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配合減香、減金政策,減少香數量。攝影/劉奕辛
焦點環保公衛

環保與文化衝突—空污與民俗的翻雲覆雨

記者 林冠吟、劉奕辛/採訪報導

台灣民俗文化中香金占有極大地位,但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與政府積極推動減香政策,孰料減香謠傳成了「滅香」,引發宮廟串連發動「眾神上凱道」,抗議政府干涉信仰。環保署為此發表聲明,強調尊重信仰文化,只會減量,絕不會滅香。儘管眾神上凱道和平收場,但民俗信仰與環保間的衝突卻未曾停歇。

香金污染不到1% 卻有紫爆危機?!

減香其實並非近幾年才實施的政策,早在民國98年就已開始推行,直到近幾年因網路媒體將政府「減香」政策誤植為「滅香」引起社會譁然,令不少宮廟反彈,更彼此串連形成台灣歷史上最大的廟會陳抗活動—「眾神上凱道」。蔡政府也為此緊急發表聲明,強調尊重宗教文化,沒有要滅香。主要政策推廣的行政院環保署也發出聲明,強調「一尊三少一目標」尊重宗教信仰、鼓勵少燒香、少燒金紙和燃放鞭炮,目標為保護宮廟人員、信眾與鄰近居民的健康。

而減香政策中最被民俗學者批判的一點,莫過於香金燃燒並非日常污染源,且依據環保署TEDS9.0《空氣污染排放清冊》顯示,紙錢燃放污染量在PM2.5排放總量比例中僅占0.6%,相較於占據較多比例的工廠與汽機車PM2.5排放量來說簡直小巫見大巫。

只是每當遇到大型宗教活動,空氣品質就非常容易紫爆,正常空氣品質中的PM2.5應在35微克以下,以大甲媽祖遶境為例,環保局現場測到的PM2.5竟高達2000-3000微克,遠超於正常值千倍以上。香金燃燒在整體的空污排放量中比例占據雖少,但因燃放空間多在密閉或半開放式空間中,因此很容易有「紫爆」的情形。以龍山寺為例,儘管龍山寺已實施減香封爐等政策,環保局實測廟內PM2.5卻仍高達100多微克。

對此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環保署有義務保障民眾所呼吸的空氣品質,讓民眾得以在乾淨的空氣中呼吸,同時保護民眾的健康。減香最主要的目的為維護民眾的生活尺度,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對於PM2.5排放量相對較高的汽機車與工廠,環保署本來就有在管,不是只針對香金。

「一爐一炷」有共識 功德代香金

不少研究顯示香金燃放會產生致癌物質,而會不會產生致癌物質,其重要依據為香品本身的好壞。民國70、80年代台灣開放中國製香品進口,中國香品以低價競爭衝擊台灣傳統香品市場外,更讓劣質香品流竄在市面上。民國95年,香品金紙的國家標準規定上路,也讓香品品質慢慢趨於穩定,而蔡鴻德表示未來會將標準提高,並加強抽檢進口香品。

國家標準檢驗香品內容規範。資料來源/經濟部標誌檢驗局、製圖/劉奕辛

除此之外,環保署也積極在宣導「一爐一炷」、「將金紙集中一起燒」、「以功、米代金」與「推廣金爐等處理設備」觀念。蔡鴻德強調,環保署以尊重信仰文化為出發點,並提供多種能夠改善宮廟空氣品質的選擇,讓宮廟能夠選擇符合自家宮廟的辦法。蔡鴻德也說,很歡迎宮廟能有不同的創意來一起改善空氣品質。

蔡鴻德強調不可能完全滅香,對於減香應至何種程度他表示「都還可以再減,都還有空間再減。」不少宮廟對於「一爐一炷」的政策都有共識,推行上並無太大困難。往後會開始鼓勵宮廟能夠增加香金處理設備,如增設PM2.5感應器與改善金爐設備,並建議能夠將金紙集中處理。設備增設的部分還是希望由廟方來做,政府方面會盡量協助,但補助的部分仍待討論。對於以米代金、以功代金等替代措施,蔡鴻德說「宗教最主要講究迴向,多做功德才能有迴向,不一定要燒金紙。」他也呼籲,對於燒金紙「該有的還是會有,不會強制宮廟一定要跟進,也不可能用這個廟一定要減量到多少量來規範。」。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強調尊重信仰,絕不會滅香。攝影/劉奕辛
環保文化拼輸贏 政府民間各執一詞

