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鼎農村在地教育 蜜蜂哥哥的洄游之路

記者 王孜筠、陳美澐、何晉岑/採訪報導

「我希望這邊可以成為孩童體驗教育的空間。」

這是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創辦人陳胤丰對組織的最大期許。位在台南市學甲區的鼎農村,以一棟閩南式三合院為基地,隱匿於川流不息的馬路旁。環顧四周可以看見陳胤丰精心規劃的不同角落,有用於攀樹體驗的樹木區、舉辦活動時的大草坪、三合院老屋改造而成的體驗中心,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實際參與感受自然生息。 

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創辦人陳胤丰,喜愛稱自己為蜜蜂哥哥。攝影/王孜筠
鼎農村內保留許多傳統三合院擺設,此圖為廚房爐灶,也會在體驗營讓學員一展廚藝。攝影/王孜筠

農村教育遍地開花 鼎農村「樹」立模範 

在學甲土生土長的陳先生,深愛著承載回憶的家鄉,即便已屆知命之年,仍會想起早年將樹林當作遊樂場嬉戲的情景,不禁感嘆畫面已成往事。沒想到30年後,陳胤丰竟然復刻陳先生的童年,將爬樹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環。只見小朋友們緊抓繩索攀附樹幹上,吊掛在離地二、三公尺的高空一點也不慌張,反倒綻放興奮的笑靨。 

在體驗村、藝術村遍地開花的現今,陳胤丰表示,許多返鄉青年回歸農村經營在地教育,從事的項目與類別多數大同小異,學甲區附近的鄉鎮也存在類似的陪同課程。為了和其他經營者做出區別,陳胤丰化身成小朋友的「蜜蜂哥哥」,結合攀樹、修樹課程,跳脫農村體驗的框架,發展鼎農村獨有特色。 

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模型。攝影/王孜筠

陳胤丰與樹木的緣分源於鼎農村租借的三合院,承接老屋後,陳胤丰發現屋子四周綠林成蔭,將此地當作家園整理的他,決定學習如何修剪院中的芒果樹,一來一回之下,不只學會一身與木共處的好功夫,也體悟出一門與樹相關的學問。陳胤丰認為樹木的修剪需要知識、智慧、體力三者並行:知識,即是了解樹木相關背景,順著樹木的自然姿態修剪;智慧,即是針對每棵樹規劃不同的修剪企劃;體力,即是確保自身可以負荷修剪工程。 

陳胤丰開始學習樹木的知識,起因於老屋周圍的芒果樹。照片提供/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

具備豐富攀樹經歷的陳胤丰認為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大自然的體驗卻越加貧乏,3C產品取代戶外嬉戲給予的樂趣,樹叢間攀爬嬉戲的景象,許多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只在電視上見過。陳胤丰希望藉由攀樹、修樹的活動作為媒介,引起孩童對自然的好奇,進而產生親近土地的想法,最終把這些微小的意念化為在地認同感。 

食農教育重視過程 參與為重中之重 

從與樹木的相處中,陳胤丰體認到孩子們對土地的陌生,來自於生活經驗的匱乏,沒有實際感受自然生息的人難以產生對周遭事物的感觸,於是他將「參與」作為鼎農村每項活動的核心概念。 

陳胤丰認為食農教育可以提升孩子面對困難的應對姿態。照片提供/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

實驗基地裡,其中一類長期陪伴課程是「食農教育」,陳胤丰帶領孩子種植蔬果,從播種開始直到端上餐桌的過程都由參與的學生親自操持。陳胤丰神態自豪地說:「我們不重視後面的生產,反而比較重視除草、挖土這些辛苦的事情。」產量如何、成色好壞,這些結果不是最被看重,反倒是學生被賦予態度上、情緒上的轉變,改變生活中面對困難的姿態,才是整堂課程最重要的功課。 

描述參與食農課程的效果,陳胤丰娓娓道來:「原本小孩會喊熱、喊累,甚至有小朋友不敢碰土,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後,他們變得很投入在裡面。老師們都說,回到教室之後,他們也比較不會有負面情緒,遇到困難不再用哭鬧的方式反應,而是相對平靜的去說。」 

