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運動

打破性別框架 綜合格鬥女力崛起 

記者 李紹仰、張愛芸、李安/採訪報導

許多人看到綜合格鬥第一反應就是暴力、血腥,然而近幾年轉型為競技運動,安全防護也升級。在鮮少人關注的格鬥場上,就有兩位女選手脫穎而出。一位是斜槓三種身分,身兼護士、教練及選手的「最強護士」吳巧貞,另一位是全台灣第一位MMA女性選手「格鬥女戰神黃偵玲,兩人突破困難、跳脫性別刻板印象,成為勇敢逐夢的格鬥選手。 

格鬥選手吳巧貞訓練擊打沙包。攝影/張愛芸

愛上格鬥的牙醫助理 吳巧貞晚起步更努力 

吳巧貞在29歲那年被前男友嫌胖,因此到健身房想透過運動瘦身,因緣際會接觸武術相關課程,自此找到人生新方向,雖然比別人晚起步,但她付出更多努力。接觸格鬥的路上,吳巧貞坦言自己受過無數傷,全身上下關節、手腕、膝蓋及腳踝多處都曾斷裂過,容易受傷也是家人不認同的主因之一。即便受過許多傷,吳巧貞表示自己因為熱愛所以從未有放棄的念頭。 

吳巧貞憶起與男選手訓練時曾經受過的傷,當時男選手身材及力量遠超過於她,不料對方施力過重導致她韌帶斷裂,當下聽到清脆的斷裂聲,雖然感到疼痛,但沒想太多,簡單包紮後繼續前往參賽,一週多後竟被醫生告知自己韌帶斷裂。吳巧貞坦言,因受過這些傷,她開始慢慢建立運動傷害的防護觀念,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延長體育生涯,也期許能透過自己的經驗,教導更多人安全的格鬥知識。 

綜合格鬥是一種允許選手使用多種武術進行搏擊的運動,吳巧貞表示,練綜合格鬥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因為要整合各項武術,因此她建議想入門的新手放慢步調,不要一次接觸太多項,慢慢摸索這條路是否適合自己。吳巧貞說,台灣專門練習綜合格鬥的選手極少,大部分還是偏向專項運動,願意轉換跑道的人實在不多,因此才難以普及。 

在格鬥圈因女性選手少,吳巧貞大多與男性選手一同訓練。照片提供/張吳巧貞
在格鬥圈因女性選手少,吳巧貞大多與男性選手一同訓練。照片提供/吳巧貞

台灣第一位格鬥女選手 黃偵玲盼進入世界排名 

黃偵玲過去曾是柔道運動員,國高中皆是柔道校隊,作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綜合格鬥選手,未有前人可借鏡學習。黃偵玲坦言:「YouTube就是我的老師。」自己在訓練上有困難想尋求解決方法時,會觀看國外選手的影片自我調整。在選手生涯中並未獲得太多資源,為此她兼職三份工作,存錢到國外移地訓練、參加比賽。除了拓展自己的視野、觀察自己與國外選手的差距,也學習如何透過食物攝取加強運動表現。 

回首目前的選手生涯,黃偵玲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加坡職業聯賽ONE冠軍挑戰賽,當時在賽事中累積拿下五連勝,在第五場賽事中又因為展現一次較難發揮的降伏技-脛骨絞(Gogoplata)而在賽後備受矚目。幾週後突然被主辦官方告知要參加冠軍腰帶戰,對手是出身自武術世家、曾拿下ONE冠軍賽原子量級冠軍的李勝珠。雖然依舊不敵勁敵,但黃偵玲坦言,自己在2015年出道,兩年後就能挑戰世界冠軍,機會真的很可貴。 

黃偵玲認為,若要將綜合格鬥擴大發展,需要全台人民給予支持,要先重視一項運動,才有可能開始了解運動的發展模式、選手等。黃偵玲坦言,近幾年台灣因為東京奧運的影響,運動風潮逐步提升,但熱潮過後可能關注度又降低,因此在運動發展上有所限縮,較為可惜。 

