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百年不凋的花朵 繡花鞋不改當年風華

記者 江愷庭/採訪報導

「小花園」繡花鞋1936年於上海發跡,隨國民政府遷台,輾轉來到台北熱鬧的西門町,之後又把重心轉到大稻埕。歷經時代變遷的風雨,即使現代不再流行繡花鞋,「小花園」依然歷久彌新,其中,第四代接班人陳瑋及丈夫徐宗源功不可沒,在不破壞傳統的原貌下,力求創新,也希望台灣人能欣賞並尊重傳統手工藝的專業。

從上海到大稻埕 小花園歷經時代變遷不衰敗

1936年,製鞋師傅陳初學在上海四馬路創立「小花園繡花鞋莊」,陳初學最聞名的作品,就是他一針一線勾勒出細緻圖案的手工繡花鞋。當時中國女子對繡花鞋十分著迷,許多名媛閨秀,都希望能訂製一雙屬於自己的繡花鞋,在陳初學還沒有開設自己的店面之前,就時常受聘走訪高官富商家中,在後花園為小姐量腳造鞋,也造就日後店名的由來。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小花園繡花鞋莊」也跟著來到台灣,在車水馬龍的西門町落腳。如今已傳承到第四代接班人陳瑋,她與丈夫徐宗源共同經營這間近百年的老店,然而,西門町的店面在經過幾次搬遷與考量後,於2018年宣告熄燈。

陳瑋坦言,繡花鞋在現代是小眾市場,再加上店面位置偏僻,通常是以老顧客或慕名而來的外國客居多,沒機會吸引新客上門,就總體客群而言,平均年齡又偏高,隨著時間演進,客量也逐漸流逝。

徐宗源細心的整頓繡花鞋成品。攝影/江愷庭

2016年,「小花園」大稻埕店重新開張,即使西門店關門的決定,讓許多老顧客感到惋惜,但是陳瑋與丈夫認為,將營運重心遷至大稻埕,有助於「小花園」未來發展。

大稻埕保留了富有歷史刻痕的建築,這裡的商家擁有共識——不將古厝打掉重建,而是把「舊」與「新」融合,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街區氛圍,正好與「小花園」的形象和理念不謀而合。

大稻埕的南街,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是信徒與觀光客最熟悉的地標,而「小花園」大稻埕店,就位在霞海城隍廟向外延伸的區域,相較西門老店,更能抓住遊客與路人的目光;又因為大稻埕店緊鄰「永樂布市」,也改善了從前顧客訂製繡花鞋,需大老遠從西門跑到大稻埕買布的情形。

老師傅鞋面針車的機器已經歷經數十年的操作,外表略顯斑駁。攝影/江愷庭
充滿回憶和情感 古早與創新交織獨特色彩

原先,陳瑋的父親打算,若繡花鞋產業走到谷底,他就毅然決然收店不做。當時陳瑋及徐宗源都會抽空替父親顧店,慢慢的發現繡花鞋有它的魅力和有趣之處,有時遇到一些老顧客向他們寒暄:「我以前就在你們這邊買過!」每當聽到這類話語時,陳瑋都會心頭一喜,因為這也代表顧客對「小花園」的認同。

曾經也有外國旅客來買繡花鞋,是因為懷念過世的爺爺:「我爺爺以前都用你們家的繡花鞋打我!」這位旅客還表示,他每年都會來買一雙,雖然不會穿,但就好像爺爺的愛一直都在。如今若陳瑋的父親將「小花園」關門大吉,陳瑋和徐宗源都認為,這樣太可惜了,「小花園」已陪伴許多人好幾年的光陰,回憶和情感都鑲進繡花鞋裡,又怎麼捨得把店關了。

