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袖體驗拔蘿蔔 推廣在地優質農產
記者 劉家伶、林琦芳/採訪報導 胡蘿蔔營養價值極高也易於入菜,被譽為「平民人蔘」。台灣胡蘿蔔在外銷市場,深受日本、香港等地歡迎。為了推廣台灣胡蘿蔔,雲林縣政府與在地企業一同舉辦國際胡蘿蔔日,透過田間體驗及食農教育,提高民眾對在地農產的關注。
記者 劉家伶、林琦芳/採訪報導 胡蘿蔔營養價值極高也易於入菜,被譽為「平民人蔘」。台灣胡蘿蔔在外銷市場,深受日本、香港等地歡迎。為了推廣台灣胡蘿蔔,雲林縣政府與在地企業一同舉辦國際胡蘿蔔日,透過田間體驗及食農教育,提高民眾對在地農產的關注。
記者 梁珈瑄、郭以柔/採訪報導 雲林縣台西鄉的青年農夫林柏賢,從小在台北都市中長大,卻因為一場徒步環島之旅,改 […]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隨著飲食西化、主食多樣化等因素,國人食米量逐漸下滑,台灣傳統米食文化受 […]
記者 方欣晴、洪子涵/採訪報導 年僅35歲的青年張凱迪,在五年前放棄修車的職業,為了讓孩子吃到最好的食物,他毅 […]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偏鄉教師陳香吟打造老農產業鍊,幫助弱勢老農擺脫長年面臨的銷售困境,同時透過食農教育拉近消費者與產地的距離,為老農開拓更廣的產銷可能性。她也構思「串聯老農與小農智慧的知識鏈及技術鏈與經濟鏈」計畫,希望改善老農缺乏農產品定位、銷售管道、品質穩定度以及資訊不對等的困境,同時透過舉辦「青銀共廚」、「行動書車」等活動,以及志工媒合,活化整個老農和小農產業。
在高雄市梓官區,有一家有機農場,農場主人李法憲是留英的社會學博士,因為家人對於食安的擔憂,而起心動念投身於有機農業。在有機農作之餘,李法憲也逐漸影響了梓官人對於閒置土地的看法,讓梓官的農業逐漸被重視,帶您一起來看。
目前設籍在都會區的原民人口數,已超過原民總人口數的一半,都會原民該如何互助團結,成為問題。來自阿美族的Wsay將原民文創平台翻新,進駐咖啡廳,藉此傳播原民文化。來自泰雅族的青年,Yuli和Savungaz,則是將咖啡廳打造成原民互助空間,協助南來北往的原住民在都市發展。
1. 機車兒童座椅無規範 影響安全保障 2. 忠孝西夜間試辦無誠意 機車全日通行遙遙無期 3. 科技產物引領現代社會走向便利生活 4. 校園遊蕩犬問題頻傳 如何取得人犬互動平衡 5. 外來種銀合歡擴張 壽山生態多樣性危機 6. 農場裡的小農夫 食農教育永續經營 7. 「耕心之路」 有機農場助更生人重返生命正軌 8. 拾荒者的曙光 和拾荒者走在一起的年輕人 9. 「妙手回春」 圖書醫院拯救破損書籍 10. 源自台灣的運動──木球 11. 逆天創造新人生 圓夢身障運動員
位於新北坪林北勢溪流域,有一群為了致力於地方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團隊―採集人共作室,探討人與環境的共生生活,除了北勢溪流域存在的環境問題,將透過教育讓學生認知環境永續的重要性,生態創新教育向下扎根,為守護家鄉生態環境共盡一份心力。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雲林西螺是台灣的醬油之都,西螺醬油又稱作蔭油,由黑豆製成堅持傳統釀制法,雖然和速釀化學醬油相比,需要花費20倍以上的時間,但是這漫長的等待,卻讓西螺醬油味道更加甘醇的關鍵,而西螺醬油的背後,靠著一群堅持古法釀造的製醬者,讓這具有百年歷史的醬油香,一代接著一代飄散於台灣的大街小巷。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