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文教生活

【攝影報導】深「刻」的修士精神 雕刻及修復藝術傳承 

記者 孔維恩/採訪報導

台灣的宗教信仰以佛道為大宗,雕塑也多以佛、道教為主,但除了關公、媽祖像之外,教會裡耶穌及聖母像的木雕其實也出自台灣人之手。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聖心手工雕刻,由匈牙利籍耶穌會修士雷萬鈞創辦,是台灣少數以耶穌及聖母像為主的雕刻公司。

雷修士後來將自己的手藝傳承給黃安南師傅,一直到三年前,黃師傅逝世,由黃家兄弟繼承父親和修士的手藝。隨著時代變遷,雕塑產業沒落,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雕塑勢必要開拓出新的道路。 

聖心手工雕刻師傅黃斯文在家中三樓的工作室負責雕像修復。攝影/孔維恩

承父親手藝 隨時代的轉變  

「從小就看著父親做,耳濡目染之下就選擇了雕塑。」回憶起父親,大哥黃斯梵不禁眼眶泛淚,三年前父親過世後,工廠便只剩黃家兄弟。父親原本是名畫廣告、電影招牌的工人,後來在雷修士招工時跟著學習,傳承雷修士的雕刻技術。 

黃斯梵繼承父業時,正值台灣加工業起飛,但過了十年便開始衰退,往高科技業發展。對此,黃斯梵意識到必須做出一些改變,便開始學習新的技術,前往學校學習「玻璃纖維翻模」工藝,讓雕塑可以維持更久的時間。幾年也發展了新的產線,創新Q版的雕塑,讓傳統莊重的雕塑成為可愛的擺設。 

玻璃纖維翻模可以延長雕塑保存時間,比起木材更不容易受潮腐壞。攝影/孔維恩

隨著台灣保護林業的意識和法規頒布,以前經常出口國外的木雕,現多傾向於內銷,過去黃師傅從東南亞進口木材,現今以玻璃纖維為工廠主要製作的原料。目前主要由大哥黃斯梵做翻模,弟弟黃斯文負責修復雕塑。 

聖心手工雕刻師傅黃斯梵正在製作雕刻作品。攝影/孔維恩

大哥黃斯梵當初考上雕塑相關學校時,父親驕傲不已,並將自己的本領全數傳承給兄弟二人。如今父親過世將三年,工廠只剩兄弟兩人堅守,常常讓他們萌生提早退休的想法,但在生活中仍常有一些觸動,讓遭遇困難的兄弟倆堅持下去。 

弟弟黃斯文回憶道,前幾天看電視的時候突然閃過一幅作品,覺得像是出自父親之手,便上網搜尋資訊,果不其然,是父親生前捐贈給以色列聖母領報堂的雕塑。黃斯文笑說,看到它的當下先是起雞皮疙瘩,接著便是滿滿的感動湧上心頭,趕忙和家人分享。「時常會有想放棄的念頭,但在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感動,讓我覺得還可以繼續做下去。」黃斯文表示,在退休後,想去以色列聖母領報堂看看父親的作品。 

工廠一隅擺滿各式雕塑,見證曾經的輝煌時代。攝影/孔維恩

手藝無私奉獻 擔憂人才斷層 

在工作室隨處可見黃斯文修復完成的雕塑作品,有些是從父輩開始就合作的教會,有些則是經介紹前來修復雕塑的顧客。弟弟黃斯文輕輕撫上送來修復的雕塑,笑稱自己就像是醫生,醫治受傷的雕塑。來台三年多的義大利神父林新盟,因教會需要翻新,送了一部分雕像要求修復,在認可師傅的手藝後,便決定長期合作,並對師父的手藝讚不絕口,現在黃斯文已經陸續把教堂裡的雕像修復完畢。林神父表示,台灣製作天主教雕塑的工廠不多,而這些神韻是其他工廠做不出來的。 

因修復雕塑的技術精湛,能重現神像的神韻,許多教會與黃家兄弟保持長期合作的關係。攝影/孔維恩
黃斯文笑稱自己像是醫生,產自法國的雕塑在他的手下也能成功修復。攝影/孔維恩

雖然工廠勉強能達到收益平衡,但在遇到一些預算比較不足的教堂時,黃氏兄弟仍會選擇以奉獻的方式幫助教堂。「就是憑著一股善心!」憶起小時候受到雷修士照顧,大哥黃斯梵表示,在記憶中,修士總是親切地用台語和居民講話,常常慷慨解囊需要的教友,這份無私的大愛深刻影響著他,使他將這份感動傳遞下去。 

為了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現在黃斯梵不僅在工作室開設體驗課程,也在國中教授木工相關課程,教學生以榫卯結構做成小凳子,激發學生對木工的興趣。由於自己年紀漸長,在製作木工時深刻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期望未來可以找到一名學徒承接自己的手藝,讓父親及修士的精神能夠延續下去。 

黃斯梵展示學生以榫卯結構製成的凳子,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新血投入雕刻師的行列中。攝影/孔維恩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匠人精神 緊守傳統鑿花技藝

【攝影報導】那一盆火即將失傳 碩果僅存的手工烘爐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