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美味的代價 糖尿病年輕化急速擴散

記者 呂亞蓁、陳凱貞、曾琬馨 /採訪報導

台灣罹患糖尿病人數已逾200萬人,且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資料顯示,約九成糖尿病患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且近15年小於40歲的病患人數已成長達3倍,顯見此疾病已不再為老年人專屬,開始蔓延至青壯年和學生族群。專家指出,建立預防觀念,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乃降低糖尿病罹患風險,重拾健康的不二法門。

2000年到2014年四十歲以下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比例有上升趨勢。製圖/陳凱貞

飲食習慣  致病主因

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大多含肥胖、遺傳、飲食及生活習慣,宜蘭縣愛胰協會榮譽理事長游能俊認為,台灣飲食文化是造成糖尿病年輕化的主因,尤其手搖飲料店隨處可見,夜市美食及外食習慣,皆是攝入過多醣類的因素,且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多需長時間久坐,少有運動習慣,導致血糖代謝異常,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形成肥胖。

外食雖非最健康的選擇,仍許多民眾以外食為主。攝影/陳凱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翁瑄甫指出,胰島素做為幫助血糖控制的賀爾蒙,若時常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導致體內血糖和脂肪過高,就會使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作用不良,形成胰島素阻抗,長期下來便會引發糖尿病。

年輕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持續增加,翁瑄甫說明,由於糖尿病前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造成年輕糖尿病人就診率低,許多病患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或抽血等醫療行為時,才發現罹患糖尿病。他強調,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所謂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狀,若等到發生「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症狀才就醫,恐為時已晚,檢驗出的血糖數值早已超標,病情也更加嚴重。翁瑄甫也建議,民眾可多利用民間或政府提供的測血糖服務,定期健康檢查,或在日常持續監測,若發現血糖數值異常,才能及時治療。

定期檢測血糖,才能及早發現是否罹患糖尿病。攝影/呂亞蓁

高血糖  高風險

游能俊表示,糖尿病為慢性疾病,雖無法完全根治,但能藉由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穩定控制。他指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體內器官長時間暴露在高血糖環境,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易產生病變,演變為併發症,包含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足部病變、牙周病。依營養師簡鈺樺觀察,年輕族群面對糖尿病時,病情控制配合度低,除因沒有明顯症狀,對病情置之不理,因工作繁忙,用餐時間不規律,飲食控制不良,更無按時服用藥物。上述情況都將導致病情越發嚴重,提升併發症的風險。

簡鈺樺亦提及,過去營養教育資源較少,許多國中小學階段的學童缺乏健康飲食的觀念,從小養成不良習慣,日後恐難以導正。翁瑄甫則強調,年輕人越早罹患糖尿病,與之共存的時間,相較於高齡者多出好幾倍,併發症發生的機率大幅增加,若沒有及早控制,屆時因併發症失去工作能力,對家庭和社會都將造成很大的影響。

面對罹患糖尿病的人數日益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政府推行的預防照護政策,為能否妥善控制慢性病的關鍵。衛福部健保署於2022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前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包含肥胖、血脂、血糖過高等代謝症候群,與許多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藉由防治計畫,及早介入有代謝症候群的個案,由醫療服務機構協助個案追蹤管理,醫療人員進行指導,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達到防治目的。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說明,已有多數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眾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經過共同努力,近3成參與的民眾,至少有1項代謝症候群指標改善達到標準。李伯璋表示,盼能透過此計畫,及時阻斷代謝症候群病人發生慢性病的風險。

糖友找健康 衛教不可少

「他自己覺得他很健康,但事實上不一定,我們都已經過了人生的巔峰。」翁瑄甫指出,現代人獲得資訊的速度太過快速且方便,因此,現今的病人在看診前,容易有誤解,認為服用藥物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或容易對自己的病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讓醫師在後續診斷後,寧願聽信自己或是友人的偏方,也不願意接受醫師開出的治療方案。

王欽耀診所院長王欽耀表示,許多病人生活習慣不佳,且不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若生活型態不改變,單靠用藥效果有限。他決定成立衛教教室,用輕鬆上課的方式、定期舉辦活動,讓病友們更了解關於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對病情控制的警覺。儘管成立衛教室會增加診所成本,王欽耀依然決定回饋當地居民,透過病友們互動,營造愉悅的氛圍,彼此互相鼓勵監督,除能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外,還能建立起一個共同成長的社群。

王耀欽向糖友宣導衛教知識。攝影/呂亞蓁

「從來沒有哪個醫生這麼關心我們。」徐姓病友說:「以前雖然參加過其他的衛教課程,但這麼細心的還是第一次。」針對以往就醫經驗,一般診所除了定期回診、拿藥外,較少針對糖尿病友進行衛教。徐姓病友表示,在王耀欽組織的衛教活動中,醫生不僅宣導衛教知識,也提供病友相互交流的機會,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這種醫療模式打破了醫生與病人間的隔閡,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共融的溝通平台,幫助糖尿病友們找回健康

拒絕疾病上身 預防很重要

游能俊提醒,民眾應時刻關注自己的血糖狀況,可利用血糖機檢測,確保自己的血糖在正常範圍內。若空腹血糖在100mg/dL至125mg/dL,或糖化血色素在5.7%至6.4%之間,即屬於糖尿病前期,一旦超過這些範圍,將可能發展為糖尿病。

推動糖尿病教育的過程中,游能俊意識到,現今社會的飲食習慣讓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幅提升。要改變民眾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慣並不容易,他透過逐步引導的方式讓民眾改善飲食習慣。例如,可以採用「低醣飲食133」的方式來控制每一餐的血糖。

游能俊提倡「低醣飲食133」。製圖/陳凱貞

游能俊解釋,每一餐以一份碳水化合物為主食,每份約40克,再搭配三份蛋白質和三份蔬菜。此舉能增加飽足感,同時有助於穩定血糖。不僅如此,他提到,用餐後兩小時內應運動,即使只是簡單的爬樓梯或散步。每人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但若現代人因工作繁忙,無法連續運動30分鐘,也能利用零碎時間,累積至少30分鐘的運動量,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進行校園宣導時,簡鈺樺發現孩子們在眾多食物中,傾向挑選自己日常偏好的,如甜食、炸物,而非較健康的選擇。因營養知識不足,從小就開始累積不好的飲食習慣,導致現今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她認為,衛教應即早實施,讓孩子從小就清楚了解如何控制飲食、運動帶來的好處,藉此降低肥胖的機率。簡鈺樺強調,養成良好的習慣雖然困難,但落實節制飲食和規律運動,都能有效預防疾病纏身,更能幫助糖尿病友們穩定血糖,打造健康生活。

運動有助於消耗多餘的醣類避免形成脂肪造成囤積。攝影/陳凱貞

 

延伸閱讀:

與疾病共存 糖尿病患者的長期抗戰

與針頭共生的孩子 第一型糖尿病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