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美感教育1】「美」有感覺 美感教育融入教科書

記者 陳宥均、陳宥蓁、羅宇彤/採訪報導

三位非設計或教育背景出身的國立交通大學畢業生陳慕天、林宗諺、張柏韋,大學期間各自遊歷歐洲後,發現當地人從小就生活在充滿美感的環境之中,因而對台灣民眾普遍缺乏美感意識的問題頗有感觸,進而組成「美感細胞」團隊,共同推動美感教科書計畫,希望透過教科書再造,為台灣下一代注入新的美感能量。

美感教科書至今已發行三季募資計畫,並與多位插畫家及設計師合作,投入教科書設計。照片提供/美感細胞

細節感受美 把美術館帶進教科書

台灣街邊雜亂無章的招牌樣式,彰顯社會需加強生活美感的迫切性。美感細胞秘書長何富菁說明,團隊在經過是否該打造美術館、建立公共藝術裝置等提案後,發現台灣其實並不缺乏菁英階層的美感,而是需要讓大眾從教育及生活中入手,長時間感受和自行發現。

創辦人之一陳慕天分享國七體育課本的設計理念。攝影/陳宥均

據團隊調查,凡十二年國教的學生,與教科書相處時長達1萬2760小時。由於培養美感需從小耳濡目染,教科書又是學生最常接觸且成本較低的入門款,因此美感細胞團隊以「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為口號,開啟教科書再造計畫。他們認為學生瀏覽教科書的次數是參訪美術館的數百倍,需從小接觸美的事物才會對美有所感覺,因此陸續與出版社合作,聯合多位設計師打造美感教科書。

以自然課本為例,加入葉脈紋路設計,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植物的細節。 攝影/陳宥蓁

培養美感 從零做起

起初因大學生身分被當作門外漢,到之後發起共三季的募資計畫,美感細胞成名之路並不容易。何富菁說明,決定發起第一季計畫時有如白手起家,沒人認識自己是誰,更質疑為何他們有權對教育提出修改、在設計界定義美感。

第一季的教科書產製過程非常艱辛,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四處找尋願意合作的設計師,拼拼湊湊完成了美感教科書。陳慕天提及,第一季因每單元負責的設計師不同,風格落差很大,但這也體現美感的多元性,讓學生能夠摸索自己喜歡的風格。「先行動才會開始有外擴的效益」,何富菁坦言此次的成品並不成熟,但開啟與專家和大眾討論的契機,因此她認為這是非常可貴的經驗。

第一季國語課本與不同設計師合作,在課文中呈現多元美感。照片提供/美感細胞

一場促使美感細胞爆紅的TED演說,加上專業設計師的加入,美感教科書計畫開始被民眾知悉,三位發起人也被多家媒體以「非專業出身的交大學生」標題報導。美感細胞的角色如同政府與出版社間的橋樑,在與教育官員開會時,替出版社發聲來回協商解決方案。舉例來說,過去出版社編制課本時僅有圖稿費,因美感細胞的倡議及設計日漸受到重視等因素,新課綱的教科書才納入設計費。

美感細胞秘書長何富菁解說各本美感教科書的內涵特色。攝影/陳宥蓁

教育現場的實際反饋 期待更大進步

新北市三和國中公民教師鄭淳方從美感教科書第一季就開始關注此計畫,直到第三季新增國中課本後,便立即申請讓學生使用。她認為,新舊版教科書的知識點是一樣的,主要在於編排設計上有別於以往。像是美感教科書使用不同顏色將主題分區,讓學生一目瞭然。目前在課堂中她會和學生討論兩者在傳達知識上的不同之處,並將美感教科書作為輔助教材使用。

第三季美感教科書與台灣吧合作,推出國八公民課本,加入選票教材設計,讓學生理解公民參與的意義。攝影/陳宥蓁

除教職外,鄭淳方已投入教科書編寫工作近二年,她坦言,出版社在文字方面表現得很好,但部分排版對學生較不友善,文字佔據大量篇幅,筆記書寫空間也不足。

新北市三和國中公民教師鄭淳方。攝影/陳宥蓁

而美感教科書會將部分文字圖像化,就學生立場而言,有時圖像化的表達更容易快速吸收、了解課文重點。但因國中課本的知識量較多,可改變的程度有限,且教育部制定的出版時間非常緊湊,也是造成一般教科書缺乏美感的原因之一。

翰林出版社美編部經理李博勝說明,設計編排在教科書製作過程屬於後段環節,完成後又可能會被判重編,故工作時間容易被壓縮,連帶品質連帶受影響。理想的情況為美術編輯工作在書本規劃初期即可參與,搭配整體做設計。

鄭淳方的學生在使用美感教科書後,提出相對一般教科書的使用心得,他們發現美感教科書在排版方面較像是由人編寫出來的,普通教科書就像機器編寫而成。此外,相較於課文的文字敘述,學生也更喜歡將文字圖像化的陳述方式,而當初拿到美感教科書時也感到十分新鮮、好奇。

新北市三和國中學生認為,目前美感教科書對他們而言是傳統課本外的輔助工具。攝影/陳宥蓁

好奇之餘,學生也表示因已習慣固有的課本形式,認為傳統教科書的資訊量較為充足,在面對考試時傳統教科書仍是首要之選,雖可看出美感教科書有別於其他課本,但在不太了解美感的定義下,無法明確感受到課本中的設計用意。學生實際使用後說明,美感教科書雖是一種創新,但仍需花時間適應新版課本。

收藏品還是消耗品?實用性受質疑

依據十二年國教的學習歷程,學童在國小至高中拿到教科書的累積數量預計將突破百本,教科書成為學生學習的必需品。何富菁透露,美感教科書的費用確實與一般課本存在差距,目前為少量印製,一本書的費用大約落在新台幣80至100元之間,大量生產後,價格才能壓縮在合理的範圍內。而傳統課本過於廉價,比一杯珍奶還便宜,未來希望教科書價格能調整以符合市場定價機制,如此才能整體提升教科書品質。

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葉興華。攝影/陳宥蓁

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葉興華在課程設計、教材與教法領域耕耘多年,她表示學童在國小至高中時期的書大多用完就丟棄,教科書早已被定義為消耗品。

且現代學習素材五花八門,舉凡紙本參考書到網路學習平台皆在市面上出現,在多元教材的競爭下,如何讓外界將美感教科書定義為學習工具,而非書櫃裡的收藏品,具有相當難度的挑戰。

儘管美感教科書在設計與排版上跳脫傳統,展現教科書新穎的一面,卻因增加許多如卡紙、拉頁的附件,及為了版面清爽需擴增頁數,比起一般教科書高出非常多的成本。翰林出版社美編部經理李博勝表示,美感教科書部分設計過於理想,若無法通過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將無法走入體制內做全國性採用。

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培育許多編寫教科書專業人才。攝影/陳宥蓁

葉興華認為教科書的設計不應過於追求視覺上的美,而是如何讓學生藉由教師的引導,達成學習目標。她指出國人美感素養不足的問題不應單歸咎於教科書,也有校園環境美化和藝術領域課程等其他因素。但若不首先關注出版社的經營管理,及在民生消耗品與藝術收藏品間取得平衡,恐難以對教科書的多元化有所助益。

 

系列報導:

課程計畫與書展 望美感從生活出發

延伸閱讀:

美感教育扎根 拒絕被考試綁架

紙本書不受青睞 圖書產業一路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