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焦點

父子檔養蜂轉型 傳達生態教育理念

記者 尤帷純、郭興宇/採訪報導

養蜂場第二代養蜂人連仁裕,將養蜂的興趣變成專業,透過產業轉型於桃園新屋經營養蜂場,並與兒子連冠欽大學所學專業結合,打造擁有食農教育、生態導覽以及手作活動的特色養蜂場,讓民眾能夠正確的了解蜜蜂生態。

養蜂場蜂箱排列整齊,蜜蜂會認蜂箱位置回家。攝影/尤帷純

從爺爺那代開始接觸養蜂,因為將部分土地借給蜂農擺放蜂箱使用,花期結束時蜂農送了兩箱蜂箱,蜂箱也意外地成為開啟連家的養蜂之路的關鍵。

歷經四、五十年的養蜂過程,不僅蜂箱的數量逐漸增加,同時也為三代養殖蜜蜂帶來不同的動機,由單純興趣養蜂到商業養殖,再到現今結合休閒產業,發展出有別於以往的養蜂型態。

養蜂達人連冠欽工作畫面。攝影/尤帷純

連冠欽為了凸顯蜂蜜的價值,讓更多人看見臺灣蜂蜜的好品質,因此希望能夠藉由產業轉型,建立自身品牌並讓民眾了解蜂蜜採收的過程是如何運行,進而帶動養蜂市場、養蜂人收入以及消費者需求。不過在嘗試轉型的過程裡也面臨到許多難題,尤其是行銷宣傳方面,該如何找到合適的管道,讓更多人知道養蜂場、了解蜜蜂生態。

蜜蜂於蜂板上活動。攝影/尤帷純

養蜂人連冠欽表示:「食農教育主要著重在從產地到餐桌的階段,因此希望遊客來到養蜂場並不是只有單方面的聽介紹,而是希望帶民眾進入養蜂的工作場域,試著從我們養蜂人的角度認識蜜蜂生態,更能透過食農教育拉近孩子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則是透過與生態的互動,認識蜜蜂、了解蜜蜂的特色,拉近人與蜜蜂之間的距離。

養蜂達人父子共同檢查蜜蜂狀況。 攝影/尤帷純

然而近年來蜜蜂卻出現大量消失的問題,由於全球暖化使得氣候異常,讓動植物無法在對的時間生長,再加上農藥使用和寄生蟲增加的情況日益劇增,導致全球蜜蜂死亡的數量快速攀升。

此外,蜜蜂因為不明原因而大量消失的情況稱之為「蜂群崩潰症候群」,也就是說蜂巢內大量的工蜂消失,進而造成蜜蜂生存環境的不平衡,促使許多農作物無法獲得蜜蜂授粉,產量大幅下降,同時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蜂箱放置區有數以萬隻的蜜蜂於此活動。攝影/尤帷純

養蜂場是採取「自然生態管理法」來維護蜜蜂的生存環境,在不使用化學藥劑和抗生素毒情況下,透過與自然共存的概念,運用既有的自然生態,營造適合蜜蜂生存的環境,不僅可以讓蜜蜂有正向的循環,更能夠在環境劣勢的現代,找到蜜蜂生存的平衡點。

蜜蜂尋找水源。攝影/尤帷純

維護蜜蜂生態發展不只是養蜂場的事情,而是屬於每個人的責任,蜜蜂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更在整體食物鏈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蜜蜂消失將會導致生態平衡產生問題,連帶影響的不只是動植物而是全球的所有生物與動植物。儘管現有的環境條件對於蜜蜂生存不利,但人類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實際付諸行動來控管大環境不利的情勢?這部分仍然值得每個人去思考。

 

延伸閱讀:

鼎農村在地教育 蜜蜂哥哥的洄游之路

【找回蜜蜂系列報導一】城市養蜂生態教育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