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

【攝影報導】開單下夾縫求生 深夜麵攤的辛酸

記者 劉昀/採訪報導

「大半夜擺攤很辛苦,但為的就是養家餬口、過生活。」楊維如停頓了一會兒,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又繼續切著手中的豆干。

麵攤老闆娘楊維如正整理著食材,準備開店。攝影/劉昀

深夜12點,基隆崁仔頂魚市場正迎接開市,大大小小的冷凍貨車進出在孝一路,漁行將新鮮魚貨一箱箱分籃,準備競價。楊維如的麵攤就位於市場中,孝一路與仁三路的街角,基隆慶安宮的前方。麵攤沒有名字,沒有招牌,由三輪機車改裝而成,雖然不大,設備卻齊全,煮麵燉湯的麵桶、保鮮小吃的冰櫃、冰鎮飲品的保麗龍盒。

攤販位於慶安宮旁,派出所對面。攝影/劉昀

從零開始的麵攤日誌

今年55歲的楊維如,經營麵攤已超過30年,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蠻幹硬闖,從錯誤中學取經驗。「會選在魚市場這邊是因為從小就在這區長大,小時候爸爸開五金行就在廟旁邊,所以很熟悉。以前完全沒開過店,也沒有做過小吃攤,因為早婚又要養小孩,希望他們能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才開始擺攤。」

她的麵攤其實一開始並非在市場轉角處,而是在慶安宮旁的一個小小三角窗攤位,但因為地方派系的糾葛與店面紛爭,店面遭沒收後,才轉變成如今的三輪車攤位。「我很心疼那個店面,花了三百萬買下來,結果就這樣被收走了。」

由三輪車組裝而成的行動攤位。攝影/劉昀

她表示,最剛開始經營時,煮的麵很難吃,生意極差,很多器具的使用也不習慣,常常拖延送餐時間,或是食物沒煮熟,遭受到許多客人的批評,甚至被威脅過要上網寫評論,讓這家麵攤倒店,沒辦法繼續做生意。

直到後來,她遇到幾位廚師客人,在他們的教導與建議下,她慢慢摸索研究,改良食材配方,生意才逐漸好起來。「麵其實很簡單,但正因簡單,才越能使人感受到溫飽一餐後的幸福。」

楊維如的湯麵,簡單樸質,沒有過多的調味與配料。攝影/劉昀
楊維如澆淋滷肉飯的滷汁。攝影/劉昀

臉上的笑容是最大的回報

「辛勞是當然辛勞,看到他們(客人)吃飽後滿足的表情,想到他們能因為這一頓飯繼續上工就覺得一切都值得。」楊維如說,這個麵攤對她來說早已不是生財求生的工具,更像是一個情感聯絡的場所,尤其基隆靠海,冬天的天氣相當寒冷,能夠在冰冷的天氣中喝上一碗熱湯,溫暖身體,對漁夫們來說也是一天工作的活力來源。「有時候吃麵聊天,他們還會帶魚貨來送我。」

小小的攤位,設備卻很齊全。攝影/劉昀
楊維如將剛川燙好的小菜盛起。攝影/劉昀

過去遭警針對 流動攤販的辛酸

「現在的警察比較好,對我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能也是已經很熟了。只要我們低調,不要惹事就好。」回憶起過去經營到現在的辛酸,楊維如談到曾經被警察針對的故事。她說,她的擺攤地方剛好正對派出所,那時候的警察很常看心情取締。即使是深夜時段擺攤,也沒有妨礙到道路使用,還是會被開罰單,有時候一天還開好幾次,而她沒有足夠的資金開店面,所以這些罰單就只好接受。「其實就是為了生活而已,那時候被針對真的很無奈,一張罰單可能是我要賣兩天才賺到錢。」

楊維如將小菜端給客人。攝影/劉昀
楊維如工作中的背影。攝影/劉昀

在這一個小小麵攤中,楊維如看遍人間冷暖,受過別人的幫助,也歷經人生的低谷,她咬緊牙根挺過這些辛苦的歲月。她的深夜食堂也將繼續在午夜點亮燈火,為每一個飢餓的人們送上最溫暖的幸福。

楊維如熬煮著湯頭。攝影/劉昀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法理情 警察與違規攤販的距離

師大商圈黯淡 攤販與居民紛爭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