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青少年陷容貌焦慮困境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焦慮症為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之一,全球人口當中罹病比例居高不下,受到網路時代的影響,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青少年族群容易感到焦慮,甚至迷失自我。為維繫民眾身心健康,除藥物治療外,不同領域的專家也針對焦慮症的成因提供解方。
全台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北一女中的學生關注到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狀況,在2020年9月創立安普拉斯特φ青少年去塑聯盟,推動環保袋循環計畫,希望藉由青少年的影響力,讓民眾了解一次性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盡一份心力。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曾說:「人生,從我們離開舒適圈那刻才開始。」求學階段的每次旅程,都讓人們的閱歷更加充實。大學階段,除了築夢踏實,「壯遊」之旅也代表生命歷程的蛻變,以及成長的喜悅。
諸如KTV、夜店、甚至是汽車旅館等具有高群聚性的公共與娛樂場所,都是一般大眾認為青少年最有可能接觸到毒品的地方。如果社交距離限制真的深入臺灣各地,是不是代表青少年接觸毒品的人數與108年相比,109年應該有明顯的人數下降?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多數民眾有著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其中青少年族群更是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深受其影響。現今許多父母忙於工作,缺乏陪伴孩子的時間,因此許多青少年將社群媒體視為生活重心,更有可能受其影響導致引發孤立、憂鬱等不同的心理問題。
現代年輕人身處網路世代,面對多重壓力,導致難以感到快樂,甚至形成了憂鬱潮。根據衛福部的數據可以發現近年的輕生率也逐漸升高,引發大眾關注,大學也開始重視並開課教授快樂的方法。
青少年的情緒常常被忽略,常常被認為是青春期的情緒問題,所以如何去正確看待憂鬱症的情緒問題,對此有正確的認知和就醫資訊就相當重要。
電子煙的新穎設計及含有多種香氣的特色,近年來成為青少年的新寵兒。根據2019年青少年吸煙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青少年電子煙去年使用率為4.2%,約有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使用率相較前年增幅超過五成。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志冠擔憂,若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產生尼古丁成癮,將影響日後大腦發展及學習狀況。
性侵,不只是台灣所關注的問題,也是全球性。加上台灣對於性別議題過於保守,青少年對於性別教育不了解,導致自身並不明白身體自主權遭受侵害,因此性教育以及現有的法律規章制度是需要被關注且改變的。
在新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裡,原住民族學員不只演唱自己部落的傳統歌謠,也能學習到其他部落古調,非原住民族的學員更是透過音樂與舞蹈認識另一個新的文化。
近來青少年族群的壓力漸增,導致青少年憂鬱傾向、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上升、自殺人口也因此隨之增加。藉由更進一步認識各國青少年憂鬱症成因,連結其與自殺行為的關聯性。
青年自殺人數連年升,自殺防治學會指出,憂鬱症為主要自殺誘因。自殺防治中心近來,針對社群媒體設立「自殺防治守門人」及時辨識自殺高危險群。心理師建議,父母多加陪伴孩子,長大後較不容易有憂鬱傾向。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