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棄當科技新貴 深耕鶴岡重新尋找自我

記者 蘭舒涵、李芷涵/採訪報導

鶴岡國小坐落於花蓮瑞穗鄉,其地理位置位於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平原,環境清幽,因為鶴岡生產文旦,在空氣中可以聞到淡淡的文旦香氣。這裡是被教育部劃分為特級偏遠的部落小學之一,學生共有十九名,加上老師十二位,大部分的學生皆為阿美族人。

鶴岡國小在109學年正式轉型成「花蓮縣瑞穗鄉秀姑巒阿美族實驗小學」,目前花蓮共有五所國小為原住民實驗教育學校,而鶴岡國小正是全台第二所阿美族實驗小學,原住民實驗小學與一般小學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多了族語以及原民文化的相關課程,讓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文化更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並且用新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

鶴岡國小校園到處充滿阿美族元素,圖中為阿美族語的班級門牌。攝影/蘭舒涵

身處的地理環境較為偏遠,唯有開車才能到達,因此在師資招募上也頻頻出現困境,鶴岡國小校長游可如分享,代理教師流動率高是他們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通常來到這裡的老師,待個幾年就會因為想返家服務,抑或是種種原因而想離開這個地方,其實背後最大的原因也是偏鄉師資不足的關係,所以導致一位老師往往需要身兼數種身分,在寒暑假期間,也必須留在學校,為下學期的課程做準備,比起在大城市當老師,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在學校當中。

在兩年前的暑假,學校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老師,大部分的人看到這位老師的第一眼,很難不被他身上的紋身吸引,顛覆大眾對於老師的刻板印象。這位特別的老師就是何寧,擁有著高學歷的他,研究所更是赴美就讀美國榜上有名的馬里蘭大學,畢業回台也順利找到一份薪資相當優渥的科技業工作,但一趟蘭嶼之旅打破他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

本來只是想到當地潛水,卻意外和部落的孩子變成朋友,後來他便固定時間回去,令他驚訝的是,蘭嶼的孩子不但沒有忘記他,反而還對他說過的話印象深刻,讓本來就喜歡部落文化的他,開始思考是否該轉換跑道。

轉換跑道的決定對何寧來說沒有這麼簡單。小時候的他家境並不富裕,雖然是讀資優班,但卻無法像其他同學得到一樣好的課後資源,長大後爸爸的工作得以改善,才將他送出國念書,想到爸爸投資自己,但自己卻想走上教育的這條路,在內心掙扎許久還是決定告知家人。

「對我來說,爸爸是個龐大的存在。」從小到大,何寧和父親的關係並不好,父親用力掙錢供他讀書,雖然很聰明的他,卻不愛讀書,直到這一刻和父親坦承要去偏鄉當老師,得到的反應卻是家人的支持,所以當下情緒很激昂,何寧面帶驚訝地分享著。

何寧老師的英文課字卡教學是小朋友最喜歡的環節。攝影/蘭舒涵

和一般老師不同的是,何寧經過非營利組織的培訓後,選擇部落國小做為第一志願的他就來到了鶴岡任教。初來乍到時,學習了阿美族語,更融入當地的生活,面對不懂的知識,也是不吝嗇的請教當地耆老和長老,他認為保持一顆謙卑虛心受教的心是很重要的。

校慶時,老師和學生穿著阿美族傳統服飾合照留念。照片提供/何寧

到國外求學過的他,當起孩子們的英文老師再也適合不過,將孩子最熟悉的族語,融合進英文進教材中,同時,他也身兼原民文化課程的老師。雖然不是阿美族人,但是帶孩子認識家鄉的文化卻毫無衝突,一起親手復刻茅草屋,一起拿著竹子魚簍捕魚等,甚至帶著孩子走出校園,騎著單車認識自己的家鄉。

原民文化課程與學生一起搭建的茅草屋。攝影/蘭舒涵

國文課時,正在教世界最高建築的一課,「老師,我可以把101增高啊!我要把101搬起來再蓋幾層樓,這樣就可以再當世界第一了!」面對這樣的提問,何寧跟孩子說:「沒問題!等你長大當建築師,要記得老師喔!」

他從來不限制孩子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希望孩子保有這樣的好奇心看世界,面對這些無俚頭的回答,他仍眼神堅信著看著他的孩子們,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要讓孩子們知道有個人正相信他們。

下課時間何寧陪小朋友踢足球。攝影/蘭舒涵

「比起在科技業客戶對我的感謝,我認為在鶴岡帶給我的成就感更高。」小朋友們一步步的成長,讓何寧的感受到自己流逝的時間,在他們身上是看的出來有意義價值的,雖然身為代理教師的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留在這邊多久,但對教育的熱情卻是永恆不變。

何寧相當受學生歡迎。攝影/李芷涵

延伸閱讀:

偏鄉學校留不住? 師資、課程是關鍵

【攝影報導】新創教育陪伴偏鄉部落 Keep Going創造社會影響力

書香列車前進偏鄉 為孩子點亮閱讀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