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2050年淨零碳排 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記者 張詠詠、廖若君、謝欣汝/採訪報導

近年來世界各國皆面臨全球性氣候變遷,不論是熱浪高溫、豪雨水災等,因此在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共有197個與會國,含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加拿大等國,共同簽定《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

多國皆承諾達到「2050年淨零」,為了達成此目標,首先,必須在2030年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5%,並在2050年左右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也要大幅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且要遏止氣候暖化,各國開始制定能源轉型政策,訂定減碳目標。

今(2022)年世界地球日,總統蔡英文出席「RA100地球解方-2022永續設計行動高峰會」時表示,在「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的基礎上,政府將會推動轉型,並修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除修正法案名稱外,也啟動「碳定價」及完備「碳盤查」機制,加速台灣淨零碳排的目標。

  • 碳定價: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訂出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作為計價單位,計算碳排放的成本費用。
  • 碳盤查: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是透過盤點和量測企業營運,或產品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量,並作為日後減碳的基礎。企業的營運將會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在執行碳盤查時也會涉及不同的盤查範疇。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遠見ESG

不過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網路節目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台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再生能源進度慢 智慧電網須更新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2030年未確切訂出減碳20%的標準,想要在2050年達到減碳50%的目標是相對困難的。願景工程協會執行長羅國俊也認為,目前再生能源佔比不到10%,若要求在2050年碳排量加上吸收量達到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台灣從2020年至2022年各項能源發電量,仍以火力發電占比最高。製圖/張詠詠、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羅國俊呼籲:「若想達成淨零,能源轉型最為重要。」他說明台灣離淨零碳排的目標太遠的主因為「再生能源比例太低」。並補充,再生能源發電應達到70%或80%,才可能達成目標。 

周桂田表示,現今台灣仍以火力為主要發電方式,導致碳排量過高,他認為應該從產業方向檢討,並結合再生能源與節能。首先,臺灣電費太過低廉,導致民眾容易浪費。另外,台電的智慧電網系統過於老舊,難以儲電、蓄電,導致再生能源電力浪費。例如太陽能光電易受天氣影響,無法有效儲電,導致能源浪費。 

再生能源 – 屋頂型太陽能板。攝影/謝欣汝
位於台灣西半部地區的風力發電設備。 攝影/謝欣汝

台灣應借鏡他國 從習慣開始培養 

根據KPMG安侯建業2021年發布「2021淨零排放準備度指數」報告指出,挪威為全球淨零碳排的第一名。羅國俊說明,台灣應該借鏡其他北歐國家,他舉例,即使挪威是產油國,卻也積極轉型再生能源。周桂田補充,由於挪威地理位置及地形,遍布溪流、峽灣和瀑布,因此以水力發電為主。 

羅國俊指出,挪威政府相當重視淨零碳排,因此制定許多政策,如將油價調高、對進口車高額徵稅等,以此減少開車產生的廢氣量,並補助節能電動車、大量提倡電動化大眾運輸等。同時,建設完善自行車專用道,鼓勵大眾以腳踏車代步。 

周桂田認為,台灣應從政府開始培養國人節能減碳的習慣,並訂立明確政策。羅國俊建議,可以從建立「消費者碳標籤」開始。丹麥在今年四月,宣布食品上除了營養標籤外,也要附上消費者碳標籤。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資料,加上碳足跡數據後,顧客選擇低碳食品的比率增加。 

羅國俊對於台灣的節能減碳教育與習慣改變很有信心。他舉例,從前民眾不習慣塑膠袋、吸管要收錢,但現在已有許多人會自備環保袋、吸管等,他認為,減碳的習慣是容易培養的。另外,他也提供「聯合國Act now」的網站資訊,提醒民眾即刻從隨手行動開始,就能加入改善碳排的行列。 

從生活中的十個微小行動做起,就能加入碳排行列。製圖/楊怡萱、資料來源/聯合國Act now
財團法人願景工程基金會致力推廣環境永續議題,以「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作為使命。攝影/廖若君

碳排大戶承諾淨零 2030計畫成關鍵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料顯示,自2002年起,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2億5千萬噸,2007年排放量超過3億噸,達到頂峰。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2018至2020年排放量,呈現下降趨勢,但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經濟成長率高升,出口量增加,用電量直線上升,因此排放量也跟著增加。 

二氧化碳占總體溫室氣體排放量九成,因此溫室氣體排放又稱為「碳排放」。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震遠說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2020年統計,國內有38%的碳排放來自十大碳排企業。其中排碳最多的石化企業(台塑工業、台塑石化、南亞、台化、中油、長春石化),占全國21.8%的排碳量。其餘還包括鋼鐵產業(中鋼、中龍)10.8%、電子製造業(台積電)3.5%以及臺灣水泥1.7%。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嚴峻,行政院環保署在2022年4月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將法條名稱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確將2050年淨零碳排入法。因此,除了中龍鋼鐵及長春石化外,其餘八家企業皆提出承諾將在2050達成淨零,並提供2030年減碳計畫。 

十大碳排企業淨零承諾及2030減碳計畫。 製圖/廖若君、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陳震遠表示,十大碳排企業所提出的2030年計畫並不積極,難達聯合國標準,目前計畫要減量30%都很困難。趙家緯則表示,企業多將減碳的目標放在2030年以後,但是目前石化、鋼鐵產業的減碳技術仍在研發中,能否在時間內研發完成,並有實質功效成為疑慮。

對於十大碳排公司是否能夠達成2050淨零碳排。趙家緯說明,企業在做投資決策時,未將2050年淨零碳排列入重要依據,因此他們的承諾恐怕不可行。以第二大碳排企業中鋼為例,在2030年前就有三分之一的產線必需汰換,若更換時沒有導入零碳製成的技術及設備,就難以在2050年完成淨零碳排。

產業減碳路徑 展望30年後淨零目標

為朝2050年淨零碳發展,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內文提及「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而產業轉型分為製程改善、能源提效及轉換和循環經濟三個面向。  

零碳大學校長楊聲勇表示,十大碳排公司需積極投入儲能儲電、綠能產業,來減少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無法完全代替燃煤,長時間可通過改善製程、改變材料來解決碳排高的問題。 

2023年開始,台灣將正式實施碳費徵收,預計由環保署負責執行。楊聲勇對此表示,政府應讓企業了解徵收碳費的重要性,碳費太低恐導致企業對此不痛不癢,造成台灣減碳國際競爭力不夠,因此不管是民眾或企業都應了解到減碳的重要性。 

楊聲勇說明,目前政府對於2050淨零計畫只有大方向,對於短、中、長期的細則目標還需要再制定清楚,並且必須持續與社會溝通。他也提到,政府日前推出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應清楚分配各部門的職責,讓各部門機關都能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而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秦書淮說明,綠盟及立委洪申翰共同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修正草案,與《氣候變遷因應法》有些微不同。 

秦書淮強調,「公正轉型」是綠盟認為最必要的修正。政府在提倡產業轉型及淨零碳排政策上,許多人容易受到失業、電費提升等生活上的負擔增加之影響,因此政府應針對弱勢群體做出評估,並明確規劃如何幫助弱勢群體。

民間團體提出《氣候變遷行動法》,希望政府能針對問題進行改善。 製圖/廖若君、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延伸閱讀:

923氣候行動峰會 全球共同響應

氣候變遷成日常 減碳行動不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