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公民論壇】廣播遇上Podcast 多元發展成趨勢

記者 路玉揚、洪衣綾、謝承晏、蔡佳妍/採訪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2月15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當廣播遇上Podcast是危機還是轉機?」為題,針對廣播電台與新媒體平台Podcast聲音媒體環境的不同,探討各自的經營方式、發展目標,以提升台灣聲音媒體市場的未來發展。廣播與Podcast製作節目的方式不同,論壇也討論兩者如何拓展或堅守各自客群。

小世界舉辦公民論壇,暢談聲音媒體未來發展。攝影/杜沛緹

廣播轉型 拓展聽眾 

論壇邀請國立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教授許文宜、漢聲廣播電台主持人高瑞麟、Podcast節目《崔娜新聞英文》主持人崔娜及《Kevin英文不難》的Podcaster Kevin擔任與談人,以各自經驗談論廣播、Podcast節目製作上的差異,盼以多元方式製作聲音節目,擴大聲音市場的版圖。

許文宜提到,30年前電視網路新聞還並未普及,收聽廣播節目是最迅速能獲取資訊的管道。她進一步說明,近幾年網路媒體當道,現今的電視媒體逐漸成為夕陽產業,只能將原生的電視節目分成許多段落,上傳至YouTube平台維持流量。

她同時指出,現今的傳播產業也順應當前潮流,許多廣播節目主持人也將原有的廣播節目上傳至Podcast增加曝光率,因為兩個聲音平台的聽眾不同,將節目跨平台上傳,不僅也能吸引從未接觸過傳統廣播的聽眾,甚至能擴展到不同年齡層。

國立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教授許文宜。攝影/杜沛緹

製播門檻低 吸引年輕人

提及廣播電台與Podcast節目製作內容的差別,高瑞麟表示,廣播節目受到廣播電視法的規範,節目內容的30%需要播放政令宣導,節目也要避免出現腥羶色內容,反之Podcast節目在製作過程中就無須考慮其他因素。在人人都能成為Podcaster的時代,相較於傳統廣播電台,Podcast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也能吸引較多跨年齡層的聽眾收聽。

針對Podcast的優勢,崔娜表示她是小學老師,開始製作Podcast節目的目的是教學,為了加強學生們的口語能力,希望他們也能製作屬於自己的節目。她認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有資格進入廣播電台,但Podcast節目的製作門檻較低,因此所有人都能投入和參與。若從教育出發,能讓較低年齡層的聽眾提早接觸新媒體是Podcast的一大優勢。

Podcast製播門檻低,人人都可嘗試。照片來源 / unsplash

粉絲經營 凝聚客群

Kevin指出,Podcast在現今串流平台上曝光度較低,YouTube平台提供視覺呈現的功能,所以能輕易的推薦許多相關的影片給閱聽眾,因此製作 Podcast節目時就必須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易於收聽且聽眾黏著度高。他補充,雖然成為Podcaster的門檻較低,但不是所有創作者都能製作吸引人的節目,在現今的聲音市場上也存著一定的競爭關係。

高瑞麟表示,Podcast屬於個人經營,未來的發展需要依靠創作者自身的形象並累積名氣,若要靠Podcast維生就需有一定的客群,行銷創作者本身可能會成為未來全職Podcaster的趨勢。許文宜則補充,傳統廣播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主持人不只需要錄製節目,可能還要製作影像及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累積一定的知名度,更有可能面臨與電視媒體相同的情況,需將廣播節目上傳至Podcast。

Podcast雖於近幾年興起,但仍存在許多問題。高瑞麟解釋,因為Podcast沒有完整的整合平台,在音樂播放上,版權成了一大難題,相比廣播電台擁有音樂版權,Podcast無法取得歌曲授權,在發展音樂藝術類型節目時更為弱勢,但廣播電台其實也受相關法規所限制。對所有創作來說,如何生存、定位節目方向及吸引大量的閱聽眾,都是重要的課題。

漢聲廣播電台主持人高瑞麟。攝影/杜沛緹

聲音新產業 經營模式待精進

近年來聲音平台在台灣迅速爆紅,台灣兩大網路聲音平台Spotify、Sound on在短時間吸引許多大量聽眾。根據Sound on研究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度新開設870檔節目,且數量還在持續上升當中,聲音平台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創作者投入。

Kevin表示雖然Podcast節目遍地開花,但流量高的節目卻寥寥無幾,實際能拿到廠商贊助或置入的節目並不多,全靠主持人的創作能力各憑本事。但他坦言若有整合平台,反而會壓縮自由創作的空間。崔娜則持不同觀點認為,現今串流平台多元化,造成聽眾流量分散,若能有統一整合平台將會對Podcast發展有所幫助。

崔娜則表示,現今世代10歲小孩也能錄製Podcast,對比傳統廣播電台主持人的高門檻,她與Kevin一致認為,如今只要「一機在手」,不需要麥克風或專業的剪輯程式、技巧,人人都能成為Podcaster。對此高瑞麟近一步提及,廣播電台節目為生活化的分享內容,電台主持人如聽眾的朋友,相較於Podcaster明星化,前者更容易拉近與聽眾間的距離。

高瑞麟強調,特別在營收方面,傳統廣播電台無論公營或民營,基本上收入相對穩定,而相較於廣播電台營收上的保障,但Podcast節目實際能拿到贊助或置入的比例並不高,因此Podcaster在製作節目時,恐陷入興趣分享或營利模式的兩難。除了必須面對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也要思考如何從單純的興趣分享加以調整,進而迎合市場胃口。

《Kevin英文不難》的Podcaster Kevin。攝影/杜沛緹

廣播vs Podcast互補勝於競爭

曾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處長,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張崇仁在專訪中表示,聲音媒體的便利性使大眾對此有一定的依賴程度,也讓它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成為獲取新知、娛樂的重要管道。

論及Podcast在聲音媒體界中的優勢,張崇仁認為Podcast具備「小眾化」特性,是以人為主的媒體,不僅主持人的知名度會吸引追隨者,若節目具單一特色,更能鎖定目標聽眾族群,黏著度也相對提升。

針對廣播電臺與Podcast的關係,「我認為他們處於一種互補的狀態。」許文宜指出,以聲音市場整體的方向來看,應把Podcast這種原生的網路媒體,看成是可開發的全新聽眾市場。她也將Podcast比喻成是聲音版的YouTube;與影視媒體相比,聽眾收聽一集的Podcast節目完整性相對較高。

在人人都能產製節目的情況下,許文宜表示,Podcast平台並不集中,許多規模較小的平台無法整合成一個大市場,廣告、版權及收益都將成為一大問題。談及Podcast是否該由政府統一管制,張崇仁認為傳統媒體必須有統一規範的思考模式,同時亦應順科技精進而改變。「要不要管,應該先考慮到對整個媒體生態有沒有任何利益。」

由於Podcast製播過程彈性及獨立的特性,張崇仁表示在審查上相對來說較為困難,加上管制不符合任何人的公共利益,因此並無必要建立統一管制規範,管制反而導致Podcast聲音媒體產業因此受限。

Podcast節目《崔娜新聞英文》主持人崔娜。攝影/杜沛緹

 

延伸閱讀:

【公民論壇】廣播與Podcast的競合 多元媒體經營成未來趨勢

自媒體熱潮下 經營者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