陳瑋和徐宗源決定攜手接班父業,將原本在外工作的積蓄,投資改良繡花鞋。講起自己改良和製鞋的細節,徐宗源目光炯炯有神,不難看出他對製鞋工藝的熱情。徐宗源表示,一切都是他們夫妻倆慢慢研究、摸索而來,也讓他從一個門外漢變成製鞋師傅。陳瑋及徐宗源也盼望,繡花鞋能實際被人穿在街上,可以自由搭配穿著,吸引年輕一輩的民眾購買。

為避免顧客穿上繡花鞋不舒適,鞋面會加上一層內裡,再用滾輪工具使其更平整。攝影/江愷庭

從前的鞋底太硬,陳瑋及徐宗源嘗試改變鞋型,鞋墊的最下層加上鋼芯,使人走路或久站更牢固;鞋子背面的刺繡,免不了會有突起,讓顧客感到不舒適,他們就將鞋面再黏上一層內裡;現代人通常因為繡花鞋布料太花俏不敢穿,他們也設計出較簡約的圖騰風格,如小金魚、樹枝與花、Q版小鳥等等。

徐宗源也發現,平常製作繡花鞋總會留下大量被裁掉的布料,從前把布料一桶一桶丟掉的情況,實在太浪費,因此與陳瑋共同開發了新的繡花單品——小零錢包、口金包,這些竟也意外成為店裡熱銷的品項之一。

老師傅專心敲打著鞋子的大底,使鞋底穩固貼合在繡花鞋底部。攝影/江愷庭
大稻埕街區合作守護文化 不怕後繼無人 但求尊重專業

除了將自家產品創新與改良外,「小花園」也積極與外界承辦的活動合作,陳瑋表示,當霞海城隍廟邀請附近街區的店家聯合舉辦活動時,店家們也都會紛紛投入合作。

今年九月,「小花園」就因應了城隍廟「月老誕辰」的慶典,推出手作月老圖案束口袋的課程,邀請民眾一同享受刺繡的樂趣,陳瑋說,在大稻埕的業者,都不希望這個區域變得太商業化,他們期望大稻程的活動能以「文化傳統」為出發點,保留在地特色,讓遊客來大稻埕走走時,能夠帶一點特別的感受回家,展現大稻埕重視文化的特色。

談起製鞋工藝日後繼承問題,陳瑋表示,現今年輕人大多沒有意願學習傳統技術,製鞋工廠老師傅的手藝,都是多年累積的經驗,但是卻找不到人接手專業,陳瑋說,老師傅早就不是為了「工作賺錢」來製鞋,而是把製鞋當成一種消遣休閒,甚至也可以看到老師傅帶著孫女來工廠的畫面。

一般年輕人不願花時間理解製鞋的過程,讓陳瑋十分無奈,曾經有希望與「小花園」合作的設計師,因為不了解製鞋流程,某些樣式無法達到設計師的期望,合作因而告吹。徐宗源則認為,不一定要自己的兒女繼承「小花園」,只要能找到真心有興趣的人,夫妻倆都很樂意傳授技藝,目前只期望「小花園」能在他們這代突破百年,未來會如何走,並沒有想太多。

師傅夫妻倆在工作室一邊製鞋,一邊顧著孫女。攝影/江愷庭
徐宗源將做好的繡花鞋整齊排列,並逐一為它們加上鞋墊。攝影/江愷庭

徐宗源也點出部分台灣廠商「不尊重專業」的態度:「像日本人就有一種『職人精神』,他們會認為手工品是很珍貴的東西。」徐宗源表示,有日本的選品店業者,每年會向他們購買繡花鞋。日本商家比較願意投資在手工藝產品上,這是日本人尊重專業、相信品質的表現,徐宗源坦言,希望台灣廠商能尊重任何技藝的專業,傳統手工藝若能受重視,才更能被保存與延續。

細膩而精緻的花朵,綻放在繡花鞋上。攝影/江愷庭
高跟鞋優美的線條,是師傅打造出的完美弧度。攝影/江愷庭

延伸閱讀:

父女共竹舊夢:百年篁城竹簾

敲響彼端的鼓聲 一走便是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