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原民實驗教育開路先鋒 盼外界平等相待

記者 江愷庭、莊欣霈/採訪報導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大同國中,配合教育部《原住民族教育法》及《實驗教育三法》政策,經過一年的籌備,在2018年8月31日成為全台第一所實行「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學校。

實驗教育施行 課程實踐泰雅文化

大同國中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為願景,設計出三個年級的課程模組,分別是:七年級的燒墾生活與技能,八年級的Gaga家庭與編織,與九年級的山林智慧,希望透過漸進式的動態授課,強化學生對泰雅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課程文化老師陳香英表示,透過泰雅語的教導、精心設計的活動,甚至是到部落進行踏查,讓孩子能在課程中表達他們的心得,或寫出報告,跳脫制式的教育模式。

在Gaga家庭與編織課程上,學生認真地織布。攝影/江愷庭
老師陳香英細心地將編織的技巧教授給學生。攝影/莊欣霈

永續利用山林資源 與自然共生

在燒墾生活與技能的課程中,年僅13歲的學生們拿起工具,有人卯足全力的敲打、有人負責專心雕琢,他們正在製作泰雅傳統器具「杵臼」。燒墾生活文化老師呂美花表示,杵臼是泰雅文化中,很重要的器具之一,因為小米是原住民族很常見的食材,更維繫泰雅族的生命禮俗,而杵臼的用途是去除小米及豆類的外殼。

她進一步說明,大自然與原住民的關係密不可分,從中衍生出的生活方式、階級制度,及耕種技術,更蘊含不少老祖先的智慧,希望學生不只是知道如何取材與製作,更懂得與環境永續共存。

在燒墾生活與技能的課程中,學生正在製作泰雅傳統器具「杵臼」。攝影/江愷庭

課程所學融入生活 建立祖孫連結

此外,呂美花也表示,教導學生有關杵臼、小米或織布的傳統文化,也讓同學回到家,能藉由課程所學,與長輩建立溝通的橋樑,打破以往跟長輩只能講到「吃飯囉!」、「我回家了!」等日常的簡單對話。

大同國中國一的學生簡源恩分享,他的爺爺看到他在學校製作的傳統工藝品,驚訝的問:「現在學校怎麼那麼好,都有教以前泰雅族的那些器具」,簡源恩也說,他現在也會想要跟爺爺學習傳統器具的作法。

呂美花老師表示,教導學生有關杵臼、小米或織布的傳統文化,讓同學回到家,能藉由課程所學,與長輩建立溝通的橋樑。攝影/江愷庭

重建傳統半穴屋 文化薪火相傳

在大同國中的校園裡,竟也能看見一間傳統半穴屋,這是校方日前邀請部落耆老,與師生合作搭建的成果。老師們在屋裡擺設床榻、燻架及弓箭等物品,並貼上名稱標籤,方便學生在課程中學習;更特別的是,屋裡每天都用木柴生火,除了仿照先前的族人,能用燻煙達到驅趕蚊蟲的作用,也象徵「薪火相傳」的意象。

山林智慧文化老師高日昌表示,傳統半穴屋是他課程中的一個環節,他帶領同學到屋裡上課,教導他們泰雅族人從前生活時需要用到的器具,並解釋原因和用途,他舉例,許多人會誤以為原住民喜歡抽菸,甚至認為那是不良習慣,但族人其實是利用香菸飄散出的燻煙驅趕蚊蟲,以防四處走動時被昆蟲咬傷。

在傳統半穴屋中,每天都會用木柴生火,除了能驅趕蚊蟲,也象徵「薪火相傳」的意象。攝影/莊欣霈

盼建師培系統 給實驗教育空間

實驗教育已在大同國中實施近兩年,針對需要改善的地方,呂美花表示,目前學校中的漢人老師佔多數,其餘師資都是外聘,學校雖有邀請部落耆老來教課,但這些長者正漸漸凋零,未來或許只能透過影像紀錄,保存課程內容;她也建議,在文化教師的培訓上,政府應逐步籌措與執行。

實驗教育在台灣的推行尚未純熟,公部門也時時刻刻監督實驗教育的成果,並祭出相應的調整,呂美花指出,民族實驗教育是從零開始,且任何制度的教育都是「百年大計」,除非能親臨現場,發現孩子的不一樣,否則只用兩、三年,要馬上看到實驗教育的成效,其實不太容易。

大同國中的原住民實驗教育課程讓學生從做中學,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師生也盼望,實驗教育能和一般教育體制站在相等的天秤上,給予更多時間及發展空間、建立完整的師培系統,希望孩子以自身文化為榮,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

實驗教育在台灣的推行尚未純熟,大同國中師生盼望,外界能給予更多時間及發展空間。攝影/莊欣霈

 

延伸閱讀:

實驗教育人數激增 配套措施待落實

教育體制革命 實驗教育在台萌芽

族人學習意願低 原住民語難傳承

原住民藝術團展歌舞 推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