黃偵玲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綜合格鬥選手。照片提供/黃偵玲

未獲得家人支持 為格鬥後輩開創先路 

在傳統家庭中成長的吳巧貞,自小學習鋼琴長達16年,父母期盼她能成為護士,能夠當一個文靜、乖巧,符合舊時代下社會價值的女生。然而這並不是她想要過的人生。在完成父母的期盼後,為了找尋到自己的目標,摸索了許久,也曾經歷過迷惘的低潮,最後依然決定走上格鬥之路。 

黃偵玲的家庭也較為傳統,對女生的期待就是結婚、生子,也希望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起初跟父母爭吵許久,即使在現今已經累積一些成就,依舊未獲得家人的支持。在爭吵中她不斷說服父母:「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我只是想堅持自己的夢想!」近期目標是希望可以衝進世界排名,也同樣希望可以為走在後頭的選手鋪路,將自己征戰國際賽事的經驗帶回台灣,讓後輩少走冤枉路。 

吳巧貞坦言,運動生涯是有限的,但知識跟經驗可以永無止盡傳承。未來也希望可以成為後人的學習榜樣,並把台灣的綜合格鬥發展更完善。「很多事情就是贏在堅持上」,黃偵玲鼓勵想踏入綜合格鬥圈的後輩,必須要努力踏出第一步,要實際行動,且不要因為旁人的不支持而輕言放棄。在性別不平等的環境下,兩位女性選手突破框架,創造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在格鬥圈大放異彩。 

黃偵玲希望可以衝進女性綜合格鬥選手世界排名。照片提供/黃偵玲

跨界鬥毆大解析 打造更安全的比賽環境 

綜合格鬥被稱為「無限制格鬥」或「混合格鬥」,比賽勝負的決定是由投降(Tap-out)﹑被擊倒或擊暈(KO)﹑被打得無力反抗(TKO)或是比賽時限到了之後由裁判評分(Decision)。

此類運動在不攻擊重要部位的情況下,由選手自由選擇進攻與防守的模式,因此跆拳道﹑巴西柔術﹑摔跤和拳擊等選手都可以參加比賽。早期規則還尚未完整時,大多比賽內容相當血腥暴力,因此大眾普遍對綜合格鬥的印象偏向負面。 

近年在各職業聯賽的努力下,制定更完整的比賽方式、安排妥善的賽程與更加保護選手的規則,讓綜合格鬥打破印象,不再是危險的打鬥運動,而是在有專業裁判與完整規則的輔助下,健康且安全的格鬥賽事。

對此,綜合格鬥選手吳巧貞表示,每項運動都有其危險性,重要的是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綜合格鬥雖入門的門檻較高,但其效用非常廣,心理健康能夠提升之外,也能學習到防身術,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能有效的保護自己。 

現今台灣本土的職業綜合格鬥品牌為「猛龍過江 職業技擊爭霸戰」,簡稱WOTD或WOTD championships,前身為業餘綜合格鬥錦標賽RFC-WOTD,由中華民國格鬥協會所舉辦。協會創立於2017年10月14日,至今五年多致力於培養高水準的本土綜合格鬥人才,雖規模不及美國的終極格鬥冠軍賽(簡稱UFC)與新加坡的ONE冠軍賽,但仍有各路好手在努力奮戰,讓台灣的綜合格鬥邁向國際。 

在良善保護下,格鬥運動也能安全的進行。攝影/張愛芸

綜合格鬥是一種在安全規則下互相打鬥的競技比賽,雖綜合格鬥對人體的傷害有部分可以預防性減少,例如避免自己在不當脫水、過度疲勞、帶有太多尚未復原的傷害下參加比賽,或是參加雙方實力太過懸殊的比賽,但永久性傷害的機率仍然不可能降為零。選手們只能盡量去做防範並了解自己的實力、技術強弱等面向,有效監控自己的體能與精神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復健專科醫師林杏青表示,綜合格鬥最嚴重的傷害其中之一是腦震盪或腦損傷,也有可能造成脊髓損傷或神經根病變,其他如骨折跟軟組織傷害如肌腱、韌帶、軟骨、關節損傷是相對比較常見的。腦震盪以及腦損傷可能引起永久性傷害,包括可能引起長期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認知功能失調、情緒記憶問題等,脊髓損傷也可能是永久性的,例如造成癱瘓。 

