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再現往日輝煌 大稻埕傳統產業全面升級

記者 張紫婷、陳安緒、翁語慧/採訪報導

大稻埕是清朝至日治時期北部的重點貿易中心。時代更迭,批發市場逐漸沒落,大稻埕隨之轉型,傳統產業改變形式,從批發轉為零售及觀光產業,文創商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替古色古香的大稻埕注入新的活水

傳統老屋與新創產業結合。攝影/翁語慧

昔日繁華 見證歷史

大稻埕」三字取自早期台灣稻米曬榖的廣場,咸豐年間漢人至大稻埕開墾,在短短百年內,無論是在經濟、文化及社會風氣都有著極為快速驚人的發展,並接替艋舺成為台北最繁華之處。

有多聞稻埕香料館負責人李魁裕表示,早期的大稻埕是北市傳統產業的集聚地,商業模式以批發為主,並以茶葉、中藥材、南北貨及布料為四大主要批發產物,他也提及大稻埕碼頭為沿河地區重要運輸渠道,貨船絡繹不絕且外商洋行林立,促使商業活動頻繁,也為大稻埕增添異國風情。

除了以傳統產業與運輸聞名外,迪化街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指出,大稻埕完整保存傳統廟宇「台北霞海城隍廟」,具有165年歷史的城隍廟,庇佑當地的商業繁榮,不願具名的廟方人員表示,早期居民透過繞境,以祈求神明保佑事業能蓬勃發展。至今則以拜月老祈求良緣而舉世聞名,他亦指出,近幾年越多信眾的口耳相傳,讓城隍廟香火更加鼎盛。

台北霞海城隍廟香火鼎盛。攝影/翁語慧

傳統產業 全新樣貌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台北市中心區位轉移導致大稻埕商圈逐漸沒落,為了重振往日風光與保留歷史街區,1987年,當地居民組成團體發起「我愛迪化街」運動,喚起大眾對歷史街區的往日情懷。

徐慶棋指出,在政府投入資源後,原以批發為大宗的大稻埕逐漸轉型為零售及觀光導向的街區,當地店家也在傳統產業中加入創新元素,將迪化街區有了全新樣貌。「任何傳統產業都可以做轉型。」徐慶棋表示,大稻埕並非特指某個產業,之所以能成功轉型,除了政府翻新當地老屋、提供資源輔導店家外,透過年輕人回流,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創新的發想,將舊時代產物重新包裝,昇華為兼具傳統文化與創新的商品,亦為主要因素

霞海城隍廟附近店家結合參拜月老習俗,販售傳統產業商品,包含喜糖、紅棗等,慕名而來的香客能夠直接添購供品,再進到廟內祈求月老祝福。廟方人員也透露,這種垂直整合的商業行為及服務,確實讓周邊店家和霞海城隍廟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新舊商家 攜手合作

大稻埕於一波波的時代變遷浪潮中,歷經眾多傳統產業撤離及觀光人潮流失等問題,雖面臨商圈日漸沒落的困境,近年大稻埕卻發展出全新面貌,帶來新的刺激與生機。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商業處商業輔導科股長簡士玹談及,近年大稻埕湧入眾多小資本創業者,將文創與傳統文化兩者結合,發展新興文創事業。

簡士玹表示,透過新舊商家聯手發展文創產業與商品,既能讓大稻埕跳脫以南北貨、年貨等乾貨為市場導向的既定印象,亦可透過文創商品吸引不同客群前來消費,藉此活絡商圈經濟,例如甜品店與老屋結合,不僅能讓民眾享受美食,亦能同時感受大稻埕的傳統文化氣息。

除了商家型態的轉型外,在對外宣傳行銷方面,徐慶棋表示,大稻埕商圈每個月皆有專屬的大型活動,例如年貨大街、秋獲季城隍文化祭等。透過活動與文創商品的結合,既能達到宣傳之意、增加大稻埕曝光度,也能吸引更多青年創業家在此發展。

保存文字藝術美感 鑄字工坊延續工藝

隱身在大稻埕巷弄的鑄字作業廠房,看似平淡無奇,卻肩負保存鑄字藝術的重任。日星鑄字行1969年印刷廠的興盛時期成立至今,目前則為台灣碩果僅存的鑄字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數位技術大幅提升印刷的速度與品質,傳統活版印刷已趨式微,大眾早已淡忘鑄字這項工藝。

台灣碩果僅存的日星鑄字行。攝影/翁語慧

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張介冠指出,鑄字技術所蘊含的文化相當濃厚,和數位化時代下所產生的字體截然不同,無論在造字、打樣、掃描等繁瑣的鑄字步驟,都需要由對文字有一定程度了解與熟悉的專業人士來作業,才不會忽略與破壞每個文字特有的美感與結構。他強調,傳統印刷術下產出的文字之美,是網路世代無法媲美與透徹的。

關於傳統產業的轉型,張介冠表示活版印刷成本高、所需的技術也需要長年的經驗,因此同業漸漸倒閉,日星在2000年成為台灣唯一的鑄字行,但他也早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日星成功轉型為鑄字工藝坊,除技術與機器不斷更新外,也在網路上販售文創商品。進入館內,則可親自體驗鑄字過程,製作專屬自己的鉛字印章,不但保留傳統技術,更讓大眾更加貼近活版印刷文化。

在世代科技更迭的衝擊下,如何堅守傳統鑄字技術成為一大難題,即便已經鮮少有人知曉這項技術,張介冠依然靠著衝勁,守護繁體中文活版印刷工藝,也希望能繼續傳承鉛字之美。

挹注資源 傳產再造

科技時代來臨,大幅影響經濟及產業結構,多數傳統產業面臨嚴重倒閉潮。傳統業者該如何自保,才不會被時代洪流淹沒,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孝育表示,業者不須將舊有商品樣式抹滅,而是從中抽取傳統商品的某些元素,結合至日常用品,並透過行銷設計製造話題讓大眾更加認識,這也算是一種創新。

此外,台北市政府在2015年開始推出「台北造起來」,台北市商業處商業發展科科員賴映如表示,透過安排品牌經營、形象設計、行銷策略等相關專長的顧問訪視傳統店家,在過程中提供業者經營的方向和定位、社群行銷發展的推廣一直到產品設計執行等多方角度的完整建議,幫助店家做整體性調整,以達到完善的創新及轉型。

談及「台北造起來」這項活動,李魁裕直呼:「是真的很有幫助啊!市府透過設計團隊,提供想創新的傳統店家們新想法,從品牌塑造、商品定位、文案各方面的協助,對傳統業者來說,在轉型、創新這方面真的是幫了大忙。」

「台北造起來」提供傳統店家創新想法。攝影/翁語慧

但賴映如也提到協助轉型的困難:「有些傳統店家剛好面臨到老一輩傳承至下一代的時期,老一輩想要守舊,而年輕人想創新,面對這樣情況,需花上較多的時間進行協調。不過多數店家在多次討論後皆能達到一定的共識,創新流程也會持續下去。」

她亦表示,「台北造起來」距至今年已連辦七年,經過改造創新的傳統店家數量多達124家,日後每年皆會持續推動活動,目的是為了帶動傳統產業相關業者學習及創新,提升傳統產業於現今社會的競爭性,並期許能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傳統與創意的交融 大稻埕風華

大稻埕百年茶行 歷經五代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