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2】偏鄉地區的迷思 地區實際分佈與分析
在台灣,實際偏遠地區並非所想像的花東離島地區,反而是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且學校相較規模小、教師流動率高、數位科技落差大、文化刺激不足等問題,使得偏遠學生有較高的輟學率與較低的學習意願。
在台灣,實際偏遠地區並非所想像的花東離島地區,反而是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且學校相較規模小、教師流動率高、數位科技落差大、文化刺激不足等問題,使得偏遠學生有較高的輟學率與較低的學習意願。
在台灣,儘管國民教育普及,仍有多數處於偏鄉的孩童,面臨「沒有老師」、「師資不穩」的困境,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底下,孩子們是否可以透過教育翻身,扭轉現在的困境?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改變呢?
台灣甩不開升學主義制度,非名校不可的迷思也還存留在社會上,也因為廣設大學造成學歷貶值、學術通膨,教育改革應該使學生找回讀大學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一步一步改變現況。
宜蘭縣大同國中為全台第一所實施原住民實驗教育的學校,也邀請部落耆老,與師生合作,在校園中打造傳統半穴屋,屋內生起的柴火,象徵文化薪火相傳,共盼孩子以自身文化為榮,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
「我最喜歡英文課,因為老師上課會用佩佩豬的影片,教我們念單詞,而且還可以在電腦上回答問題,系統就會送我一朵小花……」中國吳寧五小學生吳嘉麒興奮地說。自中國大陸爆發疫情以來,學校為大家提供了線上教學,老師面對鏡頭授課,學生在家學習、通過打字提問等,線上教學如何運作,其優勢和弊端是什麼,未來線上教學能否取代傳統教學呢?
梅子樹影晃動,孩子們在底下拉長小手,把果實咚咚地滾進篩網;另一頭,五色斑斕的磚牆邊,有的孩子升火、架鍋具,就地取材現煮一道「落葉湯」。新北市三峽區的白雞山下,有一所非學校親子共學部落在此耕耘六年,創辦人楊念祖用陪伴與關懷,支持來到這裡的每個家庭。
南韓N號房事件震驚全球,再次讓人們重新注意到性平教育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2018年發布的性別平等指數,台灣雖然位居亞洲第一,但台灣的性平教育真的足夠了嗎?
性侵,不只是台灣所關注的問題,也是全球性。加上台灣對於性別議題過於保守,青少年對於性別教育不了解,導致自身並不明白身體自主權遭受侵害,因此性教育以及現有的法律規章制度是需要被關注且改變的。
從「小蝦米」事件中發現,目前台灣自閉症兒童就學所配套的特教師資仍不足,因此本報導希望透過實地走訪校園,來了解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教育目前所遭遇的現況以及相關困境。
教育部於2011年起推動學校每學期第一周為友善校園周,其中防制校園霸凌為推動主軸之一,奠定防治校園霸凌之基礎。雖然教育界近年來努力宣導反霸凌,以防止悲劇,但校園霸凌仍持續發生。
近年勞權事件在台灣屢見不鮮,檢視網路民意對相關事件的討論,尤以長榮航空空服員的罷工行動中,「不爽就不要做」等情緒性字句廣為流傳,模糊事件焦點。為提升台灣民眾的勞權意識,108新課綱將培育公民素養做為核心課程,但能否真正落實於校園仍是一大難題。
108學年起,教育部為加強新住民子女之母語教育,讓小學生可從七國新住民語或本土語言擇一必修。對此,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將於11月13日舉辦「找回自己的母語」公民論壇,邀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到校與談。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已成為台灣部分民眾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刻板印象,雖然它多少帶有揶揄的成分,但其中對記者素質的不信任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新聞產業的困境是什麼?而我們身為新聞系的學生又應該往什麼方向去努力?答案就都在內文中。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