平衡?

其實大胃王等同於平凡人,吃進多少量,身體便吸收多少的熱量,所以沒有足夠的運動是無法消耗掉重大熱量的。由於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盡相同,面對網上眾多姣好身材的大胃王選手,吃飯兄弟表示:「我們平時都會搭配斷食策略、多喝水、經常性地重訓,另外平常都洗冷水澡為主,更特別的是兩到三天的頻率,會一早起床就去泡溫泉。」在比賽中選手們會攝取較多高熱量的食物,大量的碳水飲食不均衡,常會使器官發炎。

除了平時多補充降低身體發炎的菠菜,食量較大的人也可以透過增加水分攝取與勤洗冷水澡達到加快身體代謝速度的目的。此外,規律運動能增加自己的肌肉量、減少體脂肪,若是沒有健康的運動及快速的代謝,大胃王也都是吃多少、胖多少。為了在多份量、快吃與健康之間做平衡,每位極限挑戰的選手平時也做了不少的努力。

大胃王錄製節目如何「吃得享受」

近年來台灣推出的實境外景節目「大胃王來了」風靡全網,節目藉由拍攝大胃王們吃遍台灣美食,從夜市小攤到飯店大餐,呈現原汁原味的料理,透過大胃王們享用美食,讓觀眾對於大口吃下巨無霸分量食物引起興趣。

上過節目的大胃王泡芙和傑克分享,雖然實境節目「大胃王來了」相對於一般大胃王比賽壓力更大、還需要持續一整天吃播錄製,不過也藉由節目認識到不同大胃王,同時還可以訓練自身的食量。

現今也有不少女性拍攝大胃王影片。照片提供/泡芙

參加大胃王比賽的選手,他們都在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吃下非常大量的食物」。大胃王黑哲教練講述比賽與自身拍攝影片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拍攝影片時通常是獨自進食,吃下巨量的食物,也並非為了要跟任何人比較,反而比較像是在「挑戰自我極限」。

由於不用快速進食,因此可以好好地享受美食;而現場比賽大胃王選手會為了拚速度,取得好名次,忽略吃相問題,也無法細細品嚐食物的美味。

網路上的吃播影片和節目錄製,可以透過影片的鏡位設計、擺盤方式、以及咀嚼畫面的收音跟特寫,讓「吃得多」以及「吃得享受」這兩件事情,可以順理成章地呈現給觀眾。

透過大胃王分享美食,引起觀眾的興趣。攝影/于子珽

醫師揭秘「大胃」的真相 

「大胃王」在醫生眼中是運動選手一般的存在,亦是異於常人的身體問題。正常人的胃容量極限值約為二至三公升,而大胃王透過訓練可以將胃撐大至公升以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文昭揭露大胃王的日常訓練方式,許多大胃王會在比賽前夕進食大量的蔬菜與水份,目的是為了在不挨餓的前提下降低熱量攝取,同時訓練胃部的肌肉層,使其逐漸鬆弛以擴大胃部容積。但長久不均衡的飲食,也很容易造成胃部黏膜組織受損,嚴重甚至會演變成胃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文昭:「其實大胃王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攝影/于子珽

提及短時間內大量進食的例子,不免讓人聯想到「暴食症」,但陳文昭表示:「暴食症其實是屬於精神科的疾病,通常是情緒或壓力問題,導致大腦內部的荷爾蒙分泌出現異常,進而產生行為異常現象。而非暴食症的大胃王會面臨的身體異常,則是對胃部黏膜組織與食道帶來的傷害。」

有些大胃王會為了維持身材進行催吐,但反覆且用力的催吐會使胃跟食道交接處的黏膜與胃下段的黏膜受損及血管破裂,也會因劇烈的作嘔反應造成食道出血。種種身體警示燈亮起,都在提醒大胃王應時刻注意身體健康狀況,以免因為一時疏忽對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如何在想要成為大胃王的同時兼顧身材管理?陳文昭說:「運動、飲食需要雙管齊下。」盡可能三餐正常、營養均衡,在降低攝入熱量時還是要攝取部分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就是需要透過高強度的運動消耗熱量,以達到維持身材或是減重的效果。

 

延伸閱讀:

吃播如雨後春筍 看人吃飯有何魅力

網紅創作新題材 ASMR酥麻聲讓萬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