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疫情延燒 國際教育交流受影響

記者 盧品曄、陳昭維、吳凱西/採訪報導

台灣各大專院校出國交換人數攀升,根據教育部去年公告之統計數據, 106至107學年學海系列獎學金執行數由4422提升至5310人,成長率達兩成。然而,全球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成為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培養學生外語能力、文化關懷和國際視野成了全球教育界正共同努力的課題。

教育部學海飛颺與學海惜珠計畫出國人數變化圖。資料來源/教育部、製圖/陳妍瑧
學海系列獎學金。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財訊2019年報導、製圖/陳妍瑧

確診攀升 學術交流喊卡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劉郁葶對出國交換懷抱憧憬。她在大學期間努力維持課業成績、考取英檢證書,也傾盡心力準備申請資料。去年獲赴捷克交換資格後,她如願申請到教育部學海計畫及捷克大學提供之獎學金共約新台幣28萬元。然而,不敵全球疫情爆發,她在歐洲交換的夢想面臨威脅。

寒愛夏目前就讀文藻外語大學專科部四年級,今年初雖察覺全球疫情延燒。但她當時認為疫情不會失控,毅然決然申請赴美交換。每天忐忑地關注美國疫情的她在11月初收到確定無法前往愛荷華州的噩耗,看著其他仍能啟程至歐洲交換的同儕,深感錯愕。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高教國際交流無疑形成挑戰。政治大學是全台國際交流活躍度最高的大專校院之一,該校國際合作事務處國際教育組行政專員陳信帆指出,政大每年至少薦送700位學生赴外交換。然而,109學年遭疫情影響取消多數外籍交換生來台計畫;原訂260名台生出國交換,目前80人取消,120多人選擇延至下學期。

東吳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組員李景根也表示,該校各國際交流項目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暫時停止所有選送教師赴外交流或學生海外實習等方案。

評估疫情 考慮其他計畫

成為交換學生仍是許多人在短暫的大學生涯中希望達成的目標,陳信帆指出政大本學期仍有約50位同學依原計畫交換,李景根亦表明東吳仍會受理經學生、家長和締約校三方同意的交換申請。

九月時捷克當地大學鼓勵劉郁葶依計畫前往交換,然而在衡量染疫風險並和政大校方討論後,她決定將一年的計畫砍半,明年二月再出國。「如果我當時選擇過去,現在應該滿慘的,大封閉的的情況下只能遠距教學,也不能到處旅遊。」劉郁葶仍惋惜自己曾為交換付出的心力,隨著歐洲第二波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攀升,看不到等待盡頭的她只能認賠。

波蘭籍交換生史瓦托(Witold)不建議台灣學生在疫情期間出國,除了可能遭歧視外,也沒機會旅遊或與當地人互動,他分享自己原本要進行的許多參訪等活動皆因疫情被取消,因此缺乏與台灣人和其他國際生相處的機會。他認為不需要為了交換而放棄應屆畢業,建議台生可考慮疫情過後再出國攻讀研究所。

疫情造成出國航班服務需求減少。攝影/陳昭維

教育作家陳之華及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執行長陳美芬皆呼籲疫情期間出國交換生注意自己健康狀況、遵守並了解各國防疫規定。李景根認為冒著健康風險出國或改變交換計畫時,學生皆應完善評估、充分與家人討論並更加審慎思考赴外交換對於自身的意義和欲達成的目標為何。陳信帆則建議無法執行原計畫之學生除了延後出國,亦可考慮其他國際交流計畫,如虛擬交換、院級交換或短期移地學習等。

有些學生不惜放棄準時畢業的機會,延畢只為交換夢。攝影/陳昭維

線上課程 虛擬交換模式

疫情當前,科技對國際教育產生極大幫助。李景根說明,東吳大學提供姊妹校網路短期營隊,學生能在選擇未來交換目的地前先了解各國教育現場。陳信帆表示,政大已開始效仿國外推動「虛擬交換計畫(Virtual Exchange Program)」。這學期50位交換生中,即有十幾位採行虛擬交換的模式。雖然大多數學生仍希望能親身出國,但陳信帆舉例,有學生接受日本大學的虛擬交換,前陣子該國邊境開放,該學生即得動身赴日參與實體課。

