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街友4】收容中心低調經營 遊民脫離街頭的驛站

記者 黃冠蓉、黃嫊雰、羅楚瑜/採訪報導

遊民寧願選擇繼續露宿街頭,也不願接受安置,他們印象中的收容中心,不免與入住門檻高、規則太多、不自由等等劃上等號。然而,收容中心是真如遊民所說環境惡劣,還是口耳相傳而產生的誤解呢?

台北市遊民收容中心,低調駐紮在新北市中和區已有50年以上,是台灣少數由社會局直屬的收容中心,現設有一般床位84床,分為男性68床和女性16床。中心提供的大多是中短期安置,平均三個月左右,但根據特殊情況,也有居住時長達三年的住民。

收容所時常管理環境,床鋪擺放並不擁擠。攝影/羅楚瑜

收容中心主任潘育奇坦言,中心的環境確實是較為老舊,之前也積極在台北市物色地點設立新的遊民安置單位,適宜的地點找到了,卻遭當地里長、議員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中心目前的計劃是分階段進行整修,提供住民更好的居住環境。

收容中心印象不佳 潘育奇:正改善
台北市收容中心主任潘育奇。攝影/羅楚瑜

針對遊民對收容中心的刻板印象,潘育奇回應時指出,情況已有改善,比如以前對於喝酒的管制非常嚴格,但考慮遊民大多有酗酒習慣,全面禁酒有不近人情之嫌,因而開始默許住民小酌幾杯。

中心雖然定有作息時間,住民若需晚歸,有正當理由且事先告知,一般都會通融。但畢竟這裡是群體生活,還是有基本的生活公約,如果打架鬧事或是妨礙他人生活,中心會對該住民發出勸導單,當情況過於嚴重時,也唯有請對方離開。

潘育奇指出,遊民只要願意接受安置,可以立即入住,根本沒有任何門檻,這點實為遊民的誤解。今年中心的入住率僅有五成,大多是來自游民專案小組和社福中心的轉介。除了誤解,潘育奇認為可能是外面資源太多,而造成入住率不高。

重建計劃面面俱到 助遊民返回社區

中心的目標,同樣也是希望協助遊民重返社區。「我們會與住民定下協議,三個月內找到工作,否則就要離開,其實是希望通過半強迫的方式,讓沒有意願找工作的人做出改變。」

潘育奇特別提到,那些既無法工作,又因未達標準而無法申請補助的個案,除了讓他們繼續住在這裡,看什麼時候符合資格,沒有其他方法,「這也是讓我們很頭痛的地方。」

曾居住在中心的吳先生,正是靠社工的幫助成功申請到低收入戶,通過補助在外租屋,最近剛好中心要粉刷牆壁,曾任油漆工的他主動提出回來幫忙。

居住在中心已經八個月的梁先生和楊先生,皆是在中心改掉了酗酒的惡習。但他們的居住期限快到了,仍找不到工作,因此有點壓力,「我可能快要被趕出去了」楊先生說。

曾居住在收容中心的吳先生。攝影/羅楚瑜
政府態度更積極 年老遊民獲重視

對於政府的態度,潘育奇認為目前政府還是趨向低調、保守,但有更積極在處理問題。政府給予遊民事務的預算是每年1000萬,且沒有減少的趨勢。

因為年老遊民的情況得到了重視,去年開始收容中心內介於60歲以上的住民人數也增多,「這幾年社會局對遊民的關注確實一直都有在提升。」

收容中心提供三餐,讓住民溫飽。攝影/羅楚瑜
界線模糊 遊民問題始終難解

「遊民是一個狀態,不是一個身份」,遊民每日來來去去,接受安置,就脫離了街頭,同時卻有新的遊民產生,難以設定一套劃分誰是遊民的標準。

陳俊谷說,現在的社會經濟不景氣,每一天、每個角落都有可能出現新的遊民。民眾經常抱怨,認為應該強制安置遊民,但殊不知立法強制收容將涉及人權問題。社工能做的就是勸導,告訴遊民有哪些福利,遊民不行動,誰也沒辦法。

如果說0以下是這群遊民,但其實還有很多人在0以上一點點掙扎,拼了命為一個小小的房子在努力。隨著遊民的福利越來越好,反而有新的問題浮現。

遊民有房子、金錢的補助,在邊緣的這些人就會瞬間放棄自己,「大家都去做遊民就好啦,遊民過得比我還好,為什麼還要努力?」處於灰色地帶的人太多,使政府遲遲無法落實一套最好的解決方法。

許多遊民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攝影/羅楚瑜

精彩融媒體報導:《「遊」心感受 底層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