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融合國產木 帶領民眾動手做
在偏鄉部落,義築進行知識教育,幫助居民建立建築基本概念,縮小承銷差距。而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他們開始推廣國產木材,希望可以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在偏鄉部落,義築進行知識教育,幫助居民建立建築基本概念,縮小承銷差距。而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他們開始推廣國產木材,希望可以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在萬華的青年公園裡,隱藏著一棟太陽房子,也是汗得實驗教育機構的教室之一,在這間學校裡,沒有考試,也沒有繁重的課業壓力,而是以永續及建築為核心,讓學生們靠自己和夥伴,從零開始,協力建造出屬於大家的田野教室。
台北市育達高中雙語小學部與創藝樹設計工作室(下稱創藝樹)合力開設的「兒童建築工程課程」,將知識與技能結合建築設計,並緊扣SDGs地球節能永續的議題,讓孩子們具備創意發想、結構模擬和空間規劃等能力。
偏鄉地區資源匱乏,都市隨處可見的數位智慧和網路技術難以深入當地。瑞穗鄉瑞祥溫泉文健站與瑞穗鄉數位機會中心合作,設立課程協助年長者學習數位科技,提升生活便利性。
位於南投一所偏鄉國小裡,傳來孩童練習英文的複誦聲,他們正在上一堂「不一樣」的英文課,英文老師雪莉,除了課內的知識外,還推動多元性別教育,並且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上課內容,她更結合了流行文化的教材,讓學童們可以充滿樂趣的學習,她也透過參與教育組織「夢的N次方」來提升教學實力,並致力於拓展學童視野。
有機村透過農業局合作,推廣食農教育,藉此讓民眾體驗並學習到環境友善理念,傳承有機村的核心概念,有機種植不噴灑農藥,使土地得以永續利用。
位於新北坪林北勢溪流域,有一群為了致力於地方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團隊―採集人共作室,探討人與環境的共生生活,除了北勢溪流域存在的環境問題,將透過教育讓學生認知環境永續的重要性,生態創新教育向下扎根,為守護家鄉生態環境共盡一份心力。
應用劇場涵括創造性戲劇、教育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等多樣形式,而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已在台灣實行近25年,藉由引導者的主持,將議題嵌入劇場,適時製造時間停止的橋段,進而引發學生提出對困境的應對方法,甚至直接替代角色進行劇本發展。
孩子的教育從小做起,位於桃園的實驗教育機構利用各種工具和與大自然接觸讓孩子能藉由各種課程內容依照自己的本性從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藉由另類的教育方式讓人反思現有的教育體制該從何改善才能創造出更多各行業的人才。
來自中和區竹林高中排球隊的莊凱崴教練,運用他獨特的教學方式,照顧並拉拔許多體育生的課業,陪伴他們的求學時期,打破外界對於體育生不讀書的形象。
政府推動2030年雙語政策,目的是增進年輕世代的英語能力,並從小學開始扎根,以便增強未來的競爭力。記者去到兩間學校的現場,觀察市區小學與偏鄉小學在雙語資源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好山好水、豐富的自然生態,讓宜蘭成為一座渾然天成的大型戶外自然教室,近年來宜蘭縣政府積極推動環境教育,這些景點不僅成為民眾休閒娛樂的假日好去處,還能在玩樂中學習,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魅力。
根據國家圖書館2022年報告顯示,各類紙本圖書出版量呈下跌現象,但「兒童文學」較2021年增加252種(成長9.33%)。在當前出版產業景氣低迷之際,兒童讀物能有此突出表現,更顯示兒童教育受到社會重視。無論是繪本故事屋、線上繪本共讀活動及書房讀書會,政府與民間單位皆希望透過多元形式,致力於兒童教育。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