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推廣校園辯論活動 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

記者 阮永綺、許宇彰、林芳妤、林則澄/採訪報導

刻板印象中,辯論容易遭誤解為鬥嘴、耍嘴皮、強詞奪理。在各個主辦方的大力推廣下,將時事與生活方面的議題納入,並藉由校園辯論競賽吸引大眾關注,學生們在蒐集資料、交互攻防的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對時事的敏銳度,亦因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刻板印象誤解辯論本質

現任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秘書長,亦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及台北市立松山高中演說辯論社指導老師的江運澤表示,不認識辯論的人,對於辯論可能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基於台灣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對「引起爭議」的行為較容易心生排斥與恐懼。然而,若把相同的概念放在西方教育體系中,將「辯論」轉換成「批判性思考」後,家長與老師反而希望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他認為,辯論的本質就是批判性思考,大眾之所以對辯論帶有成見,主因在於他們對辯論活動的不了解所致。

辯士透過比賽質詢答辯,展現辯論的溝通與即時應變力。圖片提供/超大盃主辦方

正反交鋒 論點陳述

在台灣常見的奧瑞岡辯論比賽中,正式比賽隊伍每場應有隊參加比賽,分別擔任正方及反方,每隊出賽三人。根據國際青年商會的《奧瑞岡式辯論比賽規則》,以常見的「三三三制」為例,即申論、質詢、結論各三分鐘,在比賽賽程安排上,通常每隊選手都有機會擔任正反兩個持方。

國際青年商會的規則中詳述,在比賽裡的質詢環節,「質詢者」控制質詢時間,並在不離題的情況下,提出合理問題,且可隨時打斷被質詢者之回答,而「答辯者」應回答質詢者所提之任何問題。若質詢者提出的問題不合理時,被質詢者說明理由、答辯者可拒絕回答。另外,裁判人員應循「公平」、「中立」、「敬業」之原則,以雙方論點交鋒過程及發言表現作獨立評判。

裁判針對整場比賽專業講評,給予選手建議。攝影/阮永綺

華僑高中演辯社指導老師周孟璇分享,學生在正式比賽開始前,通常都要事先準備正反持方的內容,進而在賽場上攻防。熟悉辯論的學生會在辯論過程中,逐漸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不同角度的想法。

江運澤指出,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議題設定」能力,以中學生寫小論文為例,未學過辯論的學生多半無法掌握撰寫議題的範圍,亦無法從中找出正反兩面的對抗性與衝突性。他認為,辯士在準備辯題的過程中本就包含小論文所需的對抗性和衝突性,所以對學過辯論的學生相對容易。

準備比賽前積極與隊友討論,發揮團隊精神。攝影/許宇彰

時事命題 關懷社會

論及「辯題」是否能提升高中生對辯論的興趣,江運澤指出,大多數高中社團指導老師會使用較為有趣的主題吸引學生討論;然而,當學生在討論涉及「價值性」的命題時,就容易發生難以比較正反兩方論述的狀況。

學生參與世新勵言社社團課程,透過辯論表達自我看法。攝影/阮永綺

此外,許多高中生辯論比賽的辯題亦會結合時事,則屬「政策性」命題,周孟璇指出,曾有辯論比賽以「我國應禁止經營寵物繁殖場」為命題,即有學生透過比賽了解寵物繁殖市場有虐待動物的行為後,從而建議原本計畫養貓的家人以領養代替購買,足見學習辯論也能真正的與社會議題接軌。

結合今年的四大公民投票,由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舉辦的「CDPA辯論錦標賽」,以及國家治理學院主辦的「超大盃辯論賽」,分別以「我國核四應商轉發電」及「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應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作為題目。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講師楊迺仁認為,公共議題作為辯論比賽的題目能讓學生認識議題,進而做出實際的社會參與,尤其在大學生擁有投票權後,便具備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能力。

