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關愛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兒童的特殊教育

記者 黃靖、陳澤玲、陳怡璇、潘玟卉/採訪報導

10月22日台中市東汴實驗國民小學輕度自閉症兒童「小蝦米」遭教師與同學集體霸凌的事件,再度讓政府與大眾正視「自閉兒童教育」的問題。小蝦米經專家評估為「可與普通班學童共學」,申請入學後卻屢遭各校要求轉學,現就讀小學二年級的他已換了三間小學,成為教育人球。

資深特教師曾瑞蓉。攝影/潘玟卉

資深特殊教育教師曾瑞蓉表示,根據《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特殊教育法》,各級公立學校都不得拒絕特殊生

且依照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九條規定,不論公私立學校,特殊生進入學校就讀前,教師都應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用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訂定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必要時家長也可邀請相關人員陪同參與。

在特教體系中,「個別化教育計畫」可說是所有特殊生受特殊教育的根本,然而小蝦米事件爆發後,教育局僅對相關教職人員進行懲處,沒有檢討個別化教育計畫,更無人清楚小蝦米所得到的資源是否充足。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秘書長謝東儒認為,拒絕小蝦米媽媽陪讀的要求,顯示學校對自閉症學童的接納程度、特教知能有待加強。謝東儒解釋,實驗教育的體系雖可能與一般國小不同,但不論智能障礙、一般學生或資優生,都應受學校同等看待、接納。

社會中本就存在各種族群,當自閉症兒童進入一般班級與其他學童共學時,便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同學們可藉此學習如何與自閉症患者相處、交流,進而促進雙方的關係。

自閉症的病因目前仍無法得知,為關懷這群缺乏社交能力的族群,以益智絲帶作為自閉症關懷代表。圖片來源/pixabay、製圖/潘玟卉

大安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姚惠馨說明,相較於其他身心障礙,自閉症的異質性很高,個案症狀不一,有些可能不擅交流表達,有些則喜歡說話卻無法將意思完整表達,但他們都存在一些相似處。

對此,曾瑞蓉進一步說明,大多數自閉症學童不擅社交與溝通,判斷事物常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太會看人的臉色;其次,自閉症學童對環境中的事物敏感性很高,將他們帶到較為嘈雜的場合,便會感到十分不舒服,甚至會有較激烈的情緒行為反應。

另外,自閉症學童對事物的固執性很強,他們習慣按規律的流程學習,因此創造一個「結構化」的教學空間非常重要。

自閉症輕微患者可能不擅在言語與行為上表達,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們的想法並設法加以開導。製圖/龍俊佑
大安國小特殊教育老師姚惠馨。照片提供/姚惠馨

在教導自閉症學童上,姚惠馨採取「正向行為支持」,促進自閉症兒童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外,也教導一般學生認識自閉症、與自閉症學童進行溝通的技巧等,同時在座位與教室的安排上進行調整,透過改變環境中的各項因素,盡可能達到預防自閉症學童產生的行為問題。

「更多的時候,我不將自閉症視為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特殊性格,這樣的性格需要大眾更多的理解與陪伴。」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與自閉症兒童相處時,不能總將自己當成普通人,而要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立場思考。透過模仿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動作,慢慢了解他們想表達的事物及思考模式。

曾瑞蓉表示,除了透過宣導、讓教師與自閉症兒童共學過的一般學童更了解如何與自閉症兒童相處外,政府也開始更積極推動將特殊教育融入學校的整體課程規畫。

因此在108課綱中新增了「特殊需求領域」,往後特教也如國英數般成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及學習科目,學校可依課綱開設行為教導、人際技巧上的相關課程,才能真正拓展特殊教育學生們的環境適應能力。

 

職能治療師蘇文清。照片提供/蘇文清
兒童精神科醫療資源現況

一般大眾對自閉症的偏見常是安靜、不講話、記憶力好、很聰明,事實上,自閉症的病症遠不僅如此,輕微患者可能不擅表達,重度患者則可能失去生活自主能力,成年後仍需他人長時間的陪伴照顧。

自閉症是一種由先天腦部功能損傷引起的發展障礙,職能治療師蘇文清解釋,自閉症孩童從小就可能表現出語言或行為表達障礙、情感建立困難並有刻板式行為表現。

病症會依年齡與智商有所不同,依據附著行為分輕、重、重重,醫師會依孩童主要照顧者的敘述進行評估,並輔以書面資料診療。

根據2019衛生福利部第三季統計,台灣自閉症人數高達15160人,並持續增加中。

台灣兒童自閉症特教之父宋維村醫師。攝影/黃靖

對自閉症患者的醫療資源是否足夠,曾獲兒童醫療貢獻獎人稱台灣自閉症之父的醫師宋維村解釋,台灣每年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醫師有260名左右,若都投入兒童精神科,差額並不會太嚴重。

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先考過成人精神科執照,再經一年的受訓才有資格考取兒童精神科,因此考取的人數少之又少;此外,兒童精神科所需的看診時間是成人的數倍,報酬率落差大,因此許多醫師選擇投入成人精神科的比例多過兒童。

宋維村補充,如今最嚴重問題的不是醫師人數,而是「醫療不平均」。造成這樣現象的主因是城鄉差距,醫師都集中在主要城市,金門、澎湖各只有一位,台東與馬祖甚至沒有兒童精神科醫師可提供服務。

對自閉症患者的處境,蘇文清認為,台灣社會這幾年對自閉症孩童的包容度逐漸提升,但後續融合跟安置的工作、日常生活、學校就讀情況仍有落差,更多資源與人力還需社會大眾共同努力。

陶璽創辦人 陪伴特教生認識自己的引路人

投身於特教工作的人不計其數,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曲智鑛畢業於特教相關科系,但不選擇進入體制內服務,而是成立「陶璽特教工作推廣協會」,建立一個體制外的機構,幫助有需要的孩童,以自然並真實的互動中來引導,讓孩子在環境中訓練與成長。

曲智鑛說明,第一點是當初本身就是從事特教工作,十幾年來與體制內的老師多有合作,發現「即使學校有資源,但部分特教需求孩子仍存在適應的問題。」

因此希望透過協會與現場老師合作進行校園協助與輔導工作;且2014年通過的《實驗教育辦法》,辦理實驗教育機構需以協會作為申請的主要單位,與當初想要辦自學機構的想法一致,陶璽就如此誕生了。

陶璽特教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期望給予特教生不一樣的陪伴。照片提供/曲智鑛

曲智鑛介紹,陶璽不同於一般體制內特教老師的模式,會依據孩童的特質與需要,使用自然情境的教學跟體驗式的學習,將孩童帶入不同的環境中訓練,從真實的經驗讓孩子經歷,並引導孩童反思不同的情境,更能貼近生活。

特教老師也可成為家長與特教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協助家長更有方法的陪伴與輔導孩童,相反特教老師也可透過家長了解孩童的生活樣貌,作為個別教育上更好的依據。

提到對於特教制度未來的方向,曲智鑛認為,體制內的融合教育、普特合作還可更穩固並進步,加強一般導師與特教老師間的合作,如此特殊教育孩童在一般的教育環境中可適應更好,並幫助孩童更好的成長。

遲緩兒的早期療育刻不容緩。資料來源/台中醫院、製圖/龍俊佑

 

延伸閱讀:

認識自閉症 了解更多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