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政府輔助計畫 點亮高關懷青年未來之路

記者 胡崢、王宥中、鄭名真、林紫萱/採訪報導

根據財團法人社會福利勵馨基金會所提供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7年約有111000十五十九歲的青少年投入職場,其中超過61000名,從事非典型工作,且逾成月薪未滿25000,且不乏受到技能及學歷限制的高關懷青少年。

貧窮家庭中的青少年處於低社經地位,迫於生活的壓力只能提前進入職場,以分擔家用、解決學費問題,然而這些青少年在職場上常受限於學歷、權益知識不足,進而衍生出職場剝削的情形。

學生是青少年最無憂無慮的時期,只要全心投入課業,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參加喜歡的社團,不必擔心經濟問題。然而並非人人都如此幸運,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因為家庭困境必須提早進入職場,半工半讀一肩扛起沉重的課業與家計。

在社會底層的孩子,因家庭困境須提早進入職場,半工半讀一肩扛起沉重的課業與家計。勵馨基金會透過產業合作,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學習一技之長。攝影 /王宥中

佳佳(化名)的爸爸是中度身障人士,媽媽患有嚴重憂鬱症和躁鬱症,她是勵馨基金會高關懷的青少年。佳佳在求學時期必須負擔自己的學費跟生活費,面對現實壓力,必須要犧牲念書時間去打工,經常處於工作、學業蠟燭兩頭燒的窘境。

儘管學校、政府提供許多助學金來幫助這些高關懷的青少年,但名額有限且無固定性。職場上依然看重學歷,隨著學歷要求提升,花費也越來越昂貴,佳佳需要撥出更多時間籌措學費,最後只能選擇大夜班或是較少人做的工作支應日常開銷。

佳佳表示,擔心自己將大部分時間都耗在打工上,反而失去未來的競爭力,無法脫離貧窮的循環。對於這樣的情形,政府及社會機構的幫助十分重要,因此推動許多幫助高關懷青少年進入職場的政策,培育高關懷青少年一技之長,協助發掘潛能,讓他們有機會進入職場見習與體驗。

財團法人勵馨基金會長年致力於提供青少年就業服務,社工師們走進這些孩子的生命中,去了解關懷對象,也幫助孩子更了解自己。勵馨基金會提供職場應答技巧教學,也透過各式職場體驗,讓前來尋求就業服務的青少年有機會接觸不同工作環境。

蓉蓉(化名)便表示,參與就業服務讓她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在創立自己的品牌後,勵馨基金會也繼續提供機會,讓她加入市集,擴展品牌能見度。

蓉蓉(手持量杯)勵馨基金會輔導成功的高關懷青年,創立自己的品牌,現場大方與其他高關懷青年分享水果茶的製作過程。 攝影 /王宥中
因關懷扶助計畫 雙未青少年不再孤單

「因為這個計畫,他才知道有人是關心他的。」一個曾參與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的青少年,曾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綜合規劃及生涯輔導組科長高蘇弘說。     

高蘇弘說,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最重要的就是讓高關懷青少年知道,有人是關心他們。攝影 /王宥中

2017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扶助計畫」,委託地方政府執行,對1518歲的未能升學、未能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給予幫助。因高關懷青少年背後因素複雜,所以必需跨部會連結教育、勞政等單位的資源協助。

2018就業服務法通過修訂,將十五到十八歲未就學未就業的青少年納入津貼補助的認定人員中,不再是單靠計畫中的津貼,而是能獲得更多的幫助。

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以下簡稱輔諮中心)從2017年起配合辦理相關業務,名單來源分為兩種,一是經由適性入學網站篩選介入名單,包含正在或準備找工作中、尚未規劃及失聯的都屬於必要介入的範圍,並在十月中經過評估之後,十一月開始進行輔導。

此外,若是原本就已經正在接受台北市輔諮中心服務的青少年,因專業輔導人員會追蹤到九月底,因此即便沒有在學校填報的未升學未就業動向名單中,也會將他們列入計畫名單持續追蹤。

陳如欣也強調,這個計畫很難用實際效益看待,最重要的還是關心、陪伴。攝影 /王宥中

在計畫中,輔導員會以輔導會談、生涯探索、工作體驗及職場參訪等方式,協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原地。

台北市輔諮中心社會工作師陳如欣和高蘇弘都強調,這個計畫很難用實際效益來看待,最重要的是透過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有人關心。

透過輔導員的陪伴及許多的課程,不只讓輔導員更了解對方,也使青少年更加認識自己及工作,當找到想做的事後,輔導員就會依照需求,尋找拜訪對青少年友善的店家,讓他們可以進入職場,店家也能夠陪伴他們,成為另一個在職場的重要人。

若是不清楚方向的青少年則會鼓勵他們去嘗試不同工作,並在生涯探索課程中邀請各行各業分享工作經驗,讓他們了解各種工作內容。

高蘇弘認為,不應將沒有方向妖魔化,人都會沒有方向的時候,重點不是做了什麼,願意走出來嘗試才是重要的。

高關懷青少年背後往往有複雜的成因,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用外界的力量解決累積多年的問題。此外,高關懷青少年較難以信任他人,要怎麼與輔導員建立關係,也是課題之一。另一方面,不管是與輔導員建立信任或是進行生涯探索,都難以在短時間中看到成效,更是計畫執行中的一大壓力。

「人生的路很長,當你都不相信曾經有人關心你,在往後的人生很難建立對人的信任感,或是找到自己穩定的道路。」高蘇弘和陳如欣都相信,這是計畫最重要的目標。


燃燒自己
成為孩
子生命的重要他人

近年來,台灣教育政策已不再如傳統強調「升學至上」。因此除了基本學科外,政府、校方及民間團體皆致力於幫助孩子找到合適出路。

除了校方的鼓勵外,政府也以公開招標方式與民間機構合作。今年輔諮中心便與中華基督教以琳關懷協會簽約,為有求職需求的孩子們設計課程,透過面試技巧教學、生涯探索活動、給薪工作體驗及協助工作媒合/升學輔導等方式,幫助十五至十八歲之青少年進入職場,或視其需求協助回歸校園。

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關懷輔助計畫服務情形及效益,陳如欣表示,希望能幫助更多高關懷青少年找到人生目標。資料來源/中華基督教以琳關懷協會、製圖/王宥中、胡崢

高關懷青少年在求職時,常面臨學歷要求限制。為此,學生輔諮中心每年也積極擴展友善店家,挖掘社會中更多的善意,就像陳如欣所說,這些青少年的背後,往往帶著沉重的故事,盼望社會用多些寬容去接納這群孩子。

針對青少年求職面臨到的另一問題--職場剝削,以琳關懷協會也在活動中加入法律課程,教導孩子勞健保、基本時薪等相關知識,使其在遇到相關問題時,能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受損進而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右)與皮革老師(左)洽談,深入了解高關懷青年學習的歷程。攝影 /王宥中

陳如欣指出,與關懷對象建立互信關係需要一段時間,但關係建立後,就算孩子脫離輔導計畫,依然會因為信任而與社工師有緊密連結。成為高關懷青少年心中的重要他人,幫助他們找回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社工師們的最高志業。

  • 非典型工作:指企業主為節省人力成本,聘僱非正式的工作人員,包括部分工時、臨時工、人力派遣等。

資料來源/勞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