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轉型也要有型  型農大聯盟再現農業價值 

                                                                                                記者 黃翊綺、盧嬿尹、薛淳尹採訪報導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外流嚴重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互助平台 六級經營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力亦為國力之指標。按農業部統計,近十年台灣農牧業戶數已減少約一萬五千戶,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資料卻呈現農牧漁民平均年齡逐年提高,至2020年已逾64歲,其中70歲以上者占比更達三成以上,顯示當前我國農牧漁業同時面臨缺工與高齡化的問題,政府勢必進行產業輔導與轉型,以應對此困境。

「高雄市型農大聯盟(下稱型農大聯盟)」於2012年正式成立,農業局官員表示,最初成立的宗旨,乃希望提供青年農民一個平台,透過聯盟所提供的課程、人力資源,可讓農民提升行銷概念,學習生產成本的計算等知識,並配合聯盟所推廣的六級產業經營思維。至此農民不再只是生產者,還可以獲得耕作以外的能力,創造出不同以往的新型農業。

我國農業應擺脫老、累、土法煉鋼等刻板印象,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攝影/黃翊綺

型農大聯盟所推廣的六級產業,乃將一級產業的「生產」,乘上二級產業的「加工」與三級產業的「銷售」組合而成。高雄市農業局說明,聯盟並非只招收農夫,亦會錄取二、三級產業的加工業者與合作社,甚至還有六級產業業者,打造成能讓農民與其合作互助的平台。聯盟成員黃資雯即表示,她透過與其他一級產業業者合作,提供自家休閒農場供其販售商品,藉此互惠互利,成效卓著。

招募青農 培養專業

高雄市農業局指出,型農大聯盟只招收到18到55歲的青農,報名者除須遞交企畫書還須面試,並接受產業經營的基礎培訓課程,包含行銷手法、口語表達、成本計算、產品設計等內容,通過考核才能頒發證書正式成為「型農」。聯盟前執行長李政欣解釋,他們希望錄取對未來有想法的年輕人,因此才需經過層層篩選。黃資雯也說,透過聯盟的課程,她學會與顧客溝通的方式,並更加了解顧客所需,能在市集販售商品時學以致用,有利於推銷商品。

加入型農大聯盟須經過三次的基礎課程培訓,才能正式成為「型農」。照片提供/李政欣

此外,型農大聯盟亦協請企業前來開課,輔導農民建立推銷通路,或舉辦活動提供企業合作機會,農民亦可透過聯盟申請補助,至農業部開辦的農民學院上課,或赴一般大學進修相關課程。李政欣表示,透過聯盟的推薦,他曾前往企業內部擺攤,收穫頗豐,在經營事業的同時他也順利自台大農業經濟碩士班畢業,這樣的成就感,促使他在農業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畢竟從事農業的路上很寂寞,學堂可讓大家互相依靠。」型農大聯盟成員許倫肇分享,農民們也有自組讀書會般的「型農學堂」,藉以相互觀摩,參考他人經驗從中互助成長,亦能促進感情、提升凝聚力。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陳郁蕙認為,型農大聯盟的轉型策略,不僅成效斐然,也培育出許多成功的農民,為現今台灣農業開闢新道路,擺脫傳統農業思維,是非常不錯的發展方向。

許倫肇認為型農大聯盟可有效提升農民競爭力。攝影/黃翊綺

產業相結合 創造新商機

李政欣回憶,起初轉型的動機,乃希望能不透過中介商,直接接觸客戶端,獲得第一手的消費者意向。加入聯盟後,讓他了解不同產業間的合作型態,開始拓展網購跟宅配通路,並進行包裝上的改良,而這些改變,使他脫離單純的一級產業生產者。

運用科技以有效節約人力,圖中機器為自走式農藥噴灑機。攝影/黃翊綺

同樣轉型成功的還有種植玉荷包荔枝的許倫肇,他分享轉型的歷程,從荔枝的生產、培育,找加工廠商代工,製作玉荷包銀露、抹醬等產品,並開啟電商販賣通路,皆得益於聯盟所提供的資源。許倫肇更在今年新開一家飲料團購店,計畫將商業版圖不斷擴大。

玉荷包荔枝整合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已逐漸開拓市場。攝影/黃翊綺

型農大聯盟可謂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提升農民知識技能,並藉以拓展銷售通路。李政欣說,加入聯盟後,認識了各個領域的能人,也因此眼界、思維得以開闊,讓他能將產品銷往更遠的地方。許倫肇亦認為,聯盟最大的效益便是將通路做大,以及輔導農民改採公司經營的模式,從中確實獲益良多,讓他的產業規模更加龐大,創造不菲的收益。

扭轉刻板印象 吸引青年返鄉務農

現今台灣農業面臨的問題,人力不足情形十分嚴重。陳郁蕙說明,大多數年輕人對農業的刻板印象就是勞累、低科技,導致務農人數驟減及高齡化,若想改變現況則需提升農民形象,而型農大聯盟即可達成這個目標,成功帶入新思維。

李政欣加入聯盟後開始栽種木瓜,成為主打商品。攝影/黃翊綺

陳郁蕙指出,型農大聯盟透過招募有想法的青年,學習六級產業經營,並藉由社群媒體傳播、銷售,建立品牌形象,讓農業變得不再只停留在生產者的階段,如能廣為宣傳並推展至其他縣市,不僅可改變大眾對農業的傳統刻板印象,同時也能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務農,改善人力不足和高齡化等情形。 

儘管當前結合行銷的農民不在少數,許倫肇說,型農大聯盟算是較早開始做這件事的團體,「我們算是一個典範,大家都會模仿,但真正投入資源的只有高雄市。」農業局亦表示,許多縣市已先後邀請型農大聯盟演講分享經驗,顯見聯盟的轉型策略已逐漸被認同、效法。

如今,型農大聯盟雖已十分成熟,仍有可精進之處。陳郁蕙建議,雖轉型後可不必透過中盤商接觸廠商,惟產品仍屬個別生產,數量有限,若能集中農民共同合作供應產品,提高生產量,便可擴大通路,甚至銷往國外,藉以帶動農業整體發展。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長久。」李政欣分享聯盟的語錄,亦為聯盟的精神所在。型農大聯盟創立至今已十餘年,人數已達五百餘位,培育出多位成功型農,未來將持續結合專業知識與科技,貼近市場需求,輔導農民轉型,為我國農業發展貢獻心力,攜手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延伸閱讀:

退休上校有機農業夢 賣的是健康與永續

農村老化缺工 農業公費班挹注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