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光點 照片提供/林明輝
焦點環保公衛

螢光再現 台北市螢火蟲復育有成

記者 何佩霖、洪可瑋、盧玟伶、林海棠/採訪報導

夜空中閃爍的螢火蟲是繁華都市中難得一見的景象,如今在台北市的公園就可以看到螢火蟲。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自104年開始推動螢火蟲復育工作,與民間保育團體合作,鎖定大安森林公園、木柵萃湖公園和榮星花園三處復育螢火蟲。今年三月份開始,北市多個公園出現螢火蟲的蹤跡,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

謹慎挑選地點 開展復育工作

螢火蟲復育計畫不單只是種原試放,必須結合不同的因素,以營造一片適宜的棲地為宗旨。如果人類基於自身物種觀點,隨便亂放螢火蟲,引入原本不屬於當地的外來種,就可能因為干涉物種互動關係,最後反而破壞生態平衡。

大安舊地名為「大安庄」,早期是一大片的水田。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志工、台大昆蟲系博士吳加雄表示,基金會曾邀請台大城鄉所對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居民進行鄉野調查,結果顯示大安森林公園在眷村時期的濕地中曾出現螢火蟲,確保了在此地復育的科學性。「我們的復育其實是把被人類破壞的生態找回來。」

吳加雄說明,螢火蟲復育的最大難點並非在技術層面,而是復育地點的選址。螢火蟲復育的選址需要獲得在地民眾的支持。「每個人都喜歡螢火蟲,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家附近變成賞螢聖地。因為如果復育成功,賞螢的人潮就會對附近居民帶來一定干擾。」公園生態池後續的維護工作也很重要,為此,大安森林公園、木柵萃湖公園和榮星花園分別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文山社大和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讓在地民間團體協助維護螢火蟲保育的成果。

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光點。 照片提供/林明輝
產官學合作 共築螢火蟲家園

「公園中的生態池是螢火蟲復育的關鍵地點。」台北市公園處青年公園管理所主任王淑雅表示,螢火蟲專家楊平世、張文亮、吳加雄以及生態池設計者潘一如都對生態池的規劃作出很大貢獻。經過環境評估後,公園最終選擇在易於存水的凹地建設生態池。特別的是,生態池池底不是一般的硬底水泥材質,而是用密實的黏土做成防水層,再加上沙石、壤土等來形塑一個自然的水岸。吳加雄表示,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生態池分為三期。第一、二期生態池將在今年秋天進行最後一次野放,野放後的生態將會趨於穩定。在最後一次野放之後,也會有環保團體的志工進行維護和追蹤。而第三期生態池要到明年春天才會達到穩定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復育區,還設有八盞特殊的賞螢路燈。一般的都市路燈都是水銀燈或白光燈,會對螢火蟲族群的交配帶來影響,不利螢火蟲棲息繁衍。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與億光電子合作,採用億光電子團隊研發出的「波段590nm」LED琥珀光路燈。由於螢火蟲視網膜對該波段的燈光較不敏感,這種光源既降低了對螢火蟲的負面影響,又保證了民眾夜間行走的安全。

螢火蟲季落幕 生態復育不停歇

在台灣,黑翅螢的成蟲約在每年的三至五月出現,由於牠們的族群量較其他種類為多,向來是台灣各地賞螢活動的主角,也因此春天是台灣的賞螢最佳季節。今年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季從4月16日至5月6日結束,賞螢人數高達一萬四千人,比去年的2500人增加了一萬多人。王淑雅表示,民眾的積極配合及志工們的努力造就了活動的成功。

未來,公園處將繼續推動螢火蟲的復育,今年在士林官邸也開始了對螢火蟲的復育。王淑雅表示,螢火蟲被視爲公園生態保育的旗艦物種,許多家長與孩子一同來欣賞螢火蟲,觀賞的過程可以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灣的生態環境狀況,參與到環保活動之中。從長遠的規劃來看,公園處希望從台北市開始,藉由各個公園的生態保育相互串聯,對台灣整體的生態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製圖/盧玟伶
有序賞螢 不破壞棲地環境

除了台北市,新北市新店區的和美山生態步道今年的螢況也十分繁盛,吸引大批民眾參觀。長期參與和美山螢火蟲保育的台灣自然科技學會理事長張聖賢表示,今年賞螢季期間,新店區公所配合和美山步道進行全面熄燈,有效降低了都市光害對螢火蟲的影響。

對於民眾參觀的情形,張聖賢表示,大部分遊客在志工的引導下,參觀時都能遵守秩序。然而有些專門來拍攝螢火蟲的人,會為了近距離拍照而踏進草叢樹林。正值螢火蟲繁殖期,這樣做很可能會踩死螢火蟲產下的卵,拍攝者應該避免這種行為。他說,觀賞螢火蟲也是一種生態教育,民眾來觀賞螢火蟲時不要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應該多站在螢火蟲的角度考量。

民眾在參觀螢火蟲的時候,要做到「三個不」,不要留下垃圾,因為螢火蟲的生存需要乾淨的水源;不要捕捉螢火蟲,被人類觸碰過的螢火蟲,會受到同伴排擠,影響其交配及繁衍後代,且螢火蟲容易因受驚嚇或手觸摸而死亡;不要進入草叢,螢火蟲是在草叢或樹林間羽化,且賞螢季節易有蛇類出沒,為了螢火蟲的繁衍與個人的安全,千萬不要進入草叢與樹林。民眾可以自備紅色玻璃紙遮避光源,螢火蟲看不見紅光,所以包紅塑膠紙發出紅光的手電筒,對螢火蟲的干擾最小。

資料來源/新北市農業局 、製圖/盧玟伶
螢火蟲季繽紛活動 喚醒民眾環保意識

每年四月都是賞螢的好時節,歷經三年的復育後,大安森林公園再現螢光,並在今年賞螢季推出「戀戀螢火蟲2018」音樂會、螢火蟲課程講座等一系列活動,邀民眾一同欣賞螢火蟲之美,希望激發台北市民對於螢火蟲復育的認同與共同參與。

全世界已記載的螢火蟲種類約有2000種,台灣大約有56種。農業社會時期的台灣,螢火蟲隨處可見,但隨著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和發展,螢火蟲逐漸消失在都市中。

吳加雄指出,螢火蟲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被污染後品質下降,甚至導致棲息地消失。由於螢火蟲對於棲息的生態環境要求高,濕度、溫度、化學添加劑和光等都會對棲息地造成影響,導致螢火蟲的數量發生變化,從而反映出環境品質,因此螢火蟲也被稱為生態指標生物。此次在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說明當地的生態品質有所提升,對周邊居民來說也是好事。

賞螢活動吸引不少民眾,但對螢火蟲保育有瞭解的卻是少數。在講座中,吳加雄用富有趣味的方式介紹了螢火蟲及螢火蟲保育。他表示,螢火蟲更重要的是作為旗艦物種,用來引起民眾對於生物保育的興趣。舉辦賞螢季活動的初衷就是要向民眾展示保育成果,喚醒民眾的保育意識。民眾的支持是螢火蟲復育工作中最需要的,只有得到民眾的支持,保育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特生中心、製圖/盧玟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