辯士在台下聆聽對手的論點,準備上台質詢對手。攝影/阮永綺

蒐集資訊精準判斷 掌握議題訓練反應

世新大學勵言社指導老師張正忻建議,在辯論比賽準備前期,希望學生不要在第一眼看到題目時就妄下結論,而是盡量延緩下判斷的時間,同時在此期間多方蒐集與題目相關的資料,彙整正反雙方的資訊後,再對辯題做出精準判斷。

辯士比賽前蒐集相關資料,閱讀並畫出重點。攝影/阮永綺

透過辯論比賽的實戰練習,學生會有更好的臨場反應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懸河社指導老師畢盈盈指出,以其在高中時期練習提升反應力的方法,她藉由平常廣泛閱讀新聞報導,進而反思報導所預設的撰寫角度。

畢盈盈補充,新聞是一種對事實的描述,然而在敘述的過程中可能帶有相異的立場與價值判斷,因此她試圖構思,如果運用相同的資料,有無其他詮釋論點的可能。如此一來,在辯論場上就能習慣用這樣的方法,以檢視對方的資料及提升臨場應變能力。

關於賽後檢討,江運澤建議將個人比賽內容的錄音打成逐字稿,再用紅筆將贅述的部分劃掉,減少重覆性論述,有助於提升表達能力。此外,關於參與辯論所產生的優點,高雄市立三民高中辯論社社長何思錦表示,自身對社會議題變得比以前還敏銳,她發覺自己的身分從訊息接收者逐漸轉變為傳播者,開始更主動與他人交流想法。

台上辯士在申論環節努力說服裁判。攝影/阮永綺

曾任世新大學勵言社社長的李晨暘分享,當自己面對比賽失利的挫折感時,社團學姐會努力尋找其他辯論資源幫助她,同時也收到許多學長姊的關心,幫助自己突破瓶頸。對此,台北市立南山高中演講辯論社指導老師張啟珩建議,以聆聽與陪伴的方式幫助學生進步。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他也會盡可能以正面的心態幫助他們來舒緩比賽所導致的壓力。

競賽有助升學 盼政府支持

近年辯論活動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及高中,均呈現獲得重視的趨勢,楊迺仁指出,世新大學即已開設「應用辯論學」的課程,在高中校園辯論活動推廣方面,亦有高中的國文老師特別邀請世新大學口傳系的教授蒞臨演講。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市立中崙高中辯論社舉辦的新生盃比賽相當特別該校公民老師葉家馨表示,校方將其定位為每年高一生的班際比賽,學生會在辯論社學長姐及各班班導的協助下準備比賽,新生盃因此舉辦得更系統化,讓此賽事歷久不衰。

至於辯論活動是否有助於升學,葉家馨指出,曾有高一學生參加新生盃辯論比賽,獲得冠軍佳績,後來在升大學時選擇就讀社會相關學系。她強調,現今108課綱重視課外活動的經驗累積,學生參加辯論比賽後的心得與反思,將會是升學備審資料中的一大亮點。

比賽冠軍隊伍獲頒獎盃,選手發表得獎感言。圖片提供/超大盃主辦方

針對辯論比賽的推廣,江運澤認為辯論應該被列入正規教育的體系。他指出,雲林縣政府教育處每年舉辦「雲林好品」思辨與實踐辯論比賽,即為地方政府專為國中生所打造的辯論賽事。此外,他也認為屬於中央層級的教育部尚未設立一體化有關辯論的教育訓練,頗感可惜

談及辯論活動於台灣校園未來的發展,江運澤指出,各校學生學習辯論的技巧目前尚須由學長姐手把手引導,導致各校辯論教學的差異十分明顯。針對此現象,他表示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正撰寫書籍教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此外,相關活動舉辦亦將朝多元發展,持續為推廣辯論活動而努力精進。

 

延伸閱讀:

海峽兩岸大學辯論賽 視訊交流不中斷

公投脫鉤大選 降低投票率還是促進思考?

新課綱科技教育上路 中學生動手玩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