拋棄走馬看花 深度體驗學甲 

鼎農村的面向不只圍繞孩童,同時也積極對外地青年招手,邀請他們參與學甲區在地活動,不讓打工換宿成為流於表面的到此一遊,而是徹底融入當地與居民一同生活,挖掘與出身背景相異的風俗習慣。來自雲林的學員黃婉筑分享,來到鼎農村前,對學甲這個地方的了解趨近於無,隨著愈加深入學甲,發現這個與家鄉相隔不遠的地方,竟有著截然不同的台語腔調,這樣的新鮮事讓她覺得不虛此行。 

今年陳胤丰更是廣邀青年加入學甲已延期兩年的宗教盛事──上白礁宋江陣,實實在在成為宋江陣的一員,體驗學甲人如同過年般重視的節日。正值轉換人生跑道的學員陳彥成,因活動關係與陳胤丰相識,受邀加入宋江陣,整整一個月與其餘50幾位學員一同訓練陣勢。陳彥成表示,作為宋江陣的一員,訓練時能感受到全部人合而為一演繹這個早年保家衛國的古老陣法。 

宋江陣的隊員年齡跨度極大,從青少年到年長者都參與訓練,和他一同搭檔的隊友是一位國中生,陳彥成幽默的說:「我以為跟我搭擋的人會是老者,結果是一位國中弟弟。」 

打工換宿青年陳彥成,加入宋江陣體驗在地文化。攝影/陳美澐

台灣人常說,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多數的旅人時常因各種限制無法認識在地人,在鼎農村的日子卻非如此。黃婉筑初來乍到時,許多鄉親資訊十分發達,聽聞有女性加入宋江陣,便熱情與她攀談,主動相交,因此結識幾位朋友。隨著停留時日愈久,當地人隨口說出一兩個姓名,黃婉筑發現自己竟也認識,這樣的連結讓她深深感受自己也是學甲的一員,不再是到此一遊的過客。   

洄游大不易 返鄉青年堅守初心 

根據2020年學甲戶政事務所針對在地遷移人口統計,該區已連續三年社會增減率呈現負成長,顯示人口外流的嚴重性。陳胤丰作為返鄉青年的一員,逆勢成立鼎農村,背後付出的不只是七年的光陰,還有對家鄉的熱情。眾多庶務侵蝕當初毅然決然回家的勇氣,然而支撐他走到現在的不過是推己及人的捨我其誰。陳胤丰坦言:「我自己也是參加許多活動成長起來的,這樣的經歷改變我的品格跟態度,基本上我認為如果我沒有來做,整個學甲應該也沒有人來做了。」 

陳胤丰提醒,未來有意願返鄉的青年要深思熟慮,先摸索出家鄉能夠發展的資源,再進行後續縝密的規劃,不要懷抱一股熱血便做出決定。陳胤丰以自身經驗建議,如果家中從事農業有穩定收入就可以馬上返鄉;若是回家後便失去經濟來源,則可以維持原先的工作,閒暇之餘細水長流的回鄉田野調查,探查家鄉有何資源可以進行後續發展再下決斷,如果家鄉的資源無法當作一份事業經營,便需要暫緩回鄉。 

陳胤丰堅持經營鼎農村,希望成為孩子們的榜樣。照片提供/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

即便當下的鼎農村漸入佳境,多年的辛苦得到些微成效,陳胤丰仍坦言,假如時光倒回26歲,在那個選擇是否回家的年紀,他不會馬上作出返鄉的決定,在學甲深耕的十年間,他親身體會人情冷暖,地方利益、情感的糾葛讓他稍嫌疲憊。持續建設鼎農村的動力,除了孩子們的緣故,家人也是陳胤丰堅強的後盾,最艱難的時候入不敷出,家人嘴上不說,私底下卻默默幫助。陳胤丰感性的說,他的姑姑有時路過鼎農村,也會提供一兩千元的資金協助,家人支持與否也是許多返鄉青年必須面臨的問題。 

