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宜蘭菜市場走讀 推廣食農教育

記者 簡佳伃、王祉茜、黃憶欣/採訪報導

傳統菜市場以人情味和低廉的價格深受民眾喜愛,近來由於賣場、量販店的興起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傳統市場的人潮已不復以往。從小在宜蘭生活長大的「少年阿公」方子維便設計一套走讀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市場的運作、職人故事,也啟動食農教育,與在地學校合作,讓民眾對食物來源、生產到烹調的方式更為了解。

少年阿公方子維  推動市場走讀

菜市場過去是民眾購買食材的主要場所,但現今會來逛菜市場的大多是長輩,較難看到年輕人的身影。由於現今街市隨處可見賣場和大型量販店,加上外送平台的興起,使得大眾生活習慣改變,較少有機會深入市場感受人情味之美。

「來宜蘭迺菜市場」的發起人方子維,今年37歲,從小在宜蘭生活長大,爸媽都是在市場做生意,所以他對市場的環境非常了解。他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農業較為陌生,便希望將市場作為與宜蘭城市連接的入口,讓更多人對在地農事有更多的了解。

方子維說,希望找回台灣農夫的形象,所以便自稱為「少年阿公」,還原農夫耕作時常見的服飾,包含白色汗衫、西裝褲、止滑拖鞋、茄芷袋和廟會常見的紅黃色棒球帽都是他心中的台灣農夫形象。「市場阿公都告訴我,褲管一定要一高一低,這樣才有模仿到精髓。」

方子維的「農村阿公」裝扮包含白色汗衫、西裝褲、止滑拖鞋、茄芷袋和廟會常見的紅黃色棒球帽。 攝影/黃憶欣

2018年,他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推動市場走讀活動,以「一邊玩一邊學」的模式帶學員認識菜市場,方子維會親自帶著學員以徒步的方式逛市場,不管是蔬果攤、肉攤、裁縫店、磨刀行等等,他都會一一向學員做介紹,走讀活動大約兩小時,可以稱為一段市場的「深度旅行」。受到疫情影響,近來報名導覽活動的學員減少,以往有許多外國人會參加,目前則以國人為主,「一個禮拜通常會有兩、三團的團體導覽,一團大約1015人。

不僅有國語的導覽,也有台語、英語的場次可以選擇,吸引不少外國人報名。方子維過去曾到澳洲及日本打工度假,練就他英文的基礎,因此英語的導覽場次也是由他負責,他用簡單易懂的字詞帶外國人深入菜市場,體驗台灣市場文化。

方子維也提到,市場裡有一位賣雞肉的阿伯英文非常好,因為他曾到澳洲生活,因此阿伯可以用全英文的方式解說各類品種雞肉的差異,讓學員可以認識雞肉的正確英文名。

除了一般的國、台、英語導讀活動之外,「來宜蘭迺菜市場」也推出職人體驗,包括製作草藥包、手捏魚丸及手作裁縫。這些體驗活動都是直接在市場見習,教學的老師則是市場的攤販,透過老闆親自傳授幾十年來的經驗,讓學員學習到最傳統的技法。且所有活動都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是對於市場有興趣的大人、小孩皆可以報名參加若想更深入農村,也可以選擇「農村生活烹飪教室」,會由達人帶領挑選市場在地食材,並前往古厝手作宜蘭風格料理,感受農村生活風味。

南北館市場 專屬宜蘭人的記憶

方子維從小就在宜蘭南北館市場長大,母親在市場經營一家服飾店,而他們一家就居住在服飾店的樓上,所以方子維對南北館市場非常了解,於是將其作為市場走讀活動的中心,帶著民眾一邊逛市場一邊介紹攤商的背景故事、職人生涯及認識各種蔬菜水果的品名,藉此讓大眾對傳統市場有更多的認同感。

南北館市場以光復路作為分隔,北館走的是日本商店街的風格,天花板有屋簷覆蓋,具有老舊的時代感。方子維帶學員到市場導覽時,會由攤販為學員詳細介紹各類蔬果、肉類的差異,在市場擺攤多年的攤商也會說明南北館市場過去到現今的轉型差異。

