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研發副產品 開創經濟新契機
台灣蘭花憑藉育種技術純熟和智慧農業的升級下,外銷金額創超過新台幣63億元,穩固蘭花王國的美名。蘭花不僅可創造經濟利潤,透過文創概念結合生技創新研發,更能衍生出許多副產品,展現蘭花的新面貌,實現花卉永續性,提升蘭花產業價值。
台灣蘭花憑藉育種技術純熟和智慧農業的升級下,外銷金額創超過新台幣63億元,穩固蘭花王國的美名。蘭花不僅可創造經濟利潤,透過文創概念結合生技創新研發,更能衍生出許多副產品,展現蘭花的新面貌,實現花卉永續性,提升蘭花產業價值。
全球暖化造成升溫問題日漸嚴重,極端氣候來臨使農業發展受到威脅,許多農作物面臨乾旱、水災等等的種植危機,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類,可能會面臨到收成不佳甚至無法採收的情況。而野菜具有耐極端氣候的優勢,即使身處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在糧食因氣候影響而減產的情況下,發展能抵擋極端氣候的野菜便是未來的新選擇。
近年,因糖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如肥胖、糖尿病,成了世界各國迫切解決的危機,國際間開始興起徵收糖稅的研議,以稅收作為手段,提高含糖飲料的售價,改善國民健康。糖尿病作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有效抑制其所帶來日益升高的醫療負擔,可謂面臨巨大的挑戰。
台南關廟有「鳳梨故鄉」之稱,但隨大量採收而來的鳳梨葉,多數仍被農民以燃燒、掩埋等方式處理。如今,有一位文史工作者利用鳳梨纖維做織品,並結合關廟在地小學,透過體驗課程傳承地方特色。
永續概念隨著逐漸深入人類的生活各個方面,不少服飾品牌推出強調環保的「有機款」,標榜使用有機棉等永續材料製作的服飾。不過以有機棉為例,雖比一般棉花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更少,但同時也有難度更高、產量少的問題。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名,其中香蕉便是台灣在外銷上名氣最響的水果之一。不過,受到黃葉病、產業變遷及他國夾擊等因素,台青蕉創辦人王繼維說,現今外銷僅佔總產量的0.5%,剩餘產量皆為台灣人民日常所消費,當原先應出口的香蕉全進到國內市場,近年來,香蕉過剩的危機便逐漸浮出水面。
古語有云:「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可取代之地位,同時也是生活必需,亦為台灣農業重要經濟作物。民生富裕之餘,喝茶開始講究泡茶技巧、姿勢儀態、環境氛圍,即所謂「茶藝」,讓人反覆品味其所蘊含的意義與精神。
早在三、四十年前,「蓪草」曾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講求便利快速的時代使得製作上較為艱鉅的蓪草產業隨之式微,在蓪草工作者的努力下,盼能傳承延續這份文化精神。
近20年台灣森林砍伐受到嚴格限制,林農收入縮減,林務局於2019年推行「林下經濟」措施,協助林農除砍伐林木外,也有其他管道能賺取額外收入。目前已開放四種林下經濟作物供林農種植,林務局也於林試所合作,透過各地區的作物評估以加快林下經濟的推廣。
台北國際咖啡節自2017年開始舉辦,宗旨為希望民眾能將此活動作為契機與靈感,開始重視咖啡產業,並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能夠更了解台灣咖啡文化。今年台灣舉辦了首屆「典藏臺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台灣卓武山農場自產的咖啡豆打破卓越咖啡聯盟競標的歷史成交價格,在國際舞台上大放光彩,也使世界各國首度將台灣視為咖啡產地。
布農族擁有一系列歲時祭儀及自身文化,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兩側。其中台東縣海端鄉為布農原鄉,具備豐富的人文及生態資源,卻面臨人口外流及結構高齡化。期盼在守護傳統與生態的同時,活絡鄉內發展。
台東縣新武呂溪為卑南溪上游,因水質清澈一同孕育了優質的稻米。而布農海端鄉卻與鄰近兩地在產業現況及生活習俗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風貌。地方政府期望透過資源整合發展觀光,為農產業找尋新出路。
每當春夏交際之時油桐花在嘉義以北的丘陵地開得茂盛,提到油桐不少人直覺聯想便是與客家精神有關,而今年桃園楊梅的不臨山客家聚落之一員本社區是如何發展出一個沒有桐花的桐花祭,打造出一個具有客家精神與傳承的祭典。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