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這堂課程的教師薛力中,用輕鬆且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學會使用設備。攝影/李奇軒
文教生活

實驗教育人數激增 配套措施待落實

記者 黃子洋、徐冠誼、林依璇、李奇軒/採訪報導

為因應少子化趨勢,教育部在2017年修正實驗教育三法,期望透過多元教學讓學生挖掘自身潛力。然而,許多實驗學校打著多元師資的招牌來招生,卻沒有確實引進教師人才,導致學生仍侷限在傳統教學,無法達到多元學習。

為了在教育領域有所突破和創新的同時,保障體制外學生的學習權,教育部制定了《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統稱為「實驗教育三法」,以落實《教育基本法》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之精神。

一般學生的數量雖然減少,但在實驗教育領域卻是不減反增,根據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資料顯示,2015到2017年接受實驗教育的學生由5004人增加到1萬2181人,增加近1.5倍的數量,面對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學校就需要有更多元化、特色化的經營方向,來吸引學生就讀,然而伴隨許多實驗學校紛紛設立,傳統學校也不遑多讓推出實驗專班。

師資和經費成問題

實驗教育可以分成民營和公營,設立的理念是想增加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和讓孩子們有一個不同制度下的成長過程,但民營的實驗學校收費比一般公營高出許多,而發生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才有辦法就讀的狀況出現。

立法委員林奕華表示,實驗教育的設立增加是大家樂見的狀況,卻也因為在解釋上的不同、門坎的不一形成氾濫的現象,甚至有些學校會以實驗教育之名來吸引招生和資源,也因為數量快速的增加,造成政府能提供給每一間實驗學校的成本增加、資源減少,讓真正該享有實驗教育資源的學生失去應該要有權利,失去設立實驗教育的初衷。

另外,傳統大學針對「偏才」展開特殊選才,設立實驗專班。以台灣大學的火星人計畫為例,其號召對數學有高度天份的學生,讓無法靠學測成績進入台灣大學的數學專才,有機會發展自身專長。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徐凡甘指出,實驗教育是為因應全球多元化競爭而提出的新式教育,強調學習自主性以及專業科目,如今社會不再追求傳統的「通才」,而是「偏才」,透過實驗教育挖掘個人專長,並發展為一技之長。

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授課中,學生們學習如何使用設備。 攝影/李奇軒

除了設立實驗專班,讓公立學校有更多機會在課程中加入實驗教育,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後,在家自學的學生也有了法源依據。

實驗教育三法中的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為了進一步保障「非學校」學生的權利,須將受實驗教育的學生視同各教育階段學校之學生,應發給完成高級中學教育階段實驗教育證明。

傳統學制與實驗學校在師資的培育會因為老師自身過往經驗而有所不同,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任陳怡光表示,實驗學校師資不足並非全因實驗學校設立過多,其中也包含傳統教學出身的老師無法馬上和實驗教育學校的教育理念達成共識,而對新式教育有不同角度的應對方式等原因。

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任陳怡光訪問:

 

實驗教育強調多元適性發展,然而實驗教育真的如此完善嗎?無論舊式或新式的教育,都存有一定隱憂。陳怡光認為,教育部針對實驗學校現有的審查機制,主要以訪視與成果報告為主,無法實際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狀況,並針對問題做出有效改善。

此外,陳怡光也指出,為因應多元適性發展,光是購買教學器材及設備的費用就相當昂貴,加上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導致許多學生即使就讀實驗學校,卻仍接受傳統教育的狀況發生。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王泓翔認為,除了師資教育以及經費問題外,教育部應該與各實驗學校建立更緊密的溝通機制,定期辦理訪視和促進學校與中央的對話,讓教育發展可以更健全,另外適時的溝通、陪伴與見證學生們的成長,也是支持教育者們持續下去的動力來源。

實驗教育機構的老師耐心教導學生正確收放線的動作。攝影/李奇軒
特殊選才制度上路是多元還是特權?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為了改善多元入學制度,提出「特殊選才」這項措施,特殊選才的招生對象為具有特殊才能或是不同教育資歷學生,讓真正具有潛力的學生不被傳統升學體制所埋沒,並協助他們考上大學,只是這樣的升學制度是否提供實驗教育學生進入一流大學的特權,令各界產生疑慮。

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度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總共有1萬1000多人,而實驗教育學校也激增至53所,面對新型態的教育方式,包含境外台生、新住民及其子女、實驗教育學生或是有成績為國外具公信力的入學用大型測驗的人,給予在特殊領域著墨或是走非傳統教育的學生們更多學習機會。

根據教育部108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統計指出,大學特殊選才僅占大學招生名額不到1%,同時也招收其他特殊身份及學力的學生。陳怡光指出,特殊選才的理想是顧及弱勢與多元,然而許多學校招生簡章的報考資格都對弱勢生不利,也就是說,經濟弱勢生很難取得競賽以及科展資歷的報名門檻,失去了特殊選才的意義。

全國學生與實驗教育學生人數變動。製圖/徐冠誼

李柏均透過特殊選才考上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他表示,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就讀為實驗教育機構的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升學管道,以及適合自己的方式,沒有誰會因此更容易得到錄取大學的機會,即使是特殊選才,也還是需要面對眾多比自己還厲害的學生,並沒有因爲特殊選才過濾了大部分在傳統教育體制的人而減少競爭。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人數。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製圖/徐冠誼
師資培育有別傳統 力求溝通與創新

實驗教育在台推動20年,台灣實驗教育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從100學年度1651人(占總學生數比率僅0.05%)增加至106學年4786人(占總學生數比率0.19%),成長近兩倍,隨著實驗教育在台接受度越來越高,實驗教育的師資培訓也備受矚目。

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徐凡甘表示,實驗教育的教學者不稱為老師,而是教育工作者,在實驗教育的多元教學過程中,參與者不只限於老師,也包括了家長、獨立教育工作者及各領域專家。

他表示,在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之初,對當時全台實驗教育機構以「實驗教育教學現場需要怎樣的教師?」進行了訪談,訪談結果顯示實驗教育的師資需求有別於傳統教育,其培養重點在於教師對於自行創造、發展課程,以及自學共學的能力。

而108學年度課綱的教師調整方向也朝向自發互動共好新課綱前進,且實驗教育也十分需要朝向系統及體制性的發展,此時與傳統體制師資的對話顯得更特別重要,但與傳統體制教師進行教育概念的對話並不容易,理念與共識是最需要花時間去培養的。

台北市同心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專任教師姜怡伶也認為,實驗教師依據各種教育現場要有不同的先備知識和專業需求,對於兒童發展圖像也需具備全面的認識和敏銳的觀察力。「華德福現場的師資的確是不足的。」姜怡伶坦言,若有發現不適任師資,將會協助其轉換至學習者角色,並更進一步確認在教育現場一起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