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教育元年 北市國中推免費衛生棉
月經污名化一直是存在在社會的隱性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可見許多無法正視女性月經情形的現象,如何改善民眾對於月經的看法,需要從教育與政策做起。
月經污名化一直是存在在社會的隱性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可見許多無法正視女性月經情形的現象,如何改善民眾對於月經的看法,需要從教育與政策做起。
每當春夏交際之時油桐花在嘉義以北的丘陵地開得茂盛,提到油桐不少人直覺聯想便是與客家精神有關,而今年桃園楊梅的不臨山客家聚落之一員本社區是如何發展出一個沒有桐花的桐花祭,打造出一個具有客家精神與傳承的祭典。
2019年,12年國教上路,以核心素養為主軸的108課綱也正式實施。其中一項改變便是科技教育脫離過去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成為獨立科目,讓學生有機會在教室裡練習各式各樣的機械儀器,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困境。除了環境破壞、過度捕撈之外,人們對於海鮮文化的不了解,也是造成魚類瀕危的因素之一。有一群人,透過食魚教育,帶領大家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喚醒人們對於大海的情感,共同守護美麗的海洋。
智慧型眼控系統的出現,讓重症人士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轉變,他們藉著眼動儀與軟體的輔助,得以和外界溝通,重啟身而為人的基本溝通權利,而目目非營利團隊更積極培育眼動教師推廣平等教育,期盼幫助重症人士突破受限於肢體表達的障礙,拉近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創造人生新價值。
2014年由郭慧娟在台灣發起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開始,越來越多台灣人勇於面對並談論自己對死亡的想像或恐懼。正因為死是每個人生命必經,死亡教育則更顯重要,它幫助我們撕掉負面標籤、直面失去。
近年來,除了中小學以及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課綱規定需有音樂、美術等藝術相關領域課程,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額外學習才藝。在文化意識高漲的氛圍下,為藝文產業營造健全的產業環境,仍有一段路要走。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2月2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發展」為題,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影響全球後的教育發展,試圖從教師與學生的分向角度,探討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將如何精進內容,以提升台灣教育的整體學習品質。論壇也討論實體教學結合非同步教學的實用性,以混合式教學搭配數位學習,獲取更多學習資源。
誠致教育基金會以培養品格力、學習力和文化力為主軸,在偏鄉成立KIST公辦民營學校。另外,有鑑於各學習資源的城鄉落差,教育人士推動未來素養學堂計畫,期盼透過學習平台與教案設計,創造無差異的學習機會。
為台灣而教(TFT)是個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期盼不論城鄉出身的孩子,都有公平的發展機會。而TFT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發展教育創新合作社,透過各界的整合,為教育帶來新氣象。
台灣各大專院校出國交換人數攀升,根據教育部去年公告之統計數據, 106至107學年學海系列獎學金執行數由4422提升至5310人,成長率達兩成。然而,全球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成為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培養學生外語能力、文化關懷和國際視野成了全球教育界正共同努力的課題。
教育部執行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藉由從做中學的課程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都市酵母策辦世界最美教科書展,展示台灣和日本兩地不同時期的教科書,帶給民眾欣賞教科書的新視角。
三位非設計或教育背景出身的國立交通大學畢業生對台灣民眾普遍缺乏美感意識的問題頗有感觸,進而組成「美感細胞」團隊,共同推動美感教科書計畫,希望透過教科書再造,為台灣下一代注入新的美感能量。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