「選手受到的傷害都需要透過復健讓身體復原。」林杏青表示,復健期隨傷害不同而定,例如肌腱炎可能只需要數週,十字韌帶斷裂可能需要一年半,嚴重的神經損傷可能中斷選手生涯。另外,減重脫水也是一大因素,選手為求運動表現而導致過度脫水有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器官衰竭等,進而形成不可逆傷害。 

在格鬥競技中,保護自己成為了最重要的環節,如何在身心健康的比賽中,讓自己與對手的受傷風險降到最低?林杏青指出,對於初學者而言,循序漸進是最重要的,控制好訓練量,避免過度疲勞,不要為了想在短期變強而操之過急,需要妥善安排課表、調整適當的體能跟專項訓練強度和時間。他坦言,有些人受傷是因為把練習當比賽打,用盡蠻力但技術不見提升,除了影響自己訓練的成就外,也容易造成自己和伙伴受傷。 

林杏青說,讓選手可能受到的傷害要降到最低,第一是需要選手們的自覺,第二是教練的協助。教練要有完善的觀念知識,不只專項技術,還需要簡單的運動醫療科學概念,才能避免高危險或永久性的運動傷害。

此外,有安全的場地和足夠的護具設備也相當重要,能夠有效降低在訓練中因缺乏保護而造成的傷害。有了更全面的保護,選手才能有更安全的比賽環境。 

國外綜合格鬥的發展興衰 

終極格鬥冠軍賽簡稱UFC,是美國的綜合格鬥賽事,起源於1993年,比賽場地為八角鐵龍。賽事採用10分扣分制,給予該回合的勝者10分、敗者9分或是更少的積分。用頭撞人、攻擊對手脊椎或後腦或嘗試針對眼睛進行侵入式攻擊都是犯規行為。

格鬥解說YouTuber陳宇飛指出,UFC相較於其他的格鬥賽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無差別」的格鬥方式。只要符合規則,不刺雙眼、不打襠部、不攻擊後腦,其他攻擊方 式、武功流派,不論是光明正大的正面對決,還是陰險詭譎的武功招式,通通都能夠在場上使用。

但正是因為限制極少,所以常常見血,被大眾視為野蠻暴力的競技運動,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地下格鬥的方式進行,沒有公開的大型賽事可以參加,然而後來在規則制定完善,且美國前任總統川普的大力支持下,UFC賽事有了良好的場地,逐漸進入了民眾的目光。

格鬥解說YouTuber陳宇飛創立散打社,提供有興趣的學員學習環境。攝影/張愛芸

資深格鬥迷胡琴認為,UFC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主要是因為UFC憑藉著無差別格鬥的特色,在每一位選手身上,加入了非常多的個人元素。打法猖狂的選手,在記者會上便會口出狂言,引起大眾討論或撻伐;打法保守穩健的選手,會以正面的形象發言,吸引觀眾支持。

透過不斷的話題與場邊花絮,成功將UFC打造成如同連續劇般的運動賽事。每一場比賽的背後,都有著無數的愛恨情仇、歷史淵源,挾帶著極高的話題性,屢屢創下收視高峰。

胡琴進一步指出,UFC賽事要能夠精彩,會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例如選手的養成、賽事前後的記者會設計等等,所以對格鬥賽事熱度不高且市場較小的台灣而言,實際距離舉辦UFC的賽事,似乎來有很大一段的距離。

 

延伸閱讀:

不只是打鬥 揭開泰拳神秘紗

「拳」面窺探 拳擊運動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