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馥郁芬芳​ ​杭菊科技轉「形」增價值

記者 陳安婷、張佳倪、陳盈臻/採訪報導

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台灣花卉菊花在國際花卉市場較無競爭優勢,而花卉的生命週期有限,無法長久保存,導致許多過剩與格外品花卉的出現。為解決這樣的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將杭菊結合科技,研發相關副產品,延續其生命與價值,並與科技公司合作建立產品履歷平台,使消費者可以更快速且直接地接收產品資訊。

每年11月可見杭菊花朵盛開。照片提供/韓順雄

外銷出口 榮景不再  

苗栗銅鑼第三代菊農韓順雄回憶,1971至1981年間,此處杭菊產量占台灣市場需求量超過半數,但在1981年後,因發展工業,第一級產業的人力減少,加上外來菊花低價傾銷,使得菊農不願再種植。.至於現今銅鑼菊花海仍存在的原因,他解釋當時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政策,苗栗銅鑼選定杭菊為代表,這才讓銅鑼菊農決定再次種植杭菊。 

每年3月到4月中旬是杭菊的育苗時間。攝影/張佳倪

過去,台灣菊花是銷往日本的花卉冠軍,1989年菊花巔峰出口量高達4195公噸,但是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統計​,2021與2022年並未出現菊花銷往日本的紀錄。台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北花市)拍賣員鄭炳煌坦言,近年東南亞國家崛起,搶攻日本菊花市場,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溫室設備,多項條件成為它們的主力優勢。 ​ 

鄭炳煌表示,台灣菊花無法與東南亞國家抗衡,除上述原因外,另一重要因素為人力成本。他解釋,菊花生長至10公分左右時,進行第一次的摘心,以利整株菊花生長,當花苞形成,需將側芽摘除,繁複的程序全依靠人工才得以完成。他亦指出,面對缺工問題,工人的薪資隨之上漲,對菊農是一大負擔。

白色杭菊為常見的菊花品種之一。攝影/張佳倪

當菊花種植成本高於外銷定價,菊農便不願出口,導致部分菊農轉往栽種高經濟價值的花卉或是減少菊花產量。鄭炳煌提及,過往菊花進口約6%8%,現今來到將近20%,進口菊花成長比例意味國內菊花市場仍有利可圖,卻也帶給本土菊農嚴重衝擊。   

​​扭轉觀念  重新定位  

在國內花卉市場,菊花銷量不顯著的原因,台北花市課長羅育宗認為,花卉並非生活必需品,以及國內人民平時沒有插花的習慣,加上長久以來,多數人將菊花定位為祭祀用花卉,使得它的用途受限。他語重心長地說,若要改善此等情況,唯有末端消費者改變既有的觀念,菊花以及其他祭祀用花卉才能免於成為夕陽產業。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許多花卉無法出口,國內花卉市場供過於求,加上花卉的生命週期有限,不符合產品販售規格的格外品比例增加。因此,工研院提出「香花格外品循環創新食品原料開發計畫」(簡稱花卉循環創新計畫),工研院中分院副研究員周子妤說明,其計畫目的是加速研發過剩花卉及格外品花卉副產品,增加花卉的附加價值。 

採收的杭菊烘乾後可沖泡成花茶。攝影/張佳倪

對於花卉循環創新計畫的規劃與拓展,周子妤表示,將自然無害植栽技術、香花萃酵(發酵)蜜釀技術與安全履歷雲端平台技術相互結合,讓杭菊相關副產品的生產過程更公開透明,開發出無毒且具有競爭優勢花卉格外品所製成的高經濟價值產品。「三者」相互結合,不僅花卉產業受惠,可以創造出更高的營收及產值,也能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在使用上更安全無虞。 

​​鎖香萃取  提升產值收益  

「香花糖萃鎖香技術」​​能​​提升花卉的產值,利用多重壓差萃取與鎖香技術將花朵香氣萃取並保留​​。​​工研院副工程師陳昶源說明,香花以水萃、鹽萃與糖萃的方式萃取,其中的差異在於載體,水萃指將香氣留在水中,鹽萃與糖萃則是利用鹽巴或糖的滲透壓,將香花中的水分與鹽巴或糖進行置換作用,再進行脫水技術。 ​ 

留下香味的水、鹽或糖再與產品結合​​便能幫助花農提高收益。陳昶源舉例,有機杭菊的種植成本高,但格外品卻比符合市場規格的杭菊多,且台灣的氣候濕度高,即使是烘乾後也難以保存,容易因不添加防腐劑而變色,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糖萃鎖香技術便能將原先所淘汰的格外品​​或是無法銷售的杭菊進行糖萃與發酵,製作成發酵飲品。

運用「香花糖萃鎖香技術」進行花卉萃取。攝影/張佳倪

陳昶源補充,除了提高格外品價值、節省保存成本外,原本該被淘汰的花朵在萃取後變成不同規格,更增加外銷機會​​,​​因為一枝花無法賣到國外,若打入國外市場,​ 以有機方式種植的花農便會採取訂單式生產,提供穩定的產量,進而帶動加工業,影響整個產業鏈,提升農業的產值與品質。 ​ 

不僅是杭菊,民眾所熟知的野薑花、玉蘭花、玫瑰在萃取後也能製作成不同產品​​,​​陳昶源分享,只要是有味道的花草果木都可以萃取,其原理都相同,​​差別在於參數、溫度、發酵時間、載體等不同,​​例如馬告、可可等植物經過處理後都能保留香氣,「香花糖萃鎖香技術」可運用範圍相當廣泛,改變花卉命運後創造循環經濟。

建置履歷平台 產品資訊透明化  

陳昶源指出,過剩花卉及其格外品經由食療的應用​​讓花卉業者及農民看見一線生機,例如市面常見的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產品,透過二級加工製造業提升花卉的附加價值​​。​

但是看似成功的轉型其實不如預期,對此,科技公司業者李棟隆表示,因早期花卉多為觀賞用,較少被拿來料理食用,在缺乏食用規範的情況下,食品安全的疑慮也隨之而來。​ 

李棟隆指出,工研院、花卉業者、農民與科技公司共同合作,並由科技公司建置「香花產品安全履歷雲端實驗示範平台」,藉由整合花卉產品資訊使其公開透明化,消費者可使用手機掃描QR Code(二維條碼)查詢加工檢驗報告、產品資訊。

他以花卉產業結合食品加工業為例,說明履歷必須含有加工廠資訊及加工產品內容,並根據加工方式的不同而有相對應的產銷履歷,例如花卉飲品會有製造工廠、有效日期、過敏原標示、八大營養成分等資訊。

「花安全了,更多的土地安全了,人就可以幸福了。」李棟隆表示,「香花產品安全履歷雲端實驗示範平台」只是結果的呈現,執行過程才真正具影響力。他提到,透過履歷平台的建置,消費者比起以往,能夠更直接了解產品來源及品質,加上各單位層層把關,藉此串聯一二三級產業帶動台灣花卉市場,並優化產業經營品質,提升花卉產業整體產值,讓花卉格外品的出路不再只是被遺棄。 

手機掃描即可查看產品資訊。攝影/張佳倪

延伸閱讀:

休耕轉種景觀花卉 頂長社區波斯菊迎客

滴灌栽培法省水省工 洋桔梗切花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