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粉紅經濟1】色彩繽紛的角落—西門紅樓

記者 陳楷昇、吳芳儀、劉德懋/採訪報導

日治時期的西門紅樓,因其八角形的洋式建築外觀,被附近的日籍住民稱之為「市場八角堂」。市場內販售西藥、各式土產、書刊等,逢年過節也會置辦相關的年節商品,實在是好不熱鬧的一番光景。

歷史聞名的古蹟紅磚洋樓,現為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同志酒吧聚集處。攝影/劉德懋

歷經風霜歲月的紅磚古樓

1945年日本戰敗,歷經國民政府來台的八角堂,轉變為藝文中心,不少京劇戲曲輪番上演,八角堂也搖身一變成「滬園劇場」。然而,當時的京劇並沒有成功吸引到人潮,於是1951年將展演內容改為說書相聲,因建築為紅磚建成,故更名為「紅樓書場」。

隨著台灣逐漸西化,60、70年代電影在台灣蔚為流行,紅樓因此引進不少國內外的電影在院內上映,也算是為台灣當年知名的西門電影街埋下種子。此時的紅樓漸漸轉為影院經營,又數度由紅樓書院改稱為「紅樓戲院」。

由紅樓書院改為紅樓戲院,使得彩虹的軌跡開始在紅樓中隱隱浮現。攝影/陳楷昇 

電影在台灣深根,80年代時西門電影街已趨於成熟,過於復古的西門紅樓敵不過新式影城,只好退而求其次開始上映二輪電影及色情片,如此機緣使得彩虹的軌跡開始在紅樓中隱隱浮現。

生命自己找到出口

當年的台灣社會甚是保守,除了同志族群自己的自我認知尚在涅槃之中以外,台灣社會對於同志族群是非常不瞭解、無法接受的。懷著無處伸張的情感、無處可去的同志們來到紅樓落腳,不論是老江湖還是初生牛犢皆會來到這方天地認識新朋友、參加聚會聊聊天,也找找另一伴。

座落於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酒吧。攝影/劉德懋 

無奈好景不長,逼近百年的紅樓戲院在西元2000年遭遇祝融之災,附近的西門市場以及建築物也毀於火海,唯一不幸中的大幸便是紅樓戲院逃過一劫,仍然完好的保存下來。歷經浩劫的紅樓戲院,於2002年由台北市政府委託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接手經營,除了大手筆針對建築物本身進行整修外,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也將紅樓戲院更名為「紅樓劇場」,並定期在場內舉辦藝文活動,西門紅樓也終於有了雛形,和我們現今熟悉的西門紅樓越來越貼近。

專法通過後的「同志友善店家」

紅樓的彩虹身影也在隨即百花齊放,逐漸在此聚集的同志店家,也成為公開秘密。從紅樓左側往內走進去,短短不到二十步的距離,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一番光景,雖然小小一區,但假日時段可湧進30004000人,更別說是每年的同志大遊行,當真是十分熱鬧。

每年的同志大遊行,都讓西門紅樓的人潮絡繹不絕。攝影/吳芳儀

前後歷經五次更名的紅樓,終於在2007年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正名為「西門紅樓」,成為今日我們熟悉的模樣。西門紅樓也正式轉型為文創中心,更榮獲諸多都市更新及歷史空間活用的獎項。而紅樓身側的同志店家也因為台灣近年民風開放,力求爭取同志權益的影響下,逐漸從限定客群的「GAY BAR」轉為「同志友善店家」。

同婚專法的通過,讓參加2019年的大遊行人們都興奮不已。攝影/吳芳儀

同志酒吧的店長吳永昌也提到,以前紅樓區的酒吧定位確實是同志酒吧,主要的客群也是同志族群,隨著2019年同婚專法通過,同志族群在台灣被看見,附近的酒吧開始逐漸搖身為領頭羊,除了單純的經營店家以外,紅樓的店家們也挑起推廣同志文化的重擔,接待的客群不再只是同志族群,而是要讓更多人了解同志文化、進一步認識同志。

同志友善店家不單單是服務同志族群,而是要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同志文化、進一步認識同志。攝影/劉德懋

如今彩虹已在紅樓大放異彩,等著我們進一步去親近它的蹤跡。期許台灣能延續2019專法通過時的一鼓作氣,將彩虹的光芒灑向每一塊土地。

 

相關系列報導:

【粉紅經濟2】同志權益發展與族群對話

【粉紅經濟3】同志=弱勢? 「彩虹」不停在變的意義

精彩融媒體報導:《粉紅經濟 後同婚專法與多元認同的前途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