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種植韭菜 推廣食農教育
記者 陳明遠、辛恩/採訪報導 台灣普遍多以傳統肥料、農藥來進行栽種,在桃園大溪的農場裡,有位韭菜農開發智慧管理 […]
記者 陳明遠、辛恩/採訪報導 台灣普遍多以傳統肥料、農藥來進行栽種,在桃園大溪的農場裡,有位韭菜農開發智慧管理 […]
有機村透過農業局合作,推廣食農教育,藉此讓民眾體驗並學習到環境友善理念,傳承有機村的核心概念,有機種植不噴灑農藥,使土地得以永續利用。
曾經風光一時的九孔王國貢寮,在苗株病變後產業沒落,面臨年輕人口出走和人口老化,只留下廢棄九孔池。近年來青年返鄉復興,配合政府及學界轉型產業,重新利用九孔池促進環境永續。期許透過多方攜手合作與推廣,再創貢寮新價值。
近年來,食農教育受到大眾關注,宜蘭在地青年方子維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推動市場走讀,以「一邊玩一邊學」的模式帶學員認識菜市場,也與在地學校合作,讓學生了解完整的農事生產,發展簡單的耕食能力。
每當春夏交際之時油桐花在嘉義以北的丘陵地開得茂盛,提到油桐不少人直覺聯想便是與客家精神有關,而今年桃園楊梅的不臨山客家聚落之一員本社區是如何發展出一個沒有桐花的桐花祭,打造出一個具有客家精神與傳承的祭典。
你還置身事外嗎?臺灣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是民間團體,都相當關注食安與食物的環保永續。食農永續教育在忙碌的現代人生活下,逐漸成為人人須知的課題。食安風暴興起後,許多人更重視食物的來源與產地。
食農教育,結合飲食與農業教育的理念,利用校園環境種植食物,不僅增添綠意還能降溫。在台北市健康國小的綠屋頂春耕活動,學童們做中學、動手做, 透過耕種認識食物,這樣共耕、共食的概念,正是食農教育。
文山區有兩位年輕人意識食安問題嚴重,開始了共享廚房的計畫,希望推廣自煮的趨勢及食農教育。顧客透過親自動手做,不僅學習了解食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也重新掌握「食」的權利。
面對食安議題,政府不斷祭出相應政策期盼能改善現況,包括建立生產履歷、四章一Q認證制度等,就生產履歷的實行成果而言,也確實看到成效。然而,徹底解決食安問題乃長遠目標,實際面仍須回溯根源,包括對於飲食、生態、農業的教育,也就是所謂的「食農教育」。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偏鄉教師陳香吟打造老農產業鍊,幫助弱勢老農擺脫長年面臨的銷售困境,同時透過食農教育拉近消費者與產地的距離,為老農開拓更廣的產銷可能性。她也構思「串聯老農與小農智慧的知識鏈及技術鏈與經濟鏈」計畫,希望改善老農缺乏農產品定位、銷售管道、品質穩定度以及資訊不對等的困境,同時透過舉辦「青銀共廚」、「行動書車」等活動,以及志工媒合,活化整個老農和小農產業。
在高雄市梓官區,有一家有機農場,農場主人李法憲是留英的社會學博士,因為家人對於食安的擔憂,而起心動念投身於有機農業。在有機農作之餘,李法憲也逐漸影響了梓官人對於閒置土地的看法,讓梓官的農業逐漸被重視,帶您一起來看。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