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失控的情緒病 青少年的焦慮症解方

記者 方嘉琳 、張芳瑜、高陸/採訪報導

焦慮症為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之一,全球人口當中罹病比例居高不下,受到網路時代的影響,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青少年族群容易感到焦慮,甚至迷失自我。為維繫民眾身心健康,除藥物治療外,不同領域的專家也針對焦慮症的成因提供解方。

病種繁多 成因複雜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整的資料顯示,青少年常見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特定性恐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等五種類型。

青少年常見的焦慮症型態大致有5種。資料來源/香港醫院管理局、製圖/方嘉琳

焦慮症種類眾多,通常受到環境壓力、早期經驗影響。新光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張頌亞舉例,患病成因包括不當的家庭關係、兒虐,或其他的壓力環境。另外,本身基因體質也可能會有影響,例如身為同卵雙胞胎焦慮症發生率較高,或是性格較神經質、自律神經失調有較高的患病機率。   

根據香港衛生署2019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全球每14人就有一人患有焦慮症。焦慮症不僅會造成內心壓力和生理症狀,甚至可能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全世界每14人就有約1人罹患焦慮症。資料來源/香港衛生署、製圖/方嘉琳

但焦慮、緊張情緒不一定代表疾病前兆或症狀,針對焦慮情緒之呈現,張頌亞表示,焦慮是人類演化中不可或缺的情緒反應,好的焦慮狀態能使人們保持危機意識,突破生活壓力與困難;而負面的焦慮則是類似於發燒,是一症狀,其背後有多種病因。

張頌亞解釋,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症、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等其他疾病都可能惡化焦慮、導致罹患焦慮症。新光醫院精神科科主任詹佳達表示,醫師較擔心焦慮症與憂鬱症共病的情況,根據過往經驗統計,通常三個焦慮症患者裡就會出現一位同時擁有重度憂鬱的案例。

心理輔導 生活減壓   

罹患焦慮症之患者多會呈現數種病徵,「小至擔心上課遲到,大至憂慮戰爭。」張頌亞指出,患者可能會過於關心生活中的大小事,像常見的外貌、學業工作經濟等因素。他也提到,過度焦慮會使患者身心加重負擔,產生對聲音特別敏感、易怒、難以專心等狀態,可能造成腸胃不適、肌肉緊繃、頭痛,甚至造成換氣不順或失眠等問題。

張頌亞表示,目前治療焦慮症可使用抗憂鬱、抗焦慮藥物緩解個案狀況,依照不同的個案需求也會搭配心理輔導的認知治療加速康復時間。他亦指出,民眾可透過日常生活習慣預防焦慮症,尤其是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運動、規律飲食必不可少,另外冥想、瑜伽、禪坐也都是不錯的壓力管理方式。

網路泛焦慮 支持系統應健全 

針對焦慮症發生當下,該採取哪些措施以減緩症狀,台北精神科診所心理師柯盈如表示,作為人類生存本能,焦慮相當於一個「警報器」。若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大腦可能會難以思考,感覺不到身體並失去現實感,甚至無法呼吸。她建議,當下可以做的是「定錨」,即唸出周遭看到的3樣物品,來抓回注意力以重構空間。日常訓練可以做四肢接地訓練、精油舒壓等方式,從感官將注意力拉回自身。 

患者的焦慮情緒可能會影響現實認知。攝影/方嘉琳

柯盈如提及,在網路時代下,數位洪流是一種「注意力競爭」,在網路的世界中,青少年容易迷失,甚至失去自我認同,尤其青少年仍處於大腦開發尚未完全的階段,較為脆弱。此外,她亦直言,人們常說的「控制型父母」,本身可能也有焦慮症候群,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就會導致與子女間的焦慮閉環。她建議,大眾可透過降低生活步調,並留給自己獨處時間,或是利用APP管理,關掉訊息推播,減少因資訊帶來的精神耗損。 

柯盈如認為,心理諮商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個案停下來思考,找回改變內心的動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建構社會支持系統給予患者尊重。 

同為社會支持系統之一的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前秘書長兼志工李麗華指出,這類疾病會從心理投射生理,自己當初也是病友,參與團療慢慢學會與自我對話,配合吃藥,逐漸放下對自己的完美要求及外人眼光。 

李麗華表示,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讓她希望自己也能夠貢獻力量,成為支持系統的一份子。於是她後續不斷投入志工活動,幫助更多患者走出陰霾,退休後依然服務於協會的愛心熱線、團體治療交流等,幫助患者說出內心話,透過療程與協談,為患者提供服務 

大腦神經失調會造成焦慮症機率增加。攝影/張芳瑜

藥物效果顯著 照護者宜適度關懷 

焦慮症患者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廣泛。小倩(化名)憶及,在高中準備升學考試時,開始出現無故冒汗跟發抖等症狀,情況持續約半年後決定求醫,就醫後診斷出焦慮症。她表示,在病情嚴重時,即使知道外界發生什麼,也會抗拒與之接觸,由於感官被焦慮放大,因此容易產生幻聽,更是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

張頌亞指出,焦慮症患者的藥物治療需要同時搭配長期和短期藥物。他舉例,常見的短期藥物如苯二氮平類(BZD)可以降低心率,惟患者服用後會有白天倦態、宿醉感等副作用。不過他也透露,所有藥物都必然有副作用。   

多種藥物能協助緩解焦慮症症狀。攝影/方嘉琳

針對患者認為何種治療方式最為有效,小倩直言藥物效用最大。她解釋,她的藥物有分即時壓制焦慮情緒的短期藥物,以及日常幫助入眠的長期藥物。

小倩憶及,每當無法自行控制情緒時,服用短期藥物後會令她感覺痴呆,伴隨而來的無力感可以有效地即時壓抑焦慮情緒。她亦補充,自己曾向醫師提出想要嘗試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但不服用藥物會使她日常完全無法專注,最後被逼回歸藥物治療。    

除了藥物外,家人的陪伴也同樣重要。張頌亞建議,焦慮症患者的照護者可以給予患者適度的關心,但切忌過度,以免出現反效果,使患者病情加重。 小倩的伴侶小真(化名)表示,在焦慮症發病時,首要任務是了解其焦慮的原因,讓她感受現實並給予陪伴,同時將藥物準備一旁。 

親友的陪伴是患者康復的重要關鍵(示意圖)。攝影/方嘉琳

張頌亞指出,患者照護者同樣得焦慮症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針對照護者如何避免被患者焦慮所同化,柯盈如表示照護者應先審視自我照護是否充足。同時,建立支持系統也十分重要,例如找患者其他身邊人分擔照護責任,以免陷入孤身一人的思想漩渦。

 

延伸閱讀:

孩子哭鬧不上學?當心「拒學症」作祟

以愛之名的綑綁 令人窒息的情緒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