斜槓蜜蜂才藝多 拿鋤頭也會跳陣頭

「人家說行腳台灣,那我可以行腳家鄉。」陳胤丰娓娓道來投入學甲「上白礁謁祖祭典」的契機,原先無感的他,偶然回鄉陪伴媽媽掃香路,跟隨隊伍行遍學甲各角落,他猛然察覺學甲與童年時單純「看熱鬧」想像差距甚遠。具備長久文化淵源的宗教盛典,使陳胤丰埋藏心底的宗教魂蠢蠢欲動,就此開啟上白礁巡禮新篇章。 

陳胤丰接續挑戰擔(挑)馬草水古禮儀式,步行間與長輩相談甚歡,從而理解上白礁的典故內涵,逐漸釐清歷史脈絡,奠定推動文化傳承的基礎。爾後陳胤丰邀請各親友、在網路上投放招募人手訊息,並申請文化部資源,力邀全國青年加入宋江陣行列。成員會在3月時密集訓練,並於每年的4月中旬學甲「上白礁謁祖暨刈香」中展演,學甲居民共襄盛舉,為難得一見的榮景。

  • 掃香路:學甲刈香時,會有信徒手持線香與掃帚行走於保生大帝鑾駕之前,為保生大地清掃香路,能於乾淨的道路上通過。
  • 擔馬草水:學甲上白礁的隨香信徒,除了攜帶謝籃、隨香燈之外,也會挑馬草水隨香,謝籃內放置牧草、番薯葉、地瓜簽、清水等飼料,行走時撒一些於地上,表示餵養無形的神馬,是隨香還願的一種方式。部分信徒還會在挑馬草水的扁擔上寫下參與的香科名稱做為紀念。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台南研究資料庫

上白礁謁暨刈香祭典當日,可見眾多社頭在路邊擺上宋江陣武器,共同參與久違的盛典。攝影/王孜筠

土生土長的陳先生,提及上白礁謁祖祭典,雙眼炯炯有神,滔滔不絕地分享專屬自己的學甲回憶。「上白礁就是學甲人的第二個過年。」陳先生解釋,保生大帝信仰源自福建,早期福建人飄洋過海來台,對保生大帝的崇敬亦隨之深根於學甲中社一帶,而上白礁祭典便是無法回鄉的福建人恭迎保生大帝至頭前寮,藉此遙拜海面另端的遠祖,立意是提醒後人飲水思源勿忘本。 

學甲居民陳先生出示年代久遠的上白礁書冊,神采奕奕。攝影/王孜筠

陳先生回想童年盛況,廟會期間學校甚至會停課,舉村動員支援承襲數年的宗教盛典。而現今學甲青年外流,人力稍嫌短缺,人口結構改變帶動宮廟決策,從前各戶派一位代表操練宋江陣,如今倚靠來自四方有志之士,這正是陳胤丰如火如荼籌備的方向。 

 陳胤丰期望透過宋江陣、蜈蚣陣諸如此類的宗教體驗,讓青年產生不同的感受,自身也試著轉化課程教學的形式,從個人的經歷出發,延伸至提倡在地人文關懷,一切皆是書本抑或媒體難以獲取的寶貴經驗。 

然而陳胤丰坦言,由於現今宋江陣採自由參加,擔心出現招不到人的窘況,導致練習狀態並無早期嚴謹,也會放低一些要求,但他強調「基本一定要喊出聲音、做出動作,一切要照應基本規範不能夠漏氣,不行的人一樣要換下來。」在時代變遷下,依然力求表演水準,維持傳統與注入創新,互利共存。 

「跳完宋江陣的人會不太一樣!」青年參與宋江陣活動除了鍛鍊身體,也能加強年輕人的心理建設,宋江陣成員黃婉筑認為,雖然老一輩的學派之爭一開始讓她不知從何學起,但汲取長輩的經驗融會貫通,配合自拍影片調整,能使姿勢身段更加標準靈活,新鮮的體驗讓她意猶未盡。陳胤丰補充,宋江陣36位表演者猶如一家人,同舟共濟,一旦遭受挫折,會相互勉勵安慰來緩和彼此的心情。 

