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笭」光片羽 鴿笭文化的沉寂與式微

記者 林士芬、江庭榛、黃詩庭/採訪報導

鴿笭文化為台南地域性活動,近年來因僅剩兩位師傅且找不到學徒而面臨文化即將失傳的危機。技藝失傳將會影響村落間凝聚力,為使文化永續,台南市文化局近年來也透過鴿笭文化季及其他推廣活動,盼能達到文化傳承之目的。 

百年歷史放鴿笭 維繫在地情感 

肩負鴿笭的鴿子。圖片來源/蔡其叡

「放鴿笭」(又稱「放粉鳥林」或「放紅腳笭」)為台南新營、鹽水一帶的地域性文化。這項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明鄭時期,屯田的士兵於農閒時將竹哨裝在信鴿身上,原先以傳遞軍營之間的資訊為主,後逐漸成為士兵們聯繫情感的媒介。至今鴿笭在臺南鹽水、新營等地區仍扮演村民情感連結的重要角色。

鴿笭文化中,鴿子相互競爭看誰能肩負體積較大之鴿笭,師傅於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鴿笭的製作過程細膩,鴿笭師傅謝榮哲說明,製作鴿笭起初需自行伐木或向木材商購買材料,昔日多以白楊木為主,現今則改用黑板木。接續將木材分割並泡水六個月以上,等待纖維軟化後將木材刨平,測量所需尺寸即可開始製作。由於製作過程需要謹慎專注,平均製作一個鴿笭需花約一天的時間。 

製作鴿笭前,需將木材泡水六個月以上,使木頭纖維軟化。攝影/林士芬

鴿笭文化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目前全台僅剩兩位鴿笭師傅,分別為謝榮哲師傅及李安勝師傅。談及入行契機,今年高齡65歲的謝榮哲開玩笑說道:「我是被朋友陷害的!」起初朋友邀請他一起製鴿笭,最後卻僅剩他一人堅持,一做就是35年。 

憶起當年剛接觸鴿笭時的困境,謝榮哲表示,起初自己並未拜師學藝,而是靠著毅力將鴿笭拆解研究,逐漸學會製作鴿笭的技術。儘管幾年前因疾病想過放棄,但過去向他購買鴿笭的客人們時常找他泡茶敘舊,分享鴿笭瑣事,彼此透過鴿笭文化保持長久的聯繫。 

李安勝與鴿友蔡先生為認識多年好友,接觸鴿笭文化也因彼此相互影響。攝影/林士芬

地方文化可以建立居民間彼此的情感,許多人受同儕或家人影響而認識鴿笭文化。現年52歲的李安勝師傅表示,起初接觸鴿笭文化是受到同學,同時也是鴿友的蔡先生啟發。當時蔡先生告訴他「再過四、五年就沒有鴿笭可以用了。」此番話讓李安勝下定決心學習製作鴿笭,透過同學介紹,向謝榮哲拜師學藝。

以「鴿」會友 鴿笭文化串聯村莊 

鴿友蔡先生提到,台灣養鴿的人數在西元2001年至2011年間達到巔峰,那時的鴿笭師傅也比現在多了一至二人。他從小看著村莊的長輩飼養鴿子,覺得非常有趣,因此也開始飼養。即便結了婚、成家立業,仍然沒有放棄這個愛好。他認為,鴿笭文化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平時他和朋友聊天的話題也與鴿子息息相關。 

作為今年鴿笭文化季的冠軍,鴿友蔡先生強調,成為冠軍鴿最重要的條件是充分發揮每隻鴿子的潛能。由於每隻鴿子的潛能不一,只要認真飼養,每隻鴿子都有成為冠軍的機會。提及訓練鴿子的方法,蔡先生解釋,其實鴿子就和人一樣,需要透過重訓的方式來增強能力,一開始背小鴿笭,再依照鴿子狀況逐漸增加鴿笭的大小,這樣才能使鴿子適應,以提高飛行的能力。 

鴿友蔡先生與他的冠軍鴿。攝影/林士芬

鴿笭文化季使村莊間相互競爭,同時也建起村民間的情誼。在比賽中,鴿子必須從對方村莊飛回己方村落,如果鴿子在飛越中線後落地,村民可使用各種方式阻攔或是捕捉對方鴿子,而被捕捉的「俘虜鴿」需靠對方村民支付一定金額才能將鴿子贖回。比賽結束後,雙方村莊會使用賺來的贖金,邀請彼此一起辦桌吃飯,這項傳統文化在無形之中促使了情感的融合,也建起地方居民的凝聚力。 

