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高齡化人口結構改變 銀髮勞動比例增高

記者 歐碧薇、陳亭妤、陳俐妏、黃于恬/採訪報導

面對台灣社會逐漸邁入超高齡社會,不少就業者在屆齡退休時,不再像以往一樣,能夠安心的規畫退休生活,由於退休金不足以支應生活所需,許多已年屆65歲的高齡者仍持續在職場打滾。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政府、企業或雇主、及勞動者間三方,面對高齡化後造成的缺工現象及台灣勞動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該如何調整與因應?

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攝影/歐碧薇

  • 超高齡社會: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2026年就會躋身「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勞動力發展辭典國家發展委員會

高齡就業比例日益升高 十年間成長約4.7成

已退休的清潔工郭美女,因為年紀大了被勞動市場淘汰,她表示主要是體力衰退,成為了進入職場的阻礙;而另一位已達到可退休年資但仍繼續工作的民眾林嘉葳則表示,儘管已先領了一筆退休金,但權衡後仍認為無法支付往後生活,因此選擇繼續工作。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2018年的高齡就業人口數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近9萬人,成長了4.7成。
製圖/劉宴伶

新店就業服務站業務督導員游素雲表示,近年來退休後再進入職場的高齡者比例有增加的趨勢。攝影/陳亭妤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8年每月平均高齡就業人口約2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約2.4%,相較2008年的高齡就業人口約19.1萬人,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8%。兩者對比,高齡就業人口上升近9萬人,十年間成長約4.7成。可見高齡者投入職場的數量明顯上升。

新店就業服務站業務督導員游素雲也表示,近年來退休後再投入職場的高齡者數量上有增加,有些案例是中高齡退休者將領到的退休金拿來創業,但後來失敗把積蓄花光,因而重回職場賺取生活費。

政府立專法 保障高齡就業者權益

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的政見中指出,推動中高齡就業專法,建構友善中高齡的就業環境是必須推動的勞動政策之一。

2018年勞動部公布《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專法草案,針對45歲以上求職者,政府會提供不同的輔導與補助措施,並給予雇用中高齡求職者的雇主獎助金。同時,也鼓勵企業釋出更多職缺提供給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保障其就業權益。

立法委員李彥秀建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應該要在固定的時間點,對於各年齡族群的勞動人口及產業做調查分析,針對不同需求的求職者,與產業中的人力缺口做媒合,並且公部門應該要帶頭做示範,再去影響各個產業。

選才應以能力為重點 杜絕年齡歧視

儘管政府已設立專法保障中高齡求職者,《就業服務法》第五條也已明定,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不得以與工作內容無關之準則選用求職者,否則即是歧視。然而,年齡歧視仍為這群人在求職過程中的普遍障礙,像是前述郭美女便提到,到達一定年紀後,雇主便會質疑你的體能狀況,尤其社會對於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諸如生產效能低、資訊落差等等,導致「年齡」為職場中常見的之就業歧視。

然而,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姜定宇認為,如同其他諸多種類的就業歧視,年齡並非是徵才的重點,而應該從工作能力、經歷方面等,評估符不符合公司所需要的人力特性,這才是雇主在徵才時的核心價值,而非單純以年齡來篩選求職者。

向日本看齊 台灣成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

對比台灣鄰近國家的高齡就業政策發展,以日本、韓國、新加坡為例,這些國家的中高齡勞參率均高於我國,在促進就業的政策也相對來得比我國早。

高齡化排行第一的日本,訂定了多項中高齡就業對應政策以舒緩勞力短缺的衝擊,包括獎勵高齡就業的各類補助、禁止年齡歧視、強化社區媒合服務平台(銀髮人力資源中心)、成立「中高齡者僱用安定中心」提供企業專業諮詢等。

另外,韓國面對少子高齡化現象,1991年即訂定《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並修正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自2013年起法定退休年齡將從61歲,每五年增加一歲至2033年提高至65歲為止,也提供高齡者就業薪資補助措施,並鼓勵雇主改善適宜高齡者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成立中高齡人力銀行免費提供高齡者的工作媒合服務與職業建議及技能發展,以解決人力匱乏的問題。

新加坡同樣面臨到人口結構轉變的危機。而新加坡政府很早就意識到快速高齡化趨勢,為解決快速高齡化趨勢,新加坡於1982至1984年間即組成「人口老化問題委員會」,推動中高齡就業相關政策,同時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由原先的55歲期望延至67歲。

至於台灣,為因應人口老化問題,則仿效日本「銀髮人力資源中心」概念,在2014年成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定期舉辦課程活動吸引高齡者前來參與,也提供就業諮詢及工作媒合等服務。

然而,東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葉俊偉認為,台灣在這方面的制度發展尚未成熟,他認為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在定位上仍需要有更明確的界定,宣傳及課程規畫上都能更積極,並與一般就業服務站有所區隔,才能對目標群眾達成目的。

台灣為因應人口老化問題在2014年成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攝影/歐碧薇
重新界定年齡觀念 高齡人力資源不浪費

隨著醫療進步,二次世界大戰後,死亡率快速下降,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高,對於年齡的界定其實也慢慢在改變。

姜定宇提到,訂定強制退休年齡的政策最早起源於德國,後來其他國家紛紛效仿,當初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勞工權益,使其能在一定年齡後得到適當的休息,並領取國家給予的養老金度過餘生,當時的平均壽命僅40多歲,高齡者並非人群主體。

而對比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以往65歲者與現今同樣年齡者在體力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是不是該重新思考退休年齡的問題?高齡者退休後轉變為非勞動力人口,不納入在民間勞動力的範疇內,使有能力工作的高齡者被排除在勞動市場外,進而產生人力資源浪費。

 

以往65歲者與現今同樣年齡者在體力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攝影/歐碧薇

目前台灣針對高齡就業者的研究及統計資料都相對較少,勞動部勞動統計專網表示,因應高齡化的趨勢,今年七月中將新增高齡者,即65歲以上之就業者之數據,此即說明了目前研究及探討高齡者的就業問題刻不容緩。

 

 

 

 

七月中將新增高齡就業者的研究及統計資料

拒當「下流老人」 退休年齡自己定

姜定宇認為,退休年齡應該要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若政府規定強制退休年齡,將造成政府支應龐大的退休金,進而使財政負擔吃緊,更可能造成「下流老人」越來越多的現象。

  • 下流老人:「下流老人」一詞出處來自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在2015年的著作,大致意思為高齡老人過著貧窮生活。下流老人的特徵為收入低、無足夠存款、伴侶早歿或離婚者,也沒有可依賴的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姜定宇認為,政府頒布的政策與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觀仍有一段距離,倘若政府作為一個促進者而非阻礙的角色,而企業及雇主在徵才時,能夠重視個人的工作能力而非其餘外在條件,以及高齡者主動思考投入職場的原因及期望達成的目標,將有助於整體高齡就業環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