北館市場具有日本商店街的風格,以販售生活百貨類為主。攝影/黃憶欣
南館市場以地下室作為主要販售生鮮食材的場域。攝影/黃憶欣

在北館市場裡有一間大明中藥房,經營40多年的吳老闆被稱為「魔法阿嬤」,她的雙手可以將平凡無奇的藥材搖身一變成防蚊包、養身茶和能怯風散寒氣的狗皮膏藥。平時她和女兒都會擔任課程的導覽員,帶領學員認識各種藥材及手作草藥包,她也表示,現在傳統的菜市場越來越少,大家對於市場的了解不多,「子維帶團讓大家認識市場的滋味、市場的運作、市場的辛苦,我覺得這樣的模式很好。」

在市場賣菜40年的張阿嬤表示「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的作物,這樣很不錯,子維四處奔波,就是為了推廣菜市場,辛苦他了。」

「農業最大的問題不是種不出來,而是賣不掉。」方子維說明,都市人常常覺得農業離自己很遠,因為都市要看到泥土地並不容易,於是他希望將菜市場作為都市與農業之間的入口,從最初的種植到販賣,再到餐桌的這段食物里程連接起來,讓都市人也對農事有更多的理解,或進而願意實際參與農耕相關的行業。

中藥房除了販售草藥包,架上也擺設許多粉狀、顆狀的中藥材。攝影/黃憶欣

30所學校合作 市場學融入課程

「來宜蘭迺菜市場」希望市場不只是一個買賣的場域,也能成為一所「學校」,於是與宜蘭在地30所學校合作,啟動食農教育,讓學生了解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方子維強調,市場不僅和農業相關,從基本的食衣住行育樂,到婚喪喜慶的用具都能在傳統市場看見

他接著補充,將市場融進課程的概念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前往學校演講,介紹台灣或國外的傳統市場,讓同學產生好奇心。第二步是請老師帶學生來參加導覽的活動,讓同學親自體驗市場的文化之美。第三步是透過產學合作,讓市場搭配學校的課程專題,使學生再一次來到市場,到市場完成老師出的作業,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

「過去都說要都市帶動農村發展,但為什麼不是農村自己發展出在地特色?」方子維希望以菜市場當作通往都市的入口,讓大家了解在地農業的重要性,未來他也希望更多的土地能夠延續,而非拼命地建造商業大樓、農舍與住家,且讓更多人對市場、農業、耕作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古厝變身文創基地 用音樂認識在地農村

位在宜蘭礁溪,有一間閒置古厝翻新的文創基地「游阿媽藝站」,是由在地音樂老師黃萱儀所召集成立。在老房子裡透過音樂創作,傳遞對土地的情懷,並藉由走讀及農村小旅行的方式,讓更多人能看見宜蘭在地農村中不同樣貌。

位於礁溪番刈田的游阿媽藝站,目前是由在地成長的音樂老師黃萱儀所經營。原本已閒置三十幾年的古厝,因一首《礁溪阿媽》而被電視台聽見,為了能一探阿媽過往生活的地方,於是黃萱儀召集人手一起將阿媽古厝整理乾淨,打造成文創基地,於2013年正式成立游阿媽藝站。

黃萱儀召集人將阿媽古厝改造成文創基地,完成後與阿媽合影留念。照片提供/方子維

最初藝站以食農作為主要推廣概念,「我覺得農業非常重要」黃萱儀說,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食」,在餐桌上的飲食行為及產銷履歷,都與農田種出來的作物息息相關,但因現今城市快速發展,生活在都市的人不太會接觸到農村,這讓黃萱儀對食農的推廣有了新的想法。

為讓更多人認識食農,有音樂創作專長的黃萱儀決定將音樂融入農業元素,用音樂寫在地故事,唱出土地情懷,利用創作歌曲分享她記憶中的鄉村生活,推廣飲食及農村之間的重要性。

「除了有穩定的收入外,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熱愛音樂的黃萱儀來說,能將工作與興趣結合是件開心的事,她平日正職工作是在多所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假日則是會在藝站開設的「番刈田歌唱班」授課。