文化技藝失傳 村落不如以往熱鬧 

鴿笭文化面臨失傳危機,人口流失、金錢與時間的高成本和低收入等原因,使技藝逐漸沒落。而「放粉鳥林」本就為台南地域性活動,導致文化範圍不易擴展,讓傳承增添難度。 

「賣鴿笭的收入養不起老婆跟小孩,只能勉強養得起自己。」鴿笭師傅謝榮哲表示,鴿笭製作過程精細且繁瑣,通常一天僅能完成一個成品。他也提及,「一個鴿笭沒意外可以用好幾年啦!」因鴿笭本就不屬於消耗品,若未遭人為損壞,可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消費客群佔少數,這些都是鴿笭師傅收入不高的原因。 

製作鴿笭的過程細膩複雜,需耗費每一位師父大量心力及時間才可完成。攝影/林士芬
鴿笭師傅謝榮哲坦言,鴿笭製作過程複雜,加上消費客群佔少數,使得鴿笭師傅收入不高。攝影/林士芬

謝榮哲視傳承鴿笭技藝為自己的使命。他坦言,近年來因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虛弱,難以負荷太多工作量。前幾年經歷一場疾病後,他也意識到「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重要性,目前他僅培育一個徒弟,即李安勝師傅,也不再積極招募新學徒。 

隨著時代進步,農村青年人口流失,現今已無人願意傳承鴿笭技藝。鴿笭師傅李安勝表示,在面對延續鴿笭技藝課題時,往往因為人口外流嚴重而找不到「接班人」。 

李安勝憶起年輕時與蔡鴿友等友人每逢見面,話題十之八九都與「放粉鳥笭」有關,村落間也因每個月不同據點的比賽炒熱鄉親間的情感。如今農村人口移出,從事「放鴿笭」的人數也隨之下降,村落之間較以往缺少了一絲重心,凝聚力似乎也隨之減退。 

因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導致找不到鴿笭技藝傳承的「接班人」。攝影/林士芬

為協助推廣及傳承鴿笭文化,台南市文化局與鴿笭文化協會於每年三月至五月合作舉辦鴿笭文化季,鴿笭文化協會理事長李退之表示,鴿笭文化為新營、鹽水等地區之地域性活動,舉辦地點也較偏僻。因此,往往只有「圈內人」會參與比賽,導致推廣文化難度高。 

政府付諸行動 助文化傳承 

無論是鴿笭師傅、鴿友或是官方,皆對鴿笭文化有濃重的情感,不願見到鴿笭文化完全消失。面對鴿笭文化將消失的危機,台南市文化局及民間團體都積極付諸行動,以協助文化保存。例如:舉辦鴿笭文化季、進行推廣活動、讓鴿笭文化走進校園等,促使這項百年活動得以持續流傳。 

鴿笭文化季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鴿笭負重飛行競賽,背回越多鴿笭數量的村莊獲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治文化中心管理科技佐李錦玫說明,鴿笭文化季舉辦之目的,是為了使鴿笭文化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逝,並且得以延續,而這項活動也達成鴿笭文化重新引起公眾關注之成效。 

鴿笭文化季達成重新引起公眾關注之成效。攝影/林士芬

除舉辦鴿笭文化季,台南市文化局採取其他行動將鴿笭文化帶入社區。李錦玫表示,文化局曾規劃鴿笭相關推廣計畫及技藝教材製作,如鴿笭工作坊、拍攝鴿笭紀錄片,讓居民親身體驗鴿笭文化。 

現今鴿笭文化處於衰落期,導致較少學童了解這項文化。李錦玫表示,台南市文化局透過多元活動強化鴿笭文化的教育推廣,像是舉辦鴿笭文化展和進行校園推廣,使學童從小認識家鄉鴿笭文化。李退之說明,目前台南市文昌國小已將此文化列入教材。他認為,若能在台南中小學課程加入鴿笭文化,將有助文化傳承。 

文化局透過鴿笭技藝製作的方式,帶領民眾體驗傳統文化。攝影/林士芬

當前鴿笭師傅僅剩謝榮哲和李安勝二位,在無人可傳承的情況下,這項技藝也將失傳。謝榮哲期盼,政府能提供更多資金支持鴿笭技藝,使更多人知道並傳承下去。而李安勝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協助找尋對此技藝有興趣的人,培養成為下一位鴿笭師傅,使技藝不再面臨失傳危機。 

延伸閱讀:

傳統廟宇彩繪 面臨失傳危機

台南安南刺繡 延續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