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廟宇結合自然景觀 拜拜祈福兼具觀光趣味

記者 郭恩嘉、陳又禎/採訪報導

許多年輕人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傳統宗教文化,因此,如何吸引年輕人前往參觀廟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近年來,許多廟宇結合觀景台的設計,成功地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其中包括台灣內湖碧山巖和新北市中和區的烘爐地。

廟宇結合風景區吸引更多年輕人朝聖。攝影/陳又禎

台灣拜拜信仰起源可追溯到清代,當時社會多種因素影響下,形成一種以拜神、祈福、消災為主要內容的民間信仰,信仰文化的形式與內容隨著時代變遷有所不同,但為人們提供安心、祈福、感謝的信仰體驗核心價值從未改變。台灣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廟宇,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全臺灣廟宇總數共計有1萬1363間,大多分佈在中南部。

幾乎在每座廟宇門口都能看見一對石獅子,祂代表的是吉祥的神獸,能夠鎮守廟門,擋煞、避邪,也有祥獅獻瑞的吉祥寓意;常見龍柱或是將龍雕刻在牆上,在宗教文化中也有特別的含義,龍代表的是十二生肖中最大的神獸,是四靈之首,龍身翻騰躍舞,也有歡迎訪客的意思,早期移民渡海來台辛勤開墾,建造寺廟拜神,透過精美雕飾與龍柱,來表達心中的感謝。

宮廟樑柱間藏有深層文化含義。攝影/陳又禎

在寺廟中也常常能夠看見一些求神問卜的儀式,例如擲筊、求籤以及對神明上香,讓信眾藉由無形的力量祈求心安。

在廟宇中最常見的上香文化,背後含義也非常重要,香在點燃後隨著煙裊裊上升,將自己心中所祈求的事物,透過煙傳達給天上的神明,是與神明溝通的重要媒介,而擲筊跟抽籤就像是神明給我們的回應。

然而越來越少年輕人接觸到廟宇文化,即使有拜拜的經驗,也對背後象徵的文化意涵不熟悉,但內湖的碧山巖以及中和的烘爐地在廟前皆設有觀景臺,成功地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現代人生活忙碌,宮廟只剩老香客身影。攝影/陳又禎

台北市內湖區碧山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建於清朝時期,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最近更進行一次全面的翻新,新增了一個位於山頂的觀景台,將山腰上的寺廟和整個台北市的美景盡收眼底。

新北市中和區烘爐地,興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擁有新北市最高的土地公神像,寺廟前的觀景台能夠甚至還能夠看見台北101,擁有一個令人驚嘆的夜景,在夜晚時分更成為年輕人聚會的熱門場所。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例子外,台灣還有許多廟宇結合觀景台的案例,例如高雄旗津的天后宮和台中市西屯區的妙音寺,都將廟宇與自然風景結合,讓廟宇成為更加活躍的文化場所。

任何疑難雜症都會讓台灣民眾想去廟裡祈求心安。攝影/陳又禎

觀光業者許家齊也表示,將廟宇文化結合自然景觀,能夠帶來正面的觀光效益。以往當導遊帶團去寺廟時,往往不會停留太久拜完拜就會離開,廟宇設置觀景臺能夠增加遊客停留時間,也能帶動周遭攤販經濟。他更提到,年輕人流行拍照打卡,也可以藉由拍攝風景照打卡上傳社群,成為另類宣傳手法,吸引更多民眾前往。

利用自然風景結合傳統文化的創新手法帶動一線生機。攝影/陳又禎

許家齊認為,廟宇結合觀景台的設計,不僅提供一個拍照的好地方,更能夠讓年輕人感受到文化與自然結合之美,也讓更多的遊客來到這些地方參觀,提升觀光價值。

傳統廟宇搖身一變都市綠洲。攝影/陳又禎

延伸閱讀:

數位科技發威 4D八家將貫穿古今

傳統廟宇彩繪 面臨失傳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