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社會社福

拒絕傳統教育 實驗機構給孩子另類選擇

記者 鄭丞皓、陳威頤/採訪報導

教育對於人的成長過程很重要,台灣的教育體制一直以來都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以各種科目的考試和分數衡量學生因此忽略學生成長的興趣探索,位於桃園的原來學苑實驗教育機構創辦的理念是「覺性」、「高科技」、「大自然」,希望能藉由有別一般以考試成績為重的教育以自主管理和各種上課內容帶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

機構內只有約30名學生並且從國小生到國中生都有包含,而這正是原來學苑的特色之一,藉由混齡能增加學生交流的多元性,並且打破一般年齡階級之分能看到不同年齡的學生互相幫助、成長。

學生們齊心協力清洗餐具。攝影/鄭丞皓

「覺性」、「高科技」、「大自然」這三個詞彙代表了對學生的期許,「覺性」希望學生能藉由課程從內到外察覺自我,「高科技」為學生能自律的使用科技產品幫助學習,「大自然」讓孩子觀察到自然規律並且學會尊重生命。機構內課程很多都和一般學校的一樣,例如國文、英文、數學等,而不同之處有一周的課程會有三到五堂的空堂時間,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自主管理,此外學校也沒有禁止手機、電腦等讓學生能利用現代科技幫助學習。

同學在空堂時間的日常。攝影/鄭丞皓

自主管理學習的方式讓外界擔心學生是否會缺乏自制力並產生惰性錯失良好的學習機會,朱佳仁老師認為和學生進行不同的對話,藉由日常發生的各種事件教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此外老師們也會帶學生到處走動、有實際工作的經驗,結合日常的大小事讓學生能理解到學習的重要。

普通學校和教育實驗機構有許多差異,目前國二的道同學分享了他轉進來教育機構前後的差異,相比體制內的學校機構的管理自由許多,並且機構的學生人數較少和同儕能有更多互動促進同伴一起學習。

老師帶領學生清潔環境。攝影/鄭丞皓

隨著年紀增長這群體制外的學生到高中、大學依然要回去現有教育體制的學校,對於再一年畢業的道同學來說回歸到一般學校還是比較擔心的,例如學校師生環境和教育機構裡有所差異,以及課業方面在機構的課程規劃都是讓學生能盡量自主管理擔心會有跟不上課程內容,機構內也不像一般學校內有各種校規各種考試成績等束縛,對於體制外的學生能否適應環境是需要家長和老師關注的。

機構內英文課的上課情況。攝影/鄭丞皓

在原來學苑任教八年的孫日成老師帶過無數學生,他認為每一位畢業的學生都很優秀,藉由機構特殊的教育方式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成自己內心嚮往的樣子,學生在這裡所學到的東西能感受到並連結自身的生命經驗正是孫日成當老師所追求的。

過去就有出現台灣教育太注重於成績和考試的聲音,填鴨式教育讓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只會不斷考試讀書,到了就讀大學時對於科系的選擇沒有想法,藉著原來學苑的教育體制反思怎樣的教育配套措施才能讓學生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創造出更多各行各業的人才。

學生在空堂時間從事籃球活動。攝影/鄭丞皓

 

延伸閱讀:

​​跳脫體制框架 自學生共學探索教育

沒有鐘聲的校園 實驗小學顛覆教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