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文教生活

【攝影報導】新創教育陪伴偏鄉部落 Keep Going創造社會影響力

 記者 林昱汶/採訪報導
非營利組織Keep Going繼續前進教育團隊,發起「假日體育陪伴計畫」進入偏鄉部落服務年長者。攝影/林昱汶

新竹縣五峰鄉共涵蓋29個原住民部落,具有泰雅與賽夏二個族群文化,境內的矮靈祭場更是台灣重要民俗文化資產。除了幼年人口眾多之外,當地的人口老化問題也相當嚴重,65歲以上人口占14.07%,新竹縣原住民族行政處因此在當地設置「文化健康站」服務年長者。

新竹縣政府推動「一村一文健站」計畫,讓長照服務也能 保障原住民長者。攝影/林昱汶

身為布農族的陳慧勳創立非營利組織「Keep Going 繼續前進教育團隊」,過去以「假日體育陪伴計畫」為各部落注入運動教學資源,與偏鄉部落孩童、青少年互動,培養正向興趣。

在五峰鄉深耕三年後,陳慧勳發覺,除了孩童之外,年長者也是亟需關懷的對象,即使政府有相關部落長照政策,仍需要引入外界資源。因此陳慧勳今年將活動進階為年長者體適能運動教學,並針對照服員以及社工進行教育訓練課程。

Keep Going與健身團隊合作,到五峰鄉進行年長者體適能運動教學。攝影/林昱汶

重病後重生 投入偏鄉部落服務

陳慧勳過去在人力銀行擔任職涯規劃師,在即將達到事業高峰時,卻被醫生告知罹患暈眩症。經過三年休養之後,陳慧勳調整自己重新出發,前往新竹縣五峰鄉,利用過去專案管理、行銷企劃等專長,幫忙教會設計公益計畫。

她驚覺當地教育資源竟和過去一樣貧瘠,明明已有許多社福團體進駐,但部落的教育困境仍未被翻轉。因此陳慧勳立下志願,結合自身對社會議題的關懷與專案管理經驗,成立非營利組織「Keep Going」,投身原住民部落服務。

陳慧勳患重病後創辦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偏鄉部落服務。攝影/林昱汶

陳慧勳看見偏鄉部落有許多籃球、棒球場,假日時卻都無人使用,孩童更是四處遊蕩。陳慧勳想起過去在人力銀行曾服務過一群不知生涯方向的退役運動員,頓時靈光乍現,「何不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呢?」於是誕生了「假日體育陪伴計畫」,每年固定回饋四個原鄉部落,邀請不同體育專業的運動員陪伴部落孩童,至今已走到第十二站。

深耕部落看見問題 年長者也需體育陪伴

陳慧勳認為,五峰鄉因距離都會區不遠,青少年染上惡習的機率較高,而有限的工作機會使當地經濟資源十分匱乏,師資也相當不足。因此陳慧勳與在地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合作舉辦假日運動教室,四年下來逐漸產生默契,持續關懷部落困境。

在當地長期深耕後,陳慧勳看見年長者的需求,將體育陪伴對象進階為清泉文健站的長者們,並擴展多元師資與健身團隊合作,為年長者量身打造合適的體能運動,也開設照服員教育訓練課程,使他們能夠銜接技術,繼續以體育陪伴當地居民。

健身團隊帶領五峰鄉樂齡中心照服員進行體能教育訓練。攝影/林昱汶

健身團隊教練宋智強表示,在進行體育陪伴前,會由教練們共同討論訓練動作,在場地與器材的限制下,為當地年長者們量身打造最合適的課程,不僅有簡易的身體舒展,還有防止肌肉、關節無力的肌力訓練。看著部落長者充滿活力地投入其中,且有良好的回饋是身為教練的一大鼓勵。

健身團隊帶領清泉文健站年長者舒展肌肉,防止萎縮與無力。攝影/林昱汶
健身團隊設計簡易肌力訓練,讓長者們可以徒手訓練,不受器材的限制。攝影/林昱汶

當地居民姆慕依・鐵木看見部落有新面孔,非常熱情地活絡氣氛,也很投入在運動當中。姆慕依・鐵木說,居民平日都會來到文健站,跟著照服員一起從事各類活動,難得看見年輕人來到部落非常開心,「運動後覺得精神越來越好,真的有動到每個關節!」

姆慕依・鐵木說能在部落看到年輕人令人開心,跟著他們一起運動也讓她的身體更有活力。攝影/林昱汶

緣分使「愛」循環

憶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計畫,陳慧勳分享她在第九站時回到家鄉——高雄市桃源區舉辦籃球營時,遇到一位國小四年級的學員,感覺非常熟悉,陳慧勳也看見他在課程中的眼神充滿著炙熱的渴望。在該名學員中午回去休息時,他騎著一台破舊的滑板車。

「那個滑板車,跟他騎滑板車的動作,頓時間讓我想起,他就是在我還沒成立Keep Going的兩年前,鼓勵我的那個小朋友。」

那時陳慧勳正處於暈眩症的痛苦及困擾當中,還在尋找自我的她回到家鄉,坐在運動場上,思索著未來該如何是好時,有一位小朋友騎著滑板車向她搭話:「欸,姐姐妳為什麼在這邊?妳怎麼哭了?」

陳慧勳哭泣是因為當時走到生涯的臨界點,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真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那位小朋友就坐在陳慧勳旁陪她聊天。

「我看著他,問他說,弟弟你的鞋子怎麼這麼髒?你的籃球跟滑板車怎麼這麼破舊?」然而這位小朋友卻不以為意,很享受地穿著破爛的鞋子踩在草皮上玩耍。

陳慧勳當下才明白知足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而小朋友溫暖的微笑也讓她知道追求快樂真正的意義,其實就是回歸到單純,回轉像小孩,這也是讓陳慧勳萌生假日體育陪伴的重要起源,「我一直把這件事放在肩膀上。」

陳慧勳(左3)與當地教會傳道師(左4)關懷當地原民青少年。攝影/林昱汶

再次遇見這位小朋友,當年的回憶瞬間湧上心頭,「儘管他不記得我了,也不記得他當時跟我講了什麼,可是他當時的舉動,跟這樣深刻看見他的知足,卻是讓我成立Keep Going最重要的一個依據來源。」陳慧勳堅定地說。

陳慧勳沒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能夠付出行動回饋家鄉,甚至服務到當年曾安慰過她的小朋友。陳慧勳期許未來能持續服務偏鄉部落,並串流更多團體加入,創造讓社會充滿溫暖的影響鏈。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陪伴部落學童 文愛志工隊用愛課輔

書香列車前進偏鄉 為孩子點亮閱讀明燈

偏鄉照護失衡 人力資源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