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交流珊瑚復育 盼重現海底美景
由於全球氣候暖化與人為海洋污染,珊瑚面臨白化危機,以台灣為例,從一開始的被動的宣導保護海洋,到後來採取實際行動復育珊瑚,而實際上台灣珊瑚復育行動的幕後推手是日本人,將復育技術傳授給台灣。
由於全球氣候暖化與人為海洋污染,珊瑚面臨白化危機,以台灣為例,從一開始的被動的宣導保護海洋,到後來採取實際行動復育珊瑚,而實際上台灣珊瑚復育行動的幕後推手是日本人,將復育技術傳授給台灣。
現代小朋友鮮少有機會看到食物的原型,常常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日用飲食來源為何,亦不清楚其中營養。而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永平國小,已積極發展食品教育數年,讓小朋友可以從健康實作中,習得相關知識。
教育部在2022年與農委會合作執行《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提供資源有限的偏鄉學校,有更好的營養午餐幫助孩子茁壯成長,而計畫背後其實藏著廚工、營養師,以及運餐司機們的默默付出的角色,讓偏鄉學校的孩子們,每天都吃上熱騰騰的午餐。
在台灣,食物浪費的問題日益嚴重,剩食狀況拉警報,驚人的數值讓人無法忽視,各界也積極採取不同策略,來減緩食材不必要的消耗。
在桃園的養蜂場,養蜂達人連冠欽採用自然生態管理,提供蜜蜂無農藥、化學藥劑的天然植物採蜜。在養蜂之餘,也提倡食農教育,把養蜂與教育結合,讓民眾自行走入蜂場與蜜蜂進行互動。
卡那歲,是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山上的農場。卡那歲是一條溪的名字,在早期是布農族Takis-vilainan家族依靠生活、耕作的溪流。第四代主人Biung透過復刻卡那歲小社聚落,讓更多人來體驗布農族文化。而這裡是也是超級未來食物油芒的故鄉,這個曾經瀕臨消失的植物再度收到重視,在這裡的田野間進行復育,製作成各種特色食物,體驗老人家記憶中的味道,延續這份美好的文化傳承。
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買菜不是去超市就是去菜市場,但在這些山區的小村莊中,人們對於買菜的記憶則是遠方傳來錄音卡帶樂聲,老闆娘喊著「欲來買菜嗎!(台語)」劃破了清晨,村民們踏出家門,向那台移動的市場聚集,菜車停好,人們蜂擁而上搶買當日最新鮮的食材。
自2019起,新北巿教育局每年舉辦「食農樂活巧營造學校推行計劃徵選」,鼓勵校園主動提交食農教育實施情況企劃書作申請補助經費之用,並分為三大組別:萌芽學校、結穗學校、典範學校,隨著組別的遞進可獲得的補助就愈多,但僅有四十八間獲選名額,以競爭型計劃推動各校發展更有特色規模的食農教育。
學甲人陳胤丰有感於故鄉人口流失困境,急流勇退返鄉打造出具教育、文化意義的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化身成小朋友的蜜蜂哥哥,結合攀樹、修樹課程,並積極邀請外地青年參與學甲區上白礁祭典,徹底融入當地生活,挖掘風俗習慣,發展鼎農村獨有特色。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林本源園邸,隸屬於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而同樣位於板橋的中山國小,便與文化局合作,透過一系列的導覽培訓,讓學生親自為到訪民眾進行解說,帶大家深入瞭解古蹟的背景故事及歷史。
粄食為客家特色文化之一,早期客家農業社會為慶祝家中有男丁誕生,會以糯米、花豆餡製作新丁粄酬謝神明。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抬頭,更新增慶祝女孩誕生的新枝粄,為傳統文化增添新意。
菁桐社區近年積極參與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的「農村再生」計畫,而今年社區採納專家建議打造「綠色奇機療育蔬菜園」,達到綠色照護及食農教育,同時社區內還舉辦爸比育兒日常攝影展,試圖改變年長者的觀念。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為推廣北海岸在地農創產業,於2021年9月推出「新北農創e遊券」,邀請12家農場合作,安排各類型體驗遊程。農業局農牧經營科技士陳思婷評估,票券至少會爲地方帶來超過四到五倍的經濟效益。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