遠距國際交流不僅止於大專校院,就連海外遊學機構也開始採行線上課程。留學服務公司課程經理陳瓊玉表示近期推出線上遠距課,讓學生能以更低的價格獲得國外課程內容。

遠距課程是虛擬交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攝影/陳昭維

陳之華正面看待遠距教學發展狀況,他認為線上學習可使好學者突破空間限制了解自己有興趣的知識,其功能在於補強,而不再於取代現場教學。陳美芬認為疫情促成遠距教學的成熟,而在創新嘗試的過程中,國際交流的定義因此更廣泛。

國際交流 拓展學子視野

近15年國際交流因網路發達而快速推進,陳美芬表示,早期台灣政府只有公費留學計畫,後來學生可以先行取得國外學校入學許可,便可申請兩年公費。此外,政府也發展出愈來愈多研究、實習、志工等計畫,學海計畫經費也與年增加。她鼓勵大專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認為只要是國際社會成員,和他國人民和文化交流就很重要。陳之華也指出,台灣是個內需市場不高的小國,因此國民應提升國際視野。

教育部投注於國際教育的資源逐年增加。攝影/陳昭維

不過陳美芬也認為,台灣學生出國的風氣仍有進步空間。相較於一年13萬來台的外籍生人數,台灣一年僅有約6萬的學生出國。她認為,原因在於台灣各大學有眾多優質研究所之碩、博班,且台灣學費相較於多數國家仍在學生負荷範圍內,因此許多台灣人選擇留在國內繼續升造。

網路時代下,雖然各國資訊的取得十分便利,但百聞終究不如一見。陳之華舉例,尤其宗教、多元文化、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背景知識遠遠不比親身感官體驗來得佳,這將能真正無落差地擴充學生經驗值。

史瓦托認為,唯有出國才能體驗當地老師及同學截然不同的學術思維,進而激盪新觀點。而曾赴韓交換的學生蔡孟芸也表示,只有出國才能令自己置身外語環境、擁有大量練習機會。不過,他們也都指出,赴外學習生活必然面臨挑戰與犧牲,除了交換時適應當地文化、調適鄉愁,出國前後的準備與學分抵免等都極耗費心力,因此學生交換前應清楚自己的需求與目的。

陳美芬認為台灣學生需要出國學習不同的知識:

雙語發展 營造友善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大專院校開始思考如何在校營造國際力。淡江大學國際觀光管理學系主任葉劍木表示,系上標榜全英文授課、學生全出國,大部分的學生受到海外交換、雙聯學制、實習等計畫的吸引而來就讀。 

疫情期間利用全英語環境營造偽留學體驗成為可能,葉劍木表示該系專業課程設計與國外相關科系課綱差異不大,且有約一成外籍生就讀。陳之華指出,注重課程內容、語言練習和外籍生互動是偽留學體驗的三大要點,然而本地框架和學習概念難以完全破除,因此還是會跟國外課程有差異。

陳美芬指出,在台灣大部分的全英語學程起初都不完全是為了台灣人所設立,不過隨著行政院推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營造國際友善環境成為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標。她表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今年已運用網路與多國舉辦高教論壇,討論高教未來發展、英語教育、華語推廣與國際研究合作等項目,持續為未來交流作準備。

她亦說明,今年政府設立雙語國家政策推廣單位,目前雖已加速此計畫的推動,不過她呼籲各界善加利用疫情期間紮根準備國際資源,未來疫情趨緩後,方能從容發展。

國際交流對於大專院校十分重要。攝影/陳昭維

疫情雖然衝擊國際教育交流、對學生和大學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仍可見許多單位為了使其延續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雖然目前這些方案的成效與實際赴外仍有差異,但也讓教育界開始思考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防止疫情擴散校園 高中以下師生禁出國

疫情影響客源 視障按摩師頓失生計

電商戰國時代 零售業者應對後疫情消費

南韓疫情催化補習弊端 台韓教育問題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