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走進非學校 拓展教育的空間

記者 徐榮佑/採訪報導

梅子樹影晃動,孩子們在底下拉長小手,把果實咚咚地滾進篩網;另一頭,五色斑斕的磚牆邊,有的孩子升火、架鍋具,就地取材現煮一道「落葉湯」。

新北市三峽區的白雞山下,有一所非學校親子共學部落在此耕耘六年,創辦人楊念祖用陪伴與關懷,支持來到這裡的每個家庭。

五色斑斕的牆面,是孩子們用畫筆妝點的成果。攝影/徐榮佑

實驗教育百百款,有別於課程面的實驗教育,非學校針對孩子與家庭需求,規畫讓孩子們以開展個人天賦和人際關係為取向的學習。

非學校的許願版上,都是孩子們想做的事。攝影/徐榮佑

融合展賦經驗 以「需求」為親子搭橋

這所非學校的課程發展模組,融合了人文展賦教育創辦人楊文貴研發的教育系統大腦科學為基礎,並按照年齡劃分了四階段教育任務,旨在孩子的性格調育和天賦發展。這也是早年服務於展賦教育系統的楊念祖,為這所非學校注入的教育理念之一。

楊念祖說明,融合展賦教育系統,孩子們會藉由環境中的正向經驗產生安全感,進而走出舒適圈。如同剛開學的時候,孩子們即使怕火,也會因環境建構出的安全感,在大人帶領下進行探索。

共學部落的活動紀錄,一幀幀小孩大人圍著炊煙攪拌麵糰、爆米花,還有孩子大啖烤蛇麵的影像,才知道孩子是透過五感學習不同事物,進而拓展感官潛能。

孩子們增添落葉、樹枝,專心看顧營火。攝影/徐榮佑
「自己的午餐自己做!」孩子動手搓揉麵疙瘩。攝影/徐榮佑

楊念祖繼續解釋,孩子打開眼界後,會產生好奇進而探索,接著就可以去根究孩子的反應,例如:「為什麼他會怕那件事?」除了思索孩子的過往經驗,他也觀察親子互動,研判每個孩子的性格發展架構有無優化需求,並擬定不同策略讓父母在家執行,期盼每個家庭享有優質的親子關係。

楊念祖解釋「拓展感官潛能」和「優化性格結構

楊念祖希望來到這裡的人,都能獲得正向人際經驗。攝影/徐榮佑

五度陪伴女兒珊珊來到非學校的王乃玄說,起初會急著介入女兒和其他孩子的互動,因為怕她太粗魯打到別的小孩。她回憶,過往參加的親子課程時間較短,會盡量避免影響他人權益,但這裡不一樣。「老師告訴我別緊張,這邊空間很大,讓孩子自由互動和探索,沒有危險性都先觀察。」

隨心所欲,孩子們在樹下挖土。攝影/徐榮佑
為了搭建瓜棚,楊念祖邀請孩子嘗試鋸竹子。攝影/徐榮佑

幾經親師合作,王乃玄和珊珊的互動已產生變化。她開始明白女兒現階段的吸收有限,所以減少祭出社會規範,多去回應情感需求。

過程中,王乃玄看到了珊珊缺乏安全感的一面,「有一天老師發現她特別急,一直喊『媽媽媽媽,趕快看我』,原來是太久沒有被主要照顧者滿足安全感。」

此時的珊珊在遊戲場上大喊:「媽媽我跑最快!」王乃玄迅速回應:「好厲害呦,你跑最快!」練習適時互動,加上回顧表及親師面談等過程,珊珊的狀況改善許多。

用時間創造親子空間,王乃玄認為長期的陪伴與溝通,使她和女兒的關係既是親子,也像朋友,在非學校歷程也令她檢視起自己的性格。

王乃玄分析,自己的不安全感可能源於從小缺乏固定的主要照顧者,現在的她更認識情緒成因,不讓女兒缺少陪伴,同時也努力超越自己的心理障礙,去嘗試過往害怕的事物。

剛從庭院摘下的植物,很快地成為插花素材。攝影/徐榮佑

看見自學資源破口 非學校挺身做後盾

實驗教育的關鍵在於理念,非學校一路走來,也不斷思索自身的定位與強項。

除了成就孩子,楊念祖體會到這裡的親師生就像一家人,彼此各自有伴,能夠安放手腳。透過相互支援,家長也可以在此得到溫暖的關懷。

此外,他也因為看見個人自學生的支援系統不足以及自學資源的城鄉差距,因而舉辦自學計畫書工作坊和學習分享會,更結合社會資源,預計開辦支援共享平台「自學生大集合」,實際協助有意投入自學和共學的家庭。

「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

陽光穿透樹枝,灑在戶外的工具上。攝影/徐榮佑
楊念祖把剛採的花朵別在孩子頭上。攝影/徐榮佑

著重身教與習慣 唐鳳談實驗教育

台灣的實驗教育從1990年代開始萌芽,李雅卿1994年創立「種籽學苑」(現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她在《種籽手記》寫道:「教育真是一件細緻的工作,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這樣的深刻體認除了出於教育前線,也因身為人母。李雅卿的孩子唐鳳(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就被稱作「台灣第一位最知名的自學生」。

唐鳳在「唐鳳與小世界有約」演講中,將實驗教育和傳統教育的角色,比擬為研究與開發。她說明,108課綱的核心素養主軸,就是從實驗教育借取的概念,「但實驗教育不一定總是成功。」

唐鳳舉例,愛迪生在發明燈泡前,曾經歷過6000多次的失敗實驗,「但他沒有失敗,他只是成功的發現這幾種材質都不能拿來用。」如同在台爭論不休的教育改革,她補充,「如果實驗願意開放式的分享,就沒有失敗可言。」

針對教育,唐鳳提到了身教與習慣的重要性。以培養永續發展觀念為例,她認為孩子出生後,家長能在環境中使用零廢棄製品,當孩子比較大時,就會回想從前,並扣合當下的知識探索歷程;相反的,如果從小使用線性經濟消費、買地位財Positional goods,未來接觸到永續概念時,就要多花時間來替換原本的習慣,而這樣的學習「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早,當然也不嫌遲。」

  • 線性經濟:從自然環境開採原物料,加工製成商品,然後銷售、使用並丟棄的生產消費模式
  • 地位財:象徵社會地位的物質或非物質商品。

資料來源/NOM Magazine維基百科

孩子將地板做為畫布,自由塗鴉。攝影/徐榮佑

「讓孩子教我們怎麼教他」學習走出一片天

實驗教育光譜上,非學校並非正規的學習團體,而是站在支持系統的位置。楊念祖希望支持自學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這也是許多家長為孩子選擇教育方式的初衷。

有一句話叫『讓孩子教我們怎麼教他』,讓孩子告訴我們,他想要的是什麼。」在非學校,孩子能嘗試各樣事物,並誠實表達需求,這樣的學習經驗自主且有趣。

「小心不要燙到!」看顧營火的同時,孩子們相互提醒,小臉蛋盼著火堆上的落葉湯,成就之情溢於言表。站在白煙裊繞的共學部落,抬頭一看,老鷹展開雙翅,正從頂上翛然掠過。

 

延伸閱讀:

「真人圖書館」開辦 國小教育跳出課本

翻轉教育  轉疏海為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