民國106年,雲林北港武德宮主委林安樂串聯全台宮廟成立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並於同年7月23日發起「史上最大科 眾神上凱道」活動,聯盟於行前記者會針對遊行提出四點行前聲明。

資料來源、圖片提供/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製圖/林冠吟

來自台灣各地近百間宮廟集結上凱道,喊出「捍衛信仰、守護香火」的訴求,以宗教嘉年華遊行的形式呈現,將廟會中不可或缺的神尊、鑾轎及陣頭帶到現場,甚至許多未曾出廟的主神皆為捍衛香火挺身而出,蔚為台灣宗教盛事。主辦單位統計,當日有超過5萬人及近百間宮廟響應。宮廟團體以繞境的形式遊行,終點至總統府前的迎神香案,向總統府「進香」表達訴求,時任民進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卓榮泰代表蔡英文總統於現場回應遊行訴求,強調禁香是誤會,民進黨會用盡全力維護本土文化發展,尊重信仰自由。

環保署自民國98年開始提倡減香減金減炮以改善空氣品質,近年更將民俗活動納入空污改善要點之一。民國106年謠傳政府將推行「禁香」政策,引起民間信仰團體集體恐慌,進一步促成眾神上凱道活動的發起,從中也點出了環保政策和民俗文化間的衝突。

政府:「仍有空間」v.s. 學者:「已達飽和」

爭端的起因莫過於民俗文化管制的必要性,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於眾神上凱道活動聲明中提及,政府機關不應凸顯對環境影響微乎其微的信仰活動,強調民俗信仰占汙染源比例僅九牛一毛,對民俗的限制有違比例原則。依據環保署TEDS9.0《空氣污染排放清冊》統計中可知,民國106年紙錢燃燒總量將近20萬噸,其燃放之PM2.5排放總量約為500公噸,而同年PM2.5排放總量高達70萬噸,紙錢污染僅占總量的0.6%。污染源前三名分別為營建及道路揚塵,其次為工業、車輛,文化並非主要汙染項目之一,僅能歸類至「其他」類的污染,確實可稱信仰活動污染「微乎其微」。

紙錢污染排放來源。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製圖/劉奕辛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對民俗活動的空污減量表示,各類汙染源無論高低皆納入管制範疇,民俗活動僅是空氣污染防制行動計畫中的一部分,香金污染比例雖較少,但多於半開放空間中大量燃燒,對長期接觸的民眾健康影響仍不容小覷,不過還是尊重傳統習俗。

只是減量到底該減到何種程度?蔡鴻德提問「真的需要燒這麼多嗎?」強調仍以少香少金少炮為宣導,認為還有空間可以減。然而學者則與府方意見不同,認為減量已達飽和,接下來政府應該和信仰保持一點距離。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表示「環保是普世價值,但政府對傳統應該要適可而止。」林茂賢認為這幾年應該已經達到減量的目的,像是大甲媽遶境與往年相比,鞭炮燃放量少了九成。

政府:「勸導、非強制」v.s. 學者:「保護、非干預」

「萬年香火、萬代香煙」的俗語,點出台灣民間文化中的香火觀。香火於民間信仰中除了是和神靈溝通的媒介之外,更具有其神聖性。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曾聲明希望公部門不應以任何倡議、誘導方式勸說宮廟減香減金,強調民間宗教可以自主管理,質疑政府干預文化的適當性,期望退回民間自決。

對此,空保處處長蔡鴻德強調,政府僅僅是「站在保護民眾和信眾健康原則的立場,盡量勸導,可以選擇配合,不是強制。」重申不會干預信仰,也尊重傳統文化。但林茂賢表示「減香,其實在地方執行的部分是在滅香」,像是大甲媽進香於彰化地區嚴格執行放鞭炮就開單,其實是在滅絕。中央宣導「少、減」,但地方執行卻演變成「滅」,林茂賢點出政府「中央跟地方不同調」的問題。「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也提到,環保人員於地方宮廟施測空氣品質,即使沒有開出罰單,但也造成地方宮廟不堪其擾。

學者們憂心即便以勸導為出發點,但也不能忽略政府擁有的公權力,執行面上往往遠比政府認為的「勸導、非強制」落差更大,且民間信仰並非能一概而談,更難以制定統一的規範。溫宗翰強調,「政府角色比較重要的部分,應該站在保護文化的角色,而非參與文化的建構。」維持文化環境的自主發展性,而非用單純的政策發展角度去讓民眾配合,避免產生文化畸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