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全台首創博弈門診 助患者擺脫賭癮深淵

記者 鄭禧莊焌楷林書煒/採訪報導 

過年打麻將、世足玩運彩,這些常見的娛樂消遣看似小賭怡情,實際上卻可能造成人們嚴重的賭癮問題,引發難以戒除的「病態性賭博」。台北市聯合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蘇璿允解釋,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五版「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將其正式稱為「嗜賭症」(Gambling Disorder),俗稱「賭博成癮」。  

國內常見的娛樂消遣看似小賭怡情,實際卻可能引發難以戒除的「病態性賭博」。示意圖。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

輕視「小賭」 恐陷賭博圈套

「我認為『小賭怡情』不對,其實一碰就會變大賭,是連碰都不應該碰。」病患陳先生回憶,當年剛出社會拿到第一筆十萬元的他,正好接觸到近年盛行的運動彩券,並創建了網路投注帳號。起初,他因下注面額小而感到無傷大雅,直至賭博習慣持續了半年,陳先生才乍然意識到自己的籌碼越下越大,錢越輸越多:「那時錢一千、一千的輸,才發現只要手上拿到錢,一定會被自己輸光。」  

「贏了更貪,輸了不甘。」陳先生表示,賭癮患者贏錢時,會基於貪心不斷接續下注,並感受到極大的自我認同感,加上金錢獎勵,賭癮因此一發不可收拾。然而,當輸光贏來的錢,便會產生一切不在自我掌控內與強烈不甘心的感受,導致不斷想把錢繼續投入。  

陳先生回憶,在病況最嚴重時,整天將重心放在賭博上,跟親朋好友因此疏遠,甚至偷家人的錢賭博。被家人發現後,除了感到罪惡深重,家人更對自己產生極大不信任感。陳先生表示,當意識到自己只要有錢在手裡絕對會輸光後,第二年便把存款交由女朋友管理,但他也坦言,當癮頭一來時,當下還是會編謊言向女友討錢。

患者陳先生表示,賭癮患者贏錢時,會基於貪心無法停止下注。示意圖。攝影/莊焌楷

蘇璿允說明,根據DSM-5中針對賭博成癮的診斷標準,條件包含:1.「需要越來越多賭注達所需的興奮感」、2.「用賭博應對焦慮、抑鬱等情緒」、3.「渴望減少或停止賭博未成功」、4.「頻繁思考有關賭博的事」、5.「希望繼續藉賭博追回損失」、6.「為賭博向他人撒謊、隱瞞」、7.「因賭博失去工作或教育機會」、8.「靠他人提供資金應對財務困難,造成家庭或個人經濟問題」以及9.「犧牲人際關係,以賭博為主要娛樂」共九項。蘇璿允表示,只要在一年內符合四條以上,即確診賭博成癮。  

蘇璿允補充,全世界投入賭博以致成癮的多為男性。他解釋,由於男性與生俱來的衝動性特質較女性顯著,且多數男性肩負著承擔家計的責任,他們在急於增加收入的情形下,常會以賭博作做為賺錢管道並持續投入。蘇璿允推測,社會的刻板期許,也可能成為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賭博成癮的原因。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參考工具DSM-5中,針對賭博成癮設有九項診斷標準,示意圖。攝影/莊焌楷

創立門診助患者重建生活 

2022年七月,陳先生的賭癮已達「起床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打開下注網頁」 的程度,因此,他起心動念想要戒賭,並向女友承諾:「若自己再不改善賭癮問題,兩人就分手」。於是陳先生下定決心尋求外界幫助,並在網路平台上看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開設的「博弈門診」,決定嘗試求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2020年起開設的「博弈門診」,專供賭癮患者治療以及諮商協助。聯合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蘇璿允表示,在台毒癮、酒癮皆設有專門的戒治所,卻鮮少針對「賭博成癮」有同等關注與設立相應資源。他說明,博弈門診的設立,除了能提供病患及其家屬相關的醫療協助,更藉此提升全民對賭癮的共識,並讓世人正視該疾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2020年起開設「博弈門診」,專供賭癮患者及其家屬相關醫療協助。攝影/莊焌楷

