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奔波百里人情味 山上人的移動市場

記者 陳姵穎/採訪報導
吳名周(右起)與陳淑絹在凌晨駕駛菜車夜行超過一百公里的路程下山採購。攝影/陳姵穎
吳名周(右)與陳淑絹(左)在凌晨駕駛菜車夜行超過一百公里的路程下山採購。攝影/陳姵穎

音樂聲響起,一台載滿貨物的發財車駛進村莊裡。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買菜不是去超市就是去菜市場,但在這些山區的小村莊中,人們對於買菜的記憶則是遠方傳來錄音卡帶樂聲,老闆娘喊著「欲來買菜嗎!(台語)」劃破了清晨,村民們踏出家門,向那台移動的市場聚集,菜車停好,人們蜂擁而上搶買當日最新鮮的食材。

行動柑仔店 造福小學生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的瑞里村,沒有加油站,沒有便利商店,沒有菜市場,亦沒有生鮮超市,連孩子上學的國高中都需要下山到市區。村長陳振山表示,曾想在這些村落的中央蓋一個消防隊、在村中開一間超商,然而人口數不夠多,這些建設皆在觀望中。

正因為村裏的物資較缺乏,人們若要下山到市區採買需要行經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花費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嘉義市區。所以除了下山採購,或種菜自給自足外,「菜車」便是村民們最大的糧食支柱。有一台行走五十多年的菜車,奔波在七、八個村落裡,為這些採購不便的村民運來他們一個禮拜的糧食,這台菜車成為這個偏遠小村落特殊的人情文化。

菜車抵達瑞里村莊,村民們前往採買最新鮮的食材。攝影/陳姵穎
菜車抵達瑞里村莊,村民們前往採買最新鮮的食材。攝影/陳姵穎

菜車老闆吳名周為了村民的柴米油鹽起早貪黑,行經一百多公里的夜路,到山下的菜市場購買所需的糧食,趕在天亮前回到村莊,讓最新鮮的食材可以送達村民手中。一個禮拜七天,菜車只休息一天,早前更是全年無休,無論颳風下雨都會摸黑下山採購。

吳名周(右)與陳淑絹(左)早起摸黑,為下山採買而做準備。攝影/陳姵穎

為何說人情味?除了無畏風雨地百里奔波購買食材外,菜車老闆娘陳淑絹還會攜帶小手冊,記著村民請託要購買的物品。陳淑娟說:「只要別人訂購,無論是什麼都一定會買到,市場沒有就會託人幫忙購買。」此外,菜車也會將村民們耕種的蔬菜運下山代為販售給商家,幫助村民賺些外快。 

老闆娘吳淑絹手持筆記,上面紀錄著採買清單及村民「點菜」的各項產品。攝影/陳姵穎

陳淑娟表示,早期沿路賣菜,只要車能到的地方都會去,久而久之彼此逐漸熟識,菜車便不再是做生意而已,而是一種與人交流和溝通的學習。她笑說,賣菜時偶爾會有婆婆媽媽們訴說心事,她也很有耐心的陪客人們聊天,得到的不只有金錢,更多的是老朋友們之間的情感。

陳淑絹(左)在豬肉攤仔細告知店家今日進貨的肉量。攝影/陳姵穎

菜車還與偏鄉小學合作,孩子們的營養午餐食材皆是菜車幫忙運送,將一箱箱從山下低溫保存的新鮮食材搬進廚房,一個禮拜運送兩次。

在還未合作前,學校營養午餐食材是由老師們輪流下山採購,不僅耗時耗力,也沒有冰箱能保鮮。如今由菜車採購,學生們能吃到當天的新鮮時蔬,成了偏鄉學校老師和孩子們的一大福音。

吳名周之子吳泓豫,會親手將營養午餐的新鮮食材送到小學廚房。攝影/陳姵穎

熱心服務 為民喉舌

吳名周在小學7歲時便跟著母親一同賣雜貨謀生,從挑著扁擔摸黑走在山路,到腳踏車、火車,還曾坐過流籠橫跨兩山,隨著道路開通,才開始用機車載送販賣,後來才有現在這台發財車。五十多年來的辛苦也並沒有白費,吳名周熱心為民服務的精神,獲得村民的肯定,他以最高票當選鄉民代表,繼續為眾人服務。

吳名周在結帳時與客人有說有笑,這樣相處對他來說已是日常。攝影/陳姵穎

時代在進步,菜車是否也會改變目前的經營方式?陳淑絹與兒子吳泓豫一致提及想轉變目前的菜車經營模式,陳淑絹表示,想在瑞里村開設一間超市,定點販售,減少菜車每天上山下山奔波,食品陳列在架上會看起來更新鮮乾淨,而販賣的東西會依舊豐富。

吳泓豫為村民現切新鮮魚肉,方便購買。攝影/陳姵穎

吳泓豫則表示,改變之餘還是會想保留原有的人情味,以外送的方式,將新鮮食材親手送到需要的家庭,尤其是沒有車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不用大費周章地出門,也能買到生活必需。

無論吳名周一家會採用什麼樣的販售方式,他們在這偏遠山間小村落經營的不只是商品,還有人情味、好朋友之間的噓寒問暖,以及那份為民喉舌的熱忱

行動菜車多年來不間斷,陳淑絹不只買菜,更與村民們培養出感情。攝影/陳姵穎

延伸閱讀:

宜蘭菜市場走讀 推廣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