陳胤丰與夥伴奮力操演宋江陣。照片提供/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
4月9日~4月11日上白礁謁祖暨刈香祭典前的開館儀式,宋江陣人員合影凝聚士氣。攝影/王孜筠

出走與歸來往往止於一念之差,陳胤丰急流勇退返回家鄉,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台南學甲耕耘,或許過程一波三折,他依然守著得來不易的鼎農村,並以此為中心推廣當地宮廟特色。陳胤丰表示即便大環境下生存不易,只要看見大家的笑容與改變就值回票價,學甲之美也得以延續擴展,歷久不衰。 

換宿青年新力軍 延續宋江陣頭魂 

一頭俐落短髮、嫻熟地揮舞手中的兵器,巾幗不讓鬚眉,絲毫看不出是宋江陣「新咖」(該團體新進成員的稱呼)。甫畢業於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的黃婉筑,參與蜜蜂哥哥打工換宿期間,被引薦進而加入中社宋江陣,她坦言,之前從未聽聞學甲及宋江陣,這是前所未見的換宿經驗,也是認識台灣閩南文化的契機。 

隨遇而安是黃婉筑的處世之道,她在學期間多次在花蓮、台東等地區打工換宿,體驗原住民文化,總樂在其中。而於鼎農村打工換宿期間,曾和陳胤丰透過合法管道一同整理學甲的三合院,偶爾也能挖掘意想不到的驚喜,黃婉筑驕傲展示穿在腳上稍嫌老舊的「二趾鞋」,正是探索三合院之旅的戰利品。 

黃婉筑和蜜蜂哥哥在三合院尋得的二趾鞋。攝影/陳美澐

傳統祭典的女性成員總會被熱情關注,在村落裡,家家戶戶消息靈通,黃婉筑首次與居民見面,尚未自我介紹,對方已把資訊摸得一清二楚,令她哭笑不得,同時更確信學甲人對於上白礁謁祖祭典的重視與凝聚力。

另一方面,女性參加宮廟祭儀的禁忌,也為世人討論的焦點。黃婉筑回憶,當時宮廟陷入抉擇兩難的局面,傳聞跳完宋江陣之一的八卦陣容易呼吸不順、頭昏,俗稱「煞到」,而生理期間的女性更容易受到影響。黃婉筑說,廟方肯定且鼓勵女生加入,認為能幫忙就是好事,還能使男成員產生競爭感,最後透過擲筊獲得田府元帥與宋江眾神同意,得以讓女性上陣演示切磋,並給予淨符庇護身心,莊重肅穆充滿奇幻色彩。 

宗教勇於打破性別疆界,廣納各方信眾,台南市清水宮祭祀組長王永全說明慈濟宮並非個案,近年來廟內的主會、爐主不乏女性老闆,廟方也樂見有志之人投入祭儀,「富有的人不分男女!」王永全以一口豪爽的台語作結,只要誠心奉獻,信仰無分性別,尊重神祇固然重要,但規範也該與時俱進做出調整。 

「認識一個地方、熟悉這裡的人事物後卻走掉,對我來說是很空虛的。」深刻體會學甲人向心力的黃婉筑,在參與一系列民俗活動後,獲得許多與眾不同的體悟,深知明年的自己勢必會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拾起長棍、盾牌賣力操演。從陳胤丰的換宿活動啟蒙,直到親身接觸祭典,上白礁已在黃婉筑心中埋下種子,淺嘗輒止並非她的作風,她期許自己,不單只知道故事,更要為地方、為自己締造嶄新的價值,在擁有悠久文化意義的學甲,尋得生活中的新光芒。 

來自雲林打工換宿青年黃婉筑,穿著二趾鞋亮出慈濟宮給予的淨符。攝影/王孜筠

 

延伸閱讀:

小鎮魅力!青年返鄉 建構鹿仔港新文化

台灣稻之鄉 地方創生在菁寮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