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不識食物原型 食育從小扎根

記者 吳冠諭、洪賢幸/採訪報導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小朋友很少有機會看到食物的原型,常常不知道自己每天的日用飲食來源為何,亦不清楚其中營養。而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永平國小,已積極發展食品教育數年,讓小朋友可以從健康實作中,習得相關知識。

永平國小於民國100年成立第一間食育教室,主要是用來實作教學,而在11年後,更發展第二間食育教室,主要會朝向教導學生餐桌的禮儀。而在校長唐永安與全校老師的共同努力推動下,成功將食育教室列入108課綱校定課程,在食育老師的培訓方面則由退休老師游素珠義務指導。此外,課程核心除了主張蔬食教育,還會培養孩子感恩惜福的精神。

永平國小的食育教室課程,從一到六年級的教育方針與課程內容皆不大相同。攝影/吳冠諭

永平國小的學生從一到六年級,每學年會有一次可以進入食育教室,上課內容也會隨著年齡層提高而增加難度;永平國小食育士隊長黃瓊瑩說明,例如一年級就是做「一口飯糰」,二年級是做「營養三明治」,三年級是「高麗菜煎餅」,再來四年級是「地瓜煎餅」,五年級則是「彩虹飯糰」,而最後六年級還會使用到烤箱,製作「披薩」。

食育老師在旁邊提醒小朋友,要準備另外一個碗打蛋,確認雞蛋是新鮮的,才可以倒入攪拌盆中。攝影/吳冠諭
在實作過程中,每一組都會安排一位食育老師從旁協助,不時提醒小朋友手要抬高,避免燙傷。攝影/吳冠諭

不僅僅在學校會進到食育教室,學習烹調與認識食物營養,就讀永平國小三年級的謙謙,回到家中也喜歡自己下廚,甚至會自己做早餐。而在學校也養成好習慣,回家不太會挑食,也鮮少會有廚餘。此外,謙謙還會跟媽媽分享在食育課程中學到的小知識,例如要如何分辨雞蛋是否壞掉或不新鮮。

永平國小三年級的謙謙除了在學校上食育課,平常在家也會自己準備早餐。攝影/洪賢幸

永平國小課程組組長江雯琪表示,除了食育課以外,部分班級導師會在校定課程時間,申請借用第二間食育教室,並給予學生有別於烹煮實作的相關食育課程。例如與外部油品單位合作,讓小朋友認識不同的油品,知道怎麼選擇健康的油;藉此可以了解到食品教育已深耕,老師能自發性地利用時間安排課程,除了配合校定課程內容之外,還可以延伸做課程變化。

除了食育教室,在永平國小的校園內,其實還有一塊小農園,江雯琪表示,由於校方目前將重點心力放在食品教育上,且該用地經過使用後發現不適合大量栽種,因此現在主要是由班級導師可自發性申請與永和社區大學合作,進行較小規模的食農教育,卻同時也能讓小朋友體驗植栽的樂趣。

部分老師會與永和社大申請合作,讓小朋友也體驗栽種樂趣。攝影/吳冠諭
永和社大的老師正在教小朋友,如何栽種秋葵。攝影/洪賢幸

新北市教育局體教科股長賴彥君指出,配合新北市的惜食政策,政府從民國106年就開始推動空盤運動,希望學生將所有的午餐都吃光,目前每個月也都會定期請學校做宣導,並透過督察人員到各班調查,了解剩食情形,而食育教育則實際有助於減少廚餘的產生,改善學生挑食問題。

其實,新北市還有另外23所國小也設有食育教室,然而永平國小的食育志工培訓、備課教案擬定,在經過多年的沿革與傳承,校內老師積極推廣及政府的輔助之下,皆已發展較為完善,也因此賴彥君表示,永平國小的食育教室及食育老師的成功發展也將使其成為示範點學校,教育局在未來預期將舉辦食育育樂營、校園參訪配合教師研習等相關活動,以善用校方學習資源。 

 

延伸閱讀:

典範校園融入食農 拉近人與土地距離 

食農教育盼立法 正視食安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