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公衛

友善環境與動物 「純素」時尚成趨勢

記者 顧永捷、王子尹、陳昱婷/採訪報導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純素概念也日漸普及,因此許多時尚品牌開始推出結合環境及動物友善的商品,常被稱作「純素產品」。根據The Vegan Society協會定義,純素產品在製作過程不得使用任何動物性材料也不得進行動物測試。產品多改以天然材料,像是:棉、麻,或以人造纖維製作商品,以慢時尚的永續概念結合動物保護理念,讓民眾追逐時尚時,也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追逐流行  兼顧環保

根據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及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公布的202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台灣位居第58位,全球倒數第七名,顯見台灣的環保及氣候變遷問題急需國人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該如何實踐環保,可以先從「衣」著手,每天穿的衣服、鞋子、包包配件,背後製成的材料為何?取材過程是否符合環保標準?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台灣在2022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位居58位。資料來源/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製圖/顧永捷

回顧台灣紡織史,商品是否具備環保概念,並非製造公司一直以來的考量條件。知名紡織公司行銷處經理陳啟祥說,早期台灣紡織業人力密集,生產是以量取勝的時代,當時並不是特別注重環保的素材,後期因東南亞及中國崛起,台灣開始轉型,再加上世界趨勢開始講究「可回收」、「永續」,紡織業才開始注重環保。

各類型材質的布料差異。攝影/王子尹
利用環保材料製成的服飾。攝影/顧永捷

「純素時尚」之所以能結合環境及動物保護,是因使用動物性材料會對環境造成許多危害,除了大眾熟知的廢水排放外,廢氣污染也相當可觀,根據環保署統計,2020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一為二氧化碳(CO2),第三為甲烷(CH4),而飼養牲畜就會大量排放這些對環境有害氣體。因此若使用非動物性材料著手製作產品,就能在選材上先避免掉一大部分的環境污染。 

圖為2020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製圖/謝佳妘

便宜耐用  降低汙染為首選 

台灣也有許多品牌以「純素」作為品牌理念,希望在推廣時尚的同時能友善動物及環境,而在選用這些材料時,「成本」也成為了許多業者考慮的問題,純素皮件品牌創辦人Vii與Mei提到,比起真皮製作需要精心挑選動物身上合適的部位,純素材料可使用的範圍更廣,還能夠讓成本有效降低。

該如何將「純素時尚」普及也是這些品牌致力發展的目標,Vii與Mei表示,希望能和更多時尚設計師與品牌合作,讓更多人看到純素皮革廣泛的應用及開能。雖然品牌盡心推廣純素產品,民眾也並非絕對買單,消費者挑選產品時,不外乎在乎其舒適度、耐用度純素皮鞋品牌業者巫秀玲提到,超細纖維是目前人造皮革中耐用程度最好的,其纖維不規則的纏繞,能讓鞋子變得更強韌,也不那麼悶熱。

純素材質產品強調能降低環境污染。圖片來源/巫秀玲

「純素」與「環保」能畫上等號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古德興表示,很多純素產品會用化學纖維替代,不過化學纖維壞處因為化學纖維是石油、化學的產品,掩埋的時候無法被分解。古德興也提到若要追求最極致的純素時尚,盡量使用天然的植物纖維,搭配樹木製成的再生纖維——天絲lyocell是最符合純素時尚的替代纖維

非人道取材  殘害動物生命

服裝能反映一個人的特質,但在我們追求美的同時,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身上穿著的衣物、配件從何而來?古德興表示,天然紡織的原料分成植物性纖維以及動物性纖維,植物性纖維以棉、麻等植物為原料,經由繁瑣的工法,紡成紗線;動物的蛋白質纖維則稱動物性纖維,羊毛為最常見的原料,其型態呈自然捲曲狀,能鎖住滯留的空氣,隔絕皮膚與寒冷的環境,使毛織物穿起來更保暖。  

動物性纖維以羊毛最具代表。攝影/陳昱婷

動物性纖維製成的衣物雖然有許多優點,但人類在追求時尚的道路上犧牲了許多無辜的生命。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 Asia)於9月20日在社群及影音平台發佈了一則,皮革工廠為了取得原料,除了切斷蛇的尾巴,還用釘子刺穿頭部將牠們固定,甚至在蛇意識尚存時,剝取蛇的毛皮,並將牠們凌虐致死。 

動動教育學會理事長葉傑生舉例簡單的貂皮商品,或許一隻貂即可製成,但更大的物件,就需要犧牲幾十條的生命,更因貂的數量稀少,被人類關在籠子裡大量繁殖,不僅剝奪動物原本的自由,還以殘忍的方式取得其毛皮,雖然人道一點的皮革業者會施打麻藥,但真正有做到的少之又少。  

葉傑生表示,現今科技發達,已有技術可以將回收物、塑膠轉化成衣物的製作原料,不需要從動物身上取得,也能製成擬真毛皮。巫秀玲也認為,人類應該保護動物爲牠們和我們樣,擁有生存的權利。 

鳳梨纖維  在地台灣味 

以友善動物為核心的純素時尚,與植物性纖維向來密不可分,尤其台灣作為水果王國,剛好能利用在地優勢,研發出具有「臺灣味」的純素布料。

臺灣許多純素商家,常選用鳳梨纖維作為動物性纖維的替代材料,Vii與Mei表示,臺灣量產鳳梨,一年農業廢棄物約高達 462 萬公噸,且因鳳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農業剩餘物,不是被打碎成堆肥,就是被當作垃圾處理,對環境負擔極大,因此透過一系列的升級再造,讓廢棄物變為時尚皮件。

鳳梨纖維從原料到成品的產製過程。資料來源/Vii、Mei、製圖/王子尹

鳳梨纖維具備許多優點,Vii與Mei認為,鳳梨除了取得容易、便宜、能快速獲取纖維素外,也十分環保,其培育環境不需要太多水分,旱地也能栽培,且主要生長於平原、丘陵,運輸便利也節省燃料,達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雙低,是對環境相當友善的原料。

  • 水足跡是一個用水指標。這個指標涵蓋直接用水和間接用水。直接用水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實際的用水。間接用水則是指商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
  • 碳足跡指由個人、事件、組織、服務或產品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以二氧化碳(CO2)的影響為單位),用以衡量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資料來源/水•動誌維基百科

但巫秀玲強調,不管是大家所認識到的鳳梨纖維、樹皮纖維、竹子纖維,以及近年來所發展的蘑菇纖維,在變成時尚皮革的過程,勢必會添加化學材料——樹脂,否則就會像「紙」般一撕就碎。而植物性纖維是否真的環保,巫秀玲回答:「和石化業相比的話,答案是肯定的」,但也證實,並非選用天然材料,就是絕對的環保。

古德興比喻,就像問無法被環境分解的「塑膠袋」、與經由樹木濫伐而成的「紙袋」何者較環保一樣,沒有絕對答案。評斷環保無法僅用單一標準作定論,但大眾仍需努力,在時尚、純素、環保間取得平衡,為地球多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台灣林業注入新活水 打造環境永續價值

推動循環經濟 醫療垃圾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