在黃萱儀細心的經營下,藝站除了有固定開設的課程外,每隔一段時間也會推出不同活動,例如兩天一夜的農遊活動,藉由在地農夫、職人及嚮導的帶領,從各個角度認識礁溪與農村,同時也與「來宜蘭迺菜市場」活動合作,從農村到市場,再從市場到餐桌,一系列的活動除了希望大家能了解農業的重要,同時也能友善的對待這片土地。

黃萱儀與大家在游阿媽藝站中一同享用番刈田在地料理。照片提供/方子維

對於未來的規劃,黃萱儀希望能不斷地發揮身邊每個夥伴的專長,讓他們也能回饋家鄉,並且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創業。除此之外,黃萱儀期望自己能在40歲時能夠將在台灣收集到的資源分享到國外,協助古厝文化的創生,希望能到國外連結資源,並帶回台灣,實踐在地國際化。

體會「粒粒皆辛苦」 羅東高商走進農村見習

位於宜蘭縣的羅東高商在創立餐飲科時,希望能具有地方性的特色,經老師們數次討論後決議將餐飲科與宜蘭農業結合,推動食農教育。而羅東高商主任秘書簡瑛欣為了能讓餐飲科以外的學生也能接觸到食農教育,另外創立了「農業青年社」(以下簡稱農青社),帶領學生實際走入農田及宜蘭市場,了解農作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 

食農教育強調「飲食」與「農地」之間的關係,讓學習者看到食材在農地上生長時的模樣,親自感受農人的用心,了解飲食背後所乘載的社會文化,在近幾年逐漸受到大眾關注。2021年5月行政院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在院會上表示,食農教育是農業政策的根基。

「廚師也要認識農業,學餐飲不應該只是學習烹煮食物的技術,還要了解這些食材怎麼來,了解它們所代表的意義。」簡瑛欣指出,政府在推動食農教育通常以國小為主,國中為輔,到了高中則是一個大斷層,而羅東高商所處的宜蘭縣擁有良好的農業資源,不該浪費這樣的優勢。於是決定在校內推廣食農教育,讓社會科的老師與餐飲科合作,將課程與農業結合。

農青社提供農機具,讓社員們能實際操作練習。照片提供/簡瑛欣

簡瑛欣表示:「我們每天吃飯、靠食物賴以為生,而飲食與環境、文化息息相關,所以應該走進農村,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感受孕育我們的土地是如何運作。」簡瑛欣強調「粒粒皆辛苦」,食農教育就是教育學習者食物跟農業之間的關係,食與農相輔而成,缺一不可所有人都應該學習食農教育

此外,校內分別有餐旅群、設計群、商管群,因此特地創立「農青社」,讓非餐飲科但認同宜蘭農業的學生也能參與其中。農青社的社團活動主要分成三大方向──室內課程、實務操作、產地參訪。室內課程即安排講座,邀請農村達人或是農村青年到校進行農村品牌、農產耕作的甘苦談分享。其中,在一次課程中邀請到了少年阿公──方子維到校演講,開啟了方子維與羅東高商的緣分。

瑛欣說明,2018年農青社邀請方子維到校分享傳統市場的地方創生,而方子維的理念正好與羅東高商在推動食農教育很接近,因此2018年方子維向青年署提出「地方創生之帶老外逛菜市場」計畫,就與羅東高商合作,舉辦「菜市場入校園培力講座」,將菜市場與農青社課程教學結合,帶領學生親自到宜蘭市場參訪,讓年輕學子們對市場有更深的認識及提升在地文化的認同感。

另一方面,羅東高商校內有一片農田——「耕心園」讓農青社的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的農地耕作、農機具的操作練習;社團還會帶隊到校外的農場進行參訪,培養學生對在地農業的關心及興趣。

農青社的社員在學校耕心園內進行耕作。照片提供/簡瑛欣

延伸閱讀:

花蓮原住民野菜學校 傳承天然「原」味

不臨山聚落辦桐花祭 推廣客家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