心理療程助戒賭 患者:康復仍需自我意志

前聯合醫院成癮防治科醫師廖泊喬表示,博弈門診治療內容分為非藥物和藥物兩部分。非藥物治療常以「認知行為治療」做為主要療程,他解釋,該療法強調從幫助人們識別自身負面思維、調整思想,並間接感化其行為模式。此外他提及,門診也提供每週三、連續八週的「團體治療」,讓患者透過成員間相互交流賭癮經歷,得到共感與心理支持,有助他們增加戒癮動力。  

「如果將人類進食分泌出的多巴胺程度訂為一,那賭博就是百起跳。」廖泊喬說明,賭癮患者在病發時,多巴胺和血清素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因大腦獎勵系統功能異常,導致分泌模式與常人有異。蘇璿允補充,門診現今能透過正子攝影觀察患者腦內神經活動,並在必要時適度提供藥物予患者,但他強調,藥物僅作為輔助療程,絕非主要療方。  

博弈門診主要分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多著重於行為治療與團體治療。 攝影/莊焌楷

陳先生分享,自己接受的是門診的一對一的諮商治療。他說明,病患能先藉由講述自身心路歷程抒發內心情緒,並由醫師對患者進行開導。陳先生也提及,一些有需求的戒友會透過藥物輔助治療,並感受到不錯的抑制效果。但他坦言,醫師雖提供許多專業建議,但由於他們並無經歷過患者的煎熬心境,無法感同身受提出反饋。陳先生表示,並不否認門診療效,但他認為康復關鍵,還是要靠自我的認知導正與意志,因為當賭癮來襲,醫生的建議都會因衝動情緒被拋諸腦後。 

「門診做的是處理後續問題,更應該注重前置預防。」國際晨曦教會牧師劉民和也對設立博弈門診的具體成效提出看法。他表示,當一個人已染上賭癮,門診提供的治療僅能做作為後續補救,但欲徹底解決賭癮者的現況,仍應從賭博預防方面著手。 

從教育灌輸預防觀念 提升全民反賭意識

「預防勝於治療,要從教育灌輸。」一手推動博弈門診創立的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強調,台灣應從學校教育開始灌輸「十賭九輸」的觀念,讓年輕族群對賭癮有一定程度的意識與警戒。他也呼籲各大校園設立門診轉介管道,當校方發現校內學生接觸賭博相關活動,應即時將其轉介博弈門診評估及輔導。

劉民和更提及,台灣社會對賭癮缺乏意識,導致醫療資源與政府關注度遠不及毒癮和酒癮。他補充,社會多數認為毒品與酒精成癮會造成社會危害且涉及法律層面,賭博則為個人問題,難以引起大眾共鳴。此外,台灣盛行的運彩、賽馬等博弈項目,未被歸為非法活動,難以訂定相關法規。廖泊喬認為,若能發展相關民團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協助,並向中央建議讓賭博比照「酒害戒治計劃」,發展賭癮公衛,除了能提升國民反賭共識,更能幫助賭癮者家庭改善現狀。  

專家籲年輕族群應從教育培養對賭癮的意識與警戒。示意圖。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

「許多中、老年人是黑數!」蘇璿允坦言,雖如今門診患者平均年齡偏低,卻與病患實際年紀分佈不盡相同。他解釋,由於年輕人善於藉由網路得知門診資訊,因此求診人數理應比接收管道相對弱勢的中、老年人多。蘇璿允認為,除了先前在捷運站燈箱內放置的門診廣告與賭癮宣導,未來也應透過衛生局與新聞媒體配合進行宣傳,讓全年齡族群都能輕易接觸門診資訊。

劉民和認為,強化全體社會對賭癮的認知需透過長時間的感化和意識灌輸。他強調,除了希望患者勤於求醫並堅持治療,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具相關經驗與使命感的人出面助賭癮者一臂之力。

延伸閱讀:

賭癮戒不掉?市立聯合醫院首創博弈門診

小本金高